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文化之二---建筑文化

 





                                                   

川西民居作为古代巴蜀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在独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其风格极富地方特色,自成体系,成为相对独立的民居建筑样式。

川西民居,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川西民居是诞生于成都平原这个特定区域的民居样式。同时它又是一个人文概念,其建设形态融合了川西地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蕴含丰富的人文思想。

成都的川西民居建筑渊源流长,现存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建于一千多年以前。现草堂庭园占地16.37万余平方米,建筑为南北轴线对称布局,大门紧邻浣花溪,轴线上依次为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整个建筑均系木构平房,富有川西民居朴素雅淡的浓郁气氛。园林以楠木、竹、梅为基调,是川西著名古典园林之一。

在建筑单体上,川西民居讲究因地制宜,以中轴线布局。在建筑结构上,通常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墙壁材料因材致用,屋顶采用青瓦坡式屋顶处理,一般采用悬山,前坡短后坡长,以利于解决四川多雨季节的屋面排水。

在建筑色彩上,住宅外墙多采用利于阳光反射的白色为基色调,以解决四川地区阴雨天气多而日照不足引起的采光问题。木结构大多突出材料的本色,一般在立柱上涂成黑色,门窗以浅褐色或是枣红色为着色基调。

川西民居的细部与装饰风格,除少数豪贵富绅追求华艳夸张外,大多数较为清淡素雅,简洁大方,不事繁琐。细部处理和装饰重点常集中于大门、照壁、门窗、挂落、柱础、檐口、屋脊及封火墙等处。常采用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及三塑(陶塑、灰塑、泥塑)的艺术形式,技艺工巧,有不少优秀作品。在川西各地的民居上都能够看到大量以象征意义的吉祥图案、地方传说、神话故事为寓意的装饰构件,它们凝聚着广大川西劳动人民的辛勤和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经过长期的演变,川西民居自成一体,形成独特的建筑特色和风格。

一、独特的地域风格

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1、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

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2、建筑造型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3、建筑色彩朴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二、融环境为一体

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相协调,相映成趣,呈现出一种质感美与自然美。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亲情味浓厚

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

川西民居的建筑中大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便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

四、兼容性较强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据有关史料,大批移民入川先后发生过几次。因此,川西居住文化也是一种兼容性较强的融合文化,其许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结果。四川并未因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

转自网络



九碗九浓香川西味白酒简介:

九碗九浓香川西味白酒是华奕企业旗下的成都鱼凫金波酒业有限公司研发的独具“川西味道”的白酒,她采用川西平原酿酒的老传统、老工艺、老酿师、老口味精酿而成。

目前公司开发有第一款46度九碗九红瓶,第二款52度九碗九蓝瓶,第三款50度九碗九品鉴酒。

第三款九碗九品鉴酒采用酒研大师比选,定制厂家比选,是九碗九公司扛鼎之作,系列:“50度浓香型3L大坛酒”、“50度浓香型500ml装”、“50度浓香型梅兰竹菊50ml装”。


    关注 川西味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