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随一条刀鱼溯江而上

 

随一条刀鱼溯江而上银鳞灼灼起寒光,吴钩纤纤论短长。何以专诸鱼肠剑,水中化作万...

随一条刀鱼

溯江而上
银鳞灼灼起寒光,吴钩纤纤论短长。

何以专诸鱼肠剑,水中化作万锋芒?

刀鱼,身如银链,形如利刃。宋人因刀鱼“貌则清臞,材极俊美”,将其美称为“白圭夫子”。

然不知者以其凶猛,知之者为其慨叹。

由海入江,逆流而上,繁衍生息,似乎本就是一种抗争的宿命。

脱水即亡,如此刚烈。

于是,自然才成就了它们华丽耀眼的色彩。

崇明——太仓——常熟——张家港——江阴——靖江……

清明节后,顺着刀鱼洄游的路线,我们一路寻访、追随。沿途经过的,是刀鱼的生命之旅;所见所闻的,是那些因它而生存着的人间故事。



崇明:“十面埋伏”第一站



四月,长江入海口,崇明岛上的鲜花盛开。春风十里,人面桃花,“东海瀛洲”宛若仙境。

梅尧臣有诗云:“已见杨花扑扑飞,刀鱼江上正鲜肥。”这也是刀鱼开始活跃的时节。东海中的刀鱼早早开始新一轮的洄游迁徙,目的地是温软的泥沙质江段,那里最适宜产卵、繁殖。在溯江而上的过程中,它们一路捕食高蛋白的小鱼虾,身上盐分淡化,鱼体丰腴肥嫩,进入江阴、靖江段时,肉质最为鲜美。

刀鱼一路前行,鱼过千层网,十面埋伏,杀机重重。而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是它们此行中将达到的第一道驿站。

史载,自唐代武则天年间,始有丹阳、句容先民迁居来到崇明岛。自此,这里的世代百姓均以打渔为生。



崇明岛最有名的陈家镇奚家港渔业村位于崇明岛的东南部,紧靠长江入海口南水道的东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几经体制更改,规模不断缩小。在崇明,共有像奚家港一样的渔业村9个,现在整体渔民规模为8000户。现在仍留在渔船上的,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渔民,他们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而年轻的“渔二代”几乎都已经“上岸”工作了。“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宋代诗人范仲淹早已用寥寥数言刻画了捕鱼者的辛劳。先贤的诗句也一语成谶,预示了渔民群体锐减的原因。



和渔民缩减数量成正比的,是刀鱼的产量。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曾公布数据:1973年,长江沿岸江刀产量为3750吨,1983年为370吨左右,2002年之后年产量已不足百吨,现在的年产量只有几十吨。杜甫诗中“出网银刀乱”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

物以稀为贵,刀鱼产量的大小年波动,以及总体大幅下降的趋势,带动了其价格的水涨船高。

然而刀鱼价高,并不意味着渔民们就能赚得盆满钵满,出一趟海成本不小。刀鱼数量锐减后,崇明渔民的账本越算越忧心。但迫于生计,他们仍旧要出海。

这似乎也是牵绊着刀鱼和渔民的一种宿命,就像刀鱼也许知道逆流而上,杀机重重,但它们仍是凌厉地劈破斩浪,义无反顾。



太仓浏河镇:“春馔妙物”引刀锋舔鲜





锦绣江南金太仓,枕江临海。入春以来,风光旖旎,万木欣荣,水美鱼肥。

物产丰盈,自然衍生出许多繁荣产业。

被誉为“江尾海头第一镇”的太仓浏河镇,因郑和七下西洋均在此扬帆起锚而名扬天下。早些年,依港而生的渔民,每逢刀鱼洄游至江,总能见百舸争流,浩浩荡荡,四散开去,广而撒网,鱼儿满仓。

3月中下旬正逢大汛潮,渔民们暂时都没有出海,几条十来米高、24米长的渔船并排停在浏河港口,渔具渔网等拾掇得整整齐齐,摆放在船上。趁着晴天,渔工们将船舱内的棉被抱出,晒在船头,几人懒洋洋地靠在棉絮上闲话家常,悠闲自得,谈笑声此起彼伏。



比起捕刀来,太仓人似乎更爱好刀鱼美食。清代美食家认定刀鱼是“春馔妙物”,只因刀鱼味美过时不候。清明一过, 肉质变老,则美味大减。在“江尾海头第一镇”的太仓浏河镇,美食家和往来食客深谙此道。这里是著名的“江海河三鲜美食之乡”。“中国·太仓江海河三鲜美食节”在这里已连续举办了十五届。

