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民俗】当年干部四件宝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干部中曾经有四宝,就是“糯米鸡”,渔民帽,麻包衫,大饭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干部中曾经有四宝,就是“糯米鸡”,渔民帽,麻包衫,大饭兜。

那是人民公社时代,农业学大寨,办大饭堂,生产大排工,农民社员鸣锣集体出勤收工,吃大锅饭,做多做少一个样,积极消极一个样,按劳分配的原则难以体现,农民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大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以粮为纲”,生产单一,多种经营被视作资本主义而被铲掉,因而物资极度匮乏,吃穿用的东西都凭证限量供应,有些商品长期不见踪影。农村春耕抢播、夏收夏种、抗旱防洪、抢险救灾等等,都要组织大批干部职工下乡支援。

“糯米鸡”

当年下乡,可不像如今干部下乡,坐公车叹空调,住宾馆式招待所,而是与农民“三同”,同食同住同劳动。同住就得自备铺盖,所以,下乡就少不了背包,将草席蚊帐被单等捆成长方形的背包,活像茶楼酒馆的荷叶饭糯米鸡,因此,干部们把背包戏称做“糯米鸡”。

渔民帽

渔民帽,顾名思义就是渔民的雨帽,因为实用就大众化了。渔民帽活像圆顶的“凸”字,竹篾织成,貌虽不扬,却人人喜用,土产日杂商店时有供应,买了帽漆上桐油,油光滑亮,有的人刻意找尼龙线织成宽约一厘米的帽带系上,不但遮阳挡雨,而且风吹不掉,所以深受群众喜爱。时移世易,老土的渔民帽,早已不见踪影。
麻包衫

什么是麻包衫?恐怕现今许多青少年都没有见过,这大概是广东人所独有。它以装大米二百斤、中间有蓝色线的麻包裁成最好,阔大而有茸毛,改成麻包衫,既是“棉衣”,又是可挡雨的“蓑衣”,如棉被太薄,它还可当作小被,耐磨耐脏,一举数得,同渔民帽一样,成为下乡干部的随身宝贝。

我没有麻包衫,看见别人穿着,羡慕得很。蓝色麻袋也不易买,穿街过巷,好不容易才在杂货摊上买了一个质量较差的麻包改成麻包衫,穿在身上也不觉得寒酸。

大饭兜

当年干部和职工,都要在所在单位的饭堂搭食,按需要将粮油票和副食证交饭堂买饭票。饭堂一般是不提供食具的,要自行准备,出差下乡也要自备饭碗。说起来也许有人不相信,那个年代难得一饱,都希望有机会多盛些饭,难得一次节日加菜加饭,自己的碗不够大就吃亏了,因此,都得准备一个较大的饭兜。当年县人委(即县政府,今市卫生局所在地)饭堂就有几个大木架专供干部存放饭兜,这些饭兜都比较大,五花八门,都比较粗劣。我的饭兜是瓦砵头,打烂了也还容易买到……
干部“四宝”都已经成为历史。当年的干部没有今天干部的幸福,一代胜一代,幸甚!
(文章来源:中山商报       图片由市档案局提供)


    关注 中山社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