陆羽早年身世的传说

 

据说以前在荆楚之地湖北天门的一侧湖畔,有一座寺庙名曰龙盖寺,龙盖寺唐时在复州竟陵县(今湖北天门市)城西湖之滨...



据说以前在荆楚之地湖北天门的一侧湖畔,有一座寺庙名曰龙盖寺,龙盖寺唐时在复州竟陵县
(今湖北天门市)城西湖之滨。该寺历史悠久,建于东晋年间。据传,东晋高僧支遁曾在龙盖寺设坛布道,宣示佛经。关于龙盖寺的起源,据说原有一传闻,当初竟陵一带佛教兴起,居士们凑了银两欲建一寺庙普及香火,造荫一方,然却因为每当寺庙要盖顶之时,地基便摇动,整座寺庙便立刻崩塌。后来,有一外地来的小沙弥见此,便在湖边焚香乞求当地神灵保佑寺庙的完工,如此一月下来,忽有一日,湖里跃起一金色蛟龙,盘旋寺庙几圈就飞腾而上,直冲云霄,第二日,乡人就见该寺竟已经盖顶,并且浑体闪着金光,当地居士为有感于小沙弥的祈祷,就把寺庙让于他去命名,于是他便立刻题道‘龙盖寺’,此是该名的由来是也。
时光飞快,是年公元733年,朝代为唐,年号为开元,干支为癸酉,龙盖禅寺的当值方丈乃名为智积法师,他佛学精深,驻于一方,深得当地佛门居士的尊崇。
一日清晨,龙盖寺像往常一样,小沙弥出门打扫寺庙各处,各人安分做着自己的差役,有两个扫地沙弥,忽得偶有听到一婴孩的哭泣,呀呀呀的,但却是清脆之声。一沙弥朝着旁边的同伴问道:“哪里来的哭声,莫非我们幻觉不是?”另一沙弥道:“也不会。我们这寺庙周遭哪有什么俗人家庭?看来这哭声似从湖边传来,我们可去看个究竟。”于是,两个沙弥只拔足飞奔,身形极快,跟着哭声前行,转眼间便绕过了一个山道,两人虽不会武功,但年轻力壮,脚下也甚迅捷,走出百余米,已经到量寺庙后山的湖边,只听得水声淙淙,前面有条山溪到了寺旁的一个湖边,两人竟见一婴孩被素绢包裹于湖边的草地上,有几只大雁用自己的翅膀盖出那婴孩的躯身,以在旁保护着他。两个沙弥竟同声叫道:“真是奇事!快去通知方丈大师!”霎时之间,智积方丈以及寺内十余人便赶了过来,智积方丈见此脸色一变,待要说话,便向周围的人使个眼色,微笑道:“此事竟也蹊跷,我昨日忽得一梦,一金身菩萨将一孩童递交给我,我竟闻得那孩童身上飘来一阵奇异的清香,似是茗香,但又闻所未闻!”

惊讶了许久,智积法师遂在湖边焚香念佛,不一会,那几只大雁便纷纷飞去,离去之前还徘徊许久。法师便把这个婴儿带入了寺中,他正感口渴,寻声来到溪旁,却见孩子身下的溪水清澈异常,刚伸手入溪,忽听得远处地下枯枝格的一响,跟着湖面荡漾起一阵异样的香气,法师惊道:“这是我梦中所嗅得的香气!”和尚们听罢便忙俯伏溪边,试探究竟,不敢稍动。只听得法师渐渐说道:“这里有溪水,你们带些水再回去吧。”因此只见几位僧人走到溪水上游,跟着便有掬水和饮水之声。过了一会,法师喊道:“你们在此念经谢佛,待到香气散尽,可便回去。”于是,智积抱着婴孩,和几个寺中主持先行回去,剩下几个僧人盘坐在湖边,念祷有声,不敢有违。

回到寺庙中,法师道:“我需为此子取一俗名,待我卜得一卦。”他命人取来卦盘,随摇得一“蹇”卦,动爻乃位居上六,遂得一“渐”卦。蹇为64卦中一卦名。蹇,原义为跛,意为行动不便,有险难之意。上六的爻辞为: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变为渐卦,渐也为64卦中一卦名,有进之义,即动位乃为上九之爻,其意乃为‘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法师见此,感于此卦于当日所见孩子被大雁之翅庇护之像甚为吻合,变为名羽,《周易.渐卦正义》中说:凡物有变移,徐而不速,谓之渐。而这里的“陆”,就是水流渗而出的陆地。此意便是:鸿雁徐徐降落于临水之畔,其美羽显示它高贵的气质,此子又在岸边发现,便和此卦意遂可姓“陆”,他也必要成为一个仪态万方之人,所以名为“羽”,大雁缓缓飞来,“鸿渐”也不能放弃,就拿来作了“字”。此是陆羽的名和字的由来。


