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互联网+智慧能源 建筑节能开创新格局(上)

 

自从1984年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建筑问世以来,这种融合了众多尖端科技、能为居民提供自动化、智能化生活体验的建筑风靡全球,并迅速在欧美等发达地区普及...

编者按:自从1984年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建筑问世以来,这种融合了众多尖端科技、能为居民提供自动化、智能化生活体验的建筑风靡全球,并迅速在欧美等发达地区普及。近十年,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关的智能化产品逐渐走进消费者的视野中,智能建筑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重点行动,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化,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减排。当建筑节能遇到互联网,提高建筑用能系统的整体性能和设备性能,对建筑节能性能进行测量和评估是行业面临的问题。通过互联网+智慧能源的方式,将是未来建筑业降低能耗,提升能效的有效途径。
互联网+时代建筑节能的发展机遇

建筑节能可以分为建筑本身节能、建筑设备节能、行为节能三大类,建筑本身节能可以通过房屋朝向、幕墙等方面来实现节能,建筑设备节能则可以通过制订方案合理使用空调、电灯等机电设备来实现,至于行为节能则主要是员工的一些行为习惯等。

事实上,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起步比较晚,全国城镇既有建筑保有量约为436.50亿平方米,其中90%属于高耗能建筑。我国正在推行的节能标准大约只相当于德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能耗指标是德国的2倍。随着建筑节能产业利好政策的频频出台,为商业建筑、公共建筑及工业建筑节能开启了非常巨大的市场潜力。

传统的楼宇中照明、空调的能耗占整栋楼宇40%左右的比例,如何合理地去实现绿色节能需要智能建筑来帮助实现。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入智能建筑概念,目前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等一系列标准的相继出台,国内智能建筑市场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



清华大学江亿院士指出,智能建筑不只是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展示,还要根据用户的需求主动进行分析和作出调整。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扶持,未来智能建筑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智能建筑综合了网络、信息通信等方面最先进的技术,能使建筑物内的电力、空调、照明、防灾、防盗等实现建筑物综合管理自动化、远程通信和办公自动化的有效运作,由于智能建筑具有高效、节能、舒适等突出优点,在各地迅速发展,引起普遍重视。

目前,全国各大城市的新建办公楼宇和商业楼宇等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智能建筑的取向,这也意味着公共建筑的智能化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的标准配置。业内认为,我国各类建筑的整体智慧水平较高,安防与安全的突出,但绿色节能还处于薄弱环节。目前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基于人们对建筑安全的重视,安防、消防等领域的标准较完善,且标准具有强制性,使业主能按照标准严格执行。而在建筑节能领域,由于起步较晚,相关标准对建筑材料、主动节能方式等没有严格规定,且标准多为提倡性的,业主执行得不是很到位。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重点行动。业内分析,“互联网+智慧能源”能够减少在建筑供热方面的能源消耗。目前,我国供暖地区大多采用集中供暖的方式,大锅炉24小时燃烧,室内无人的时候暖气依然供应,这就浪费了许多能源,并且对大气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压力。而通过“互联网+”,能够实现智能化的供热节能方式,使用户采暖设备的发热量与用户热负荷的变化相适应,可以在保证供暖质量的前提下达到节能的效果。在智能家居中,用户可以随时调节监视家电的运行状态、能耗状况等,还可以自动调节和生成最节能的方案,在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智慧、便捷、合理的家居节能。

有预测显示,中国智能建筑产业未来将以20%的年增长速度一路向前。智能建筑已成为21世纪地产投资开发的主导方向。研究机构Gartner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智能建筑工程量相当于欧洲智能建筑工程量的总和,约占世界总量50%。中国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也已超过5000多家。近日,中国节能协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霍尼韦尔联合发布的《中国智慧建筑调研白皮书》显示,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40%,与普通建筑相比,智慧建筑能减少50%的能源使用。建筑智能化设计和建造,将为楼宇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节省高达9%的成本,同时资产价值将因此增长 7.5%。共享的网络硬件设施可节省8%至12%的安装成本。
智能建筑标准的落实参差不齐

智能建筑标准制订是打牢行业的根基,由于智能建筑出现的时间不长,技术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统一标准,智能化设计、施工、验收等各环节的质量参差不齐。为了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国家行业主管部门陆续出台多部行业标准与规范。

住建部电气标委会秘书长孙兰日前在中国国际智能建筑展览会上就智能建筑业涉及的国家电气标准进行了解读。目前有关智能建筑的工程建设现行标准有:《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50606-2010和《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13。正在编制的有《智能建筑运维规范》和《智能建筑工程检测规程》,还缺少一个《智能建筑评估标准》。建筑智能化行业的标准体系需要国家强制性标准提高人身安全,需要行业推荐性标准提高建设质量和水平,需要社团推荐性标准加快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速度。

目前,我国在智能建筑及居住区领域的标准日趋完善,尽管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但是,智能建筑行业的标准化进程并非尽善尽美,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副司长田国民在谈及智能建筑标准制定中存在的问题时指出,相关课题研究工作只集中在个别领域,标准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一些标准的先进性尚需提高,标准的制定实施还不能充分满足智能建筑市场的发展需要,特别是智能建筑领域的产品标准还比较缺乏,急需制定相关的产品标准。



同时,标准的落实情况跟当地的经济水平、智能化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国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智能建筑的规模大、系统多、业主对工程的要求也比较高,促使了不少技术人员在操作时,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严格遵守标准规范。但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智能建筑的项目数量、技术队伍实力比较弱,很多地区的智能化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业主对智能化系统的要求不高。因此,这些地区在落实标准时,往往会大打折扣。

此外,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存在较大差异,各地智能化标准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遗憾的是,很多地方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标准很难落实到位。

不少业内人士对智能建筑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寄予厚望。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李铮表示,各位专家应着力研究不同标准之间的协调关系,做好基础性、公共性标准的编制及贯彻实施工作,使技术标准在智能建筑的设计、实施、验收等环节真正发挥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积极应对智能建筑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国家总体政策方向,进行楼宇控制系统通信协议、楼宇控制系统安全体系等突出技术的研究工作,在条件成熟时,建立绿色智能建筑技术研发中心或者实验室,研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高效率、低成本、易使用维护的智能化产品。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标准二部信息技术与自动化处处长孙维指出,智能建筑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实现重点突破。要密切关注国际标准化动态和信息,主动争取承担国际标准化工作任务,积极扩大与有关国际组织的合作,及时跟踪国外先进技术,开展国际相关标准的对比研究工作,吸收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把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和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指导我们的实践。


    关注 风信子传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