梅尧臣刀鱼诗歌还有两句:“早知甘美胜羊酪,错把莼羹定是非。”说是刀鱼浑身美味,连鱼头都好吃无比,宁肯丢掉房子,也不愿放弃只有瘦骨的刀鱼头。



刀鱼雪亮,银光所到之处,人皆为其鲜美所倾倒。百花酿刀鱼、翅汤刀鱼馄饨、芙蓉刀鱼、刀鱼水晶饺……太仓人将刀鱼吃出花样来。将刀鱼去骨制成鱼茸馅心,再用鳜鱼肉切小块敲成馅心包入馄饨,只待上笼蒸熟,鱼肉入口,味鲜无穷。

另一道,将刀鱼皮揭下,用猪肉皮垫底,以刀背轻敲刀鱼身子,使骨刺嵌入肉皮,再用刀口轻轻一抹,留在刀口上的便是刀鱼肉,将肉茸做成刀鱼样,加入火腿蒸煮成熟,嫩滑味鲜。

光从工序、手法来看,每一样刀鱼珍馐,都需要花费颇多气力和心神,精巧如它,在菜式和造型上的讲究自然也马虎不得。



董伟清,太仓陆渡宾馆的行政总厨,是太仓为数不多的国家烹饪大师之一。有着10年酒店工作的他,说起刀鱼,似乎在说如传奇一般的精灵生物。

每年清明前一两个星期,他们酒店都会接待前来品尝刀鱼的食客,百分之六十的客人是来自周边地区,酒店所有的包厢从早至晚几乎座无虚席,很多人不惜花费重金只为一尝刀鱼之鲜。在进货渠道上,他们首选太仓浏河的本地市场,正常要保证每天有100至200条的库存,最忙的时候,酒店每天要接待600至700位客人,这时候一天需要补两次货。



江阴百兴小湖:雾里看花的深思





江阴璜土镇,良渚文化的发祥地,北靠长江。

这里的百兴小湖水产市场,是苏南最大的刀鱼批发市场。来自不同水域的刀鱼,在这里待价而沽。这里大概也是深谙刀鱼种类与价格之人最多的地方。

4月8日中午12:00,记者到达小湖市场,这是一天中小湖最繁忙的时段。一横三纵的商铺门口都打出了“长江刀鱼批发”的招牌。店门前的空地上,停满了来自浙江、上海、南京、常州等地收购刀鱼的车辆。记者询问刀鱼来处,大部分商贩三缄其口,只顾忙着手上的生意。

实际上,刀鱼分为很多种。福建、浙江的海刀,安徽、江西水库的库刀,太湖、鄱阳湖的湖刀,以及长江刀等,价格天差地别。最鲜美、价格最高的当属长江刀。长江刀根据出水地不一样,还细分为“崇明刀”、“江阴刀”、“靖江刀”。从崇明岛南岸进入长江,越往西,淡化越充分,刀鱼越鲜美。然而,《新华日报》曾披露,渔民捕捞到的本地江刀,出货几分钟就会被抢购一空,甚至早就被鱼老板订掉了,很少能有流转到市场的正宗江刀。



刀鱼市场雾里看花。记者从这些多年以刀鱼为生的商贩们身上,深刻感受到了一种从内心深处滋长出的爱刀、惜刀之情。从常州搬到小湖做水产生意的戴一东,干这行已有30余年。即便在这个刀鱼小年,每天从他的水产行进出的刀鱼总量也十分可观。“今年漂亮的刀鱼不多见,好的江刀可以卖到6000元以上,却有价无市。”闲聊间,戴一东叹息着,若有所思。

记者从渔政部门了解到,2002年起,长江流域开始实施禁渔期制度,以期减缓刀鱼资源的衰减。2007年起,农业部对长江下游两省一市的刀鱼特许捕捞证核发数量逐步进行了削减,但刀鱼持续衰退的趋势并未明显改观。



采访中,一位崇明岛渔民向记者叹道:“渔网插到了近海20公里的地方,刀鱼孙子都被打上来了,它们哪还有活路?!”这声慨叹或许只是刀鱼行迹渐稀的原因之一。然而,今年产量到底能有多少呢?我们仍旧拭目以待,却也心下了然。

刀鱼会否步入鲥鱼的后尘?逝者如斯。在江边渔船的开工吆喝声和酒楼食肆清蒸刀鱼的氤氲中,一切繁华终究寂冷,留给当下的,更多的也许应是警示与深思。

作为一条刀鱼,它们对长江的记忆,也许多想只停留在无忧的童年时光。




    关注 眼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