陆羽在繁重的苦役之下,仍孜孜不倦地学习文化知识,因西湖无纸,以竹片划牛背来练习写字。有一天他请教于学者,并借得张衡《南都赋》。因不识其字,就仿效那些念书的孩子,正坐展卷,佯装读书,只是口动而已。此事被智积发觉了,以恐其污损“外典”为名,又将陆羽束于寺院,严禁外出。之后,又令陆羽到山林之中砍柴,每日负薪荆于山野与寺院之间。并派年龄大些的门徒来监督陆羽的日常劳作。智积还给陆羽规定了每日必须读会和默写的佛教经文。如陆羽偶尔忘记或过日不作,就要遭受鞭笞。当陆羽哀叹岁月流逝,学问仍无长进、呜咽不能自胜之时,“主者”就认为这是陆羽因受惩罚,心怀忌恨,故意对抗师命,又鞭抽其背,往往将其折磨得不堪忍受之时乃止。

这位佛门中的小小弟子,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开始憧憬尘世间俗人的美好生活时起,特别是从占卜取名时起,就预示着终究有一天要去实现他的“金陵鸿渐,锻羽翼于云天”的美好理想;这亦预示着师徒之间,关于佛儒之道的大争辩是不可避免的了,上回所提的儒佛之辩只是开端而已。后来种种的儒佛辩论的发起者,当然是智积禅师。当积公觉察到小陆羽对佛经并不热衷,而是经常地阅读儒家的书籍时,即决定必须对这个“法海”小弟子进行一番戒行,在鸿渐在做杂役之时,法师还会不住去做一番释教要旨的宣讲。于是,这场佛儒两道之争的大辩论,即在寺院禅堂之中不断的展开并且继续着。鸿渐在辩论中,表现出了惊人的胆识和雄辩的口才,以及他宁折不屈的坚强个性。



智积大师向他的小弟子宣示“释氏”的“出世之业”的目的,就是要陆羽放弃学儒之念,摆脱尘世的七情六欲,只有虔诚学佛,修成正果,才能脱离人生的苦难。然而,小小年纪的陆羽,并没有被其恩公的大师威严和佛学要旨所征服,却是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他不能遵从恩师严命的立论——“我既然是一个孑然一身的孤儿,又无兄无弟,如果我入佛门,身披缁衣,终身为僧,这岂不是要断绝后嗣吗?如果这样做,将被天下的儒士们耻笑我是一个不知孝义的人。恳请恩师,允许我学习孔孟圣人的文章典籍好吗?”

智积听了陆羽的陈情后,双手合十答曰:“善哉!子为孝。”这是积公在讥讽这位执意要脱离佛门的小弟子:“善哉!老衲竟然不知你还是一个孝子啊?你既然连生身父母都尚且不知,何以为孝!”接着又说:“你难道不知,西方佛教今日正在大唐帝国里兴起,其名声远播海外,不是已大大超过了儒学和道教吗?”云云。陆羽在《自传》里对这场大辩论以两个“不屈”作结论,可见师徒佛儒两道哲学观点尖锐对立的争辩是何等激烈,终以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不悦而散。

不久,龙盖寺香火渐盛,智积和尚身为僧人,已是不便自己抚养小陆羽,又因为陆羽对佛学的厌恶,而感觉失落不已。法师便决定把小陆羽寄养在一个名称李儒公的百姓之家。李儒公原籍湖州,已生有一女名曰季兰。因为陆羽脸上天生有毛病,李儒公便也就随便给他起个“季疵”的俗名,疵就是毛病的意思。季疵此后也便和季兰处了很长一段日子,两人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很有感情。这个李季兰,就是后来在唐代颇有些名气的女诗人李冶,此是后事不谈

到了陆羽八九岁上,李儒公一家迁回原籍,季疵只好又回到龙盖寺里,又被叫作“陆羽”,他开始随智积法师作杂务工。智积以前曾一心想让季疵成为僧人,继承他的佛家事业,但陆羽在孩童时就表现出对佛典毫无兴趣的证兆,因此也不时遭到智积法师的斥骂,法师派给他种种重活贱务,还经常遭到鞭打,受尽屈辱折磨。这样,过到十一二岁时,实在忍受不了,生活迫使他逃离山寺。

此后,陆羽便到了民间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优伶。唐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与羽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五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随即写就了溢誉后世的《茶经》。


    关注 陆羽名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