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莲法师:《百法明门论》释(七十一)

 

7133《百法明门论》释(七十一)“因缘不会、诸法不生、非由慧灭、名非择灭。”不管什么东西如果...



71
33


《百法明门论》释(七十一)“因缘不会、诸法不生、非由慧灭、名非择灭。”不管什么东西如果它产生不出来,就是它的因缘不够,条件不够。任何事物条件不够,就不能够生起。不能够生起,不是用智慧去断它,而是它自己因缘不够,这就叫非择灭。不是由智慧否定去断掉它,是因缘不够而不能产生,叫非择灭。

第四个叫不动无为,不动是讲的修禅定。第四禅以上没有苦乐,只有不苦不乐的舍受。禅定的功夫到了第四禅,既不感觉苦又不感觉乐,就离开了欲界。欲界有动,有苦乐,定力高的时候,苦也没有,乐也没有,就不动了。到了第四禅以上才能不动,三禅还有喜乐,第四禅苦乐都没有了。无色界比第四禅还高,也没有苦乐了,苦乐都不能动摇它,就叫不动。不动无为就是指的没有苦乐,禅定高了,故名不动。

第五个叫想受灭,这是指修到灭尽定,心理活动都灭完了,所有心所都不起作用了。想心所和受心所,这两个心所的作用特别突出,所以就把这两个抓住,叫做想受灭,想跟受都不起了,其它心所当然也就完全灭尽了,所以想受灭就是灭尽定。

第六个就讲真如了,真如就是诸法的实性。“本来常自寂灭。不迁动义”,本来就是它的真性,真性本来就没有,如果有,就有生灭。法性就是说一切法没有实性,没有实性就没有真正的生灭,诸法的实性就是没有生灭。本来它就没有,拿什么来生灭,所以常自寂灭。灭就是不生,寂就是不动。一切法性,诸法的实性,本来不动摇,没有生灭这个事实是真的,是不可破坏的,真理是不可消灭的,所以佛法里称之为实际。什么东西实际?本无生灭才是实际,它本来不生、不灭、不动、不迁,迁就是搬家。有生灭的一切都在不断的生灭,只有空性不生灭,所以常自寂灭,不迁动。这个东西叫做真如,就是诸法的实实在在的真相,就是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本来就是一切法空。真如是诸法的真理,诸法的真理没有变动,真实如此。第五段解释无为法,就交待完了。

“上来说一切法者以下”,论文的开始说一切法无我,接着讲一切法,所以“一切法者”就是个提纲。释迦佛说法,说的“一切法无我”,什么叫一切法呢?所以就先讲一切法。讲到这儿,“第五明无为法”这一段,是答前问,什么叫一切法。下来就要答第二个问:什么叫无我?对这个问题,这篇文章就答得简单。作者写这篇论文的目的不是解释无我,而是讲什么叫一切法,关于“无我”,别处还要专门讲。“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者”,这句话要讲清,必须读空宗的书。空宗就讲无我,这部论是有宗的论,它不多讲啥叫无我,别处慢慢去学。这里只给你说一切法无我有两种:一种叫补特伽罗无我;一种叫法无我,也就是一个叫人无我,一个叫法无我。通达了法无我,自然就通达人无我。

我们内地佛学认为小乘的人,只懂得人我我,不懂法无我,西藏的说法,空宗的说法,认为小乘还是要懂点法无我,一点法无我都不懂,人无我也就懂不了。空宗和有宗在无我上有不同的意见,有宗认为要大乘菩萨才通达人无我、法无我二种无我,声闻罗汉没有通达法无我。空宗的论师则说,懂不了法无我也懂不了人无我,懂得人无我必须要懂点法无我,这是一个公式算出来的结论。这个公式在西藏只有四个字,就是“缘起性空”。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既是因缘所生,它自己就不是实有,千经万论在这个问题上阐发,分出许许多多的宗派。

西藏佛教讲空很简单,就是缘生性空,一切都是因缘所生,缘生就无自性,这就是西藏空宗传承下来的最透彻的说法。任何事物都是因缘所生,既是因缘所生,它就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都是因缘把它凑拢来的。有因有缘,六因、四缘,要很多的因缘才能产生一个果,主要的叫因,次要的叫缘,所以因也是缘,缘也是因。因缘所生法包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法,万法无一不是因缘所生,所以缘觉圣人,观天地事物就悟了道,悟了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缘境悟道快,他就在这个主要问题上一刀见血,懂得一切法是因缘生,下一步就懂得无自性。不像大乘菩萨。大乘菩萨懂了因缘所生法还要起悲心,还要度众生,大乘人不简单地说一切法空,一切法空还有啥干头呢?一切法空还要度众生。阿罗汉了解的范围窄些,修行要慢些,要依四谛挨一挨二修才悟得了道,缘觉圣人比阿罗汉的根要利些,只要看到缘生法,把缘生法的道理懂了,就觉悟了,所以看花开花落,都能悟诸法的真理。我们现代的八指头陀,看到白桃花落了,大哭一场,就开悟了。他就从缘生缘灭悟了诸法性空的道理。开悟的人,各自开悟的因缘不同,碰到一种缘,把缘生缘灭的道理悟了,就悟了法空,悟了法空就悟了道。我们凡夫,成天缘生缘灭的,却没有感觉这是缘生缘灭,特别是对自己,更没有感觉到自己是缘生缘灭的东西,好像是很实在的,这就不能悟道。(待续)

《大乘百法明门论》,表述了佛学理论的基本结构,了解这部论,对于了解自己,观察别人,洞悉世界,具有很大的裨益与帮助。由于隆莲法师讲解的内容深入浅出、详实丰富,本微信平台分若干贴,将连续释解的内容贴出。敬请关注转发。

《大乘百法明门论》,是天亲菩萨(又译世亲菩萨)在世间的森罗万法中取出一百种法,以唯识观点分成五类,认为这一百种法是万法的总纲,所以又称为“五位百法”。百法的名称散见于《瑜伽》、《显扬》、《集论》和《五蕴论》等中,但采集百法区分为五大类而加以有系统的说明是从《百法明门论》开始的。

五位百法并不是唯识学派的独创,它是从小乘佛教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瑜伽师地论》将万法归为六百六十种法。世亲早年作《俱舍论》时,曾将六百六十种法归略为七十五种。与世亲同一时代的诃梨跋摩,造《成实论》时,又将万法归纳为八十四法。后来世亲“回小向大”,从兄无着学习大乘法相教义,为说明“法相之学”,造《百法明门论》,将万法归纳为百种,略为五位百法。五位是: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其中“心”有八法,“心所”有五十一法,“色”有十一法,“心不相应行”有二十四法,“无为”有六法。

研究唯识学,必须先了解诸法名相,这是进入唯识之门。《百法明门论》是唯识“一本十支之学”中,专门介绍诸法名相的书,是唯识学入门的基础学问。

【转发即法布施,功德无量】


    关注 爱道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