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陆满堂:坚守竹编技艺54载

 

头戴红褐色毛线帽,身穿藏青色大袄,一双被岁月风霜雕刻得有些粗糙的大手灵活地游走在细长的竹篾间。在骥江路和江华...



头戴红褐色毛线帽,身穿藏青色大袄,一双被岁月风霜雕刻得有些粗糙的大手灵活地游走在细长的竹篾间。在骥江路和江华街交界处,街头手艺人陆满堂日复一日坚守着这块“阵地”。在他的手里,一根根竹篾仿佛是柔软的丝绸,随着他上下翻飞的指尖被编织成各种不同的造型。



  12岁入行,制成竹器上万件

早年间,陆满堂的父母身体残疾,家里兄弟姐妹较多,12岁时,他就早早地扛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跟随老篾匠学习竹编手艺。第二年,他就正式“入行”,跟随老匠人外出接活,13岁的少年每天勤勤恳恳,用心编竹制品,一年365天,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乎全年无休。算到如今,66岁的陆满堂已坚守竹编手艺54载,由他编织的竹制品数量可以万计。

“老话说‘天干饿不死手艺人’,12岁下狠劲学,是为了讨生活,干了这么些年,手上早就停不下来了。”陆满堂说,当初选择竹编这门手艺是因为年少体弱,相较于木匠、瓦匠等体力活来说,篾匠对体力的要求没那么高。如今,年近古稀的陆满堂对竹编的感情随着年月转换日渐深刻。他常说,前半辈子,是竹编手艺养活了他,也养活了全家,而后半辈子,他想做的就是继续传承这门手艺。“到现在这个年纪,重要的已经不是赚钱了,而是希望自己制作的竹制品能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陆满堂说。



 苦练手艺,伤痕是技成的勋章

拜师学艺,除了要跟随师傅的指点和教导外,后天的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同样重要。

学习竹编,入门第一课就是劈篾。初学时,由于年纪尚小,身高不够,陆满堂常常需要站在板凳上劈篾。陆满堂说,劈篾非常讲究,每条篾片要粗细恰当、厚薄均匀,当断则断。由于使用的特制砍刀刃口十分锋利,竹子劈开后会形成快口,稍有不慎便会受伤。劈了几十年的竹子,陆满堂的手掌明显大于常人,指关节也异常粗大,一双大手上满是老茧和伤疤。“我刚学那年,竹篾刺进左手大拇指的指甲里,肿了一个星期。”陆满堂伸出手,指甲上清晰的裂痕似乎在诉说老人如今娴熟的手法背后曾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



服务+定制,传承工艺更重要

一个好的篾匠,练就成把一根竹子剖削成薄篾片的技艺后,还要通过制编、修补、挑、压、弹、插、绕、穿、贴等一系列技法,将竹篾制作成箩筐、筛子、篮子、藤椅等众多竹编制品。除了这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竹器制品,陆满堂还做过不少私人订制的竹器,如小孩睡的摇篮、庭院中的秋千、摊煎饼用的工具等,陆满堂都尝试做过。

陆满堂常说,竹编手艺也是服务行业,篾匠应该根据顾客的要求来定制竹制品,这才能让竹器制品更符合市场需求。平时遇到有外地顾客要求上门做工,陆满堂总是二话不说就拎上工具箱买车票前往,从不推辞。如今,老人将每次“出差”做竹篾生意的车票都留心保存着,已经积下厚厚的一沓。

“干我们这行的,最重要的就是信誉,能够赢得顾客的赏识,比什么都开心。”陆满堂说,自己还曾想过带徒弟,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但多次劝说动员,也没人愿意。说话间,老人叹了口气,放下手上的活,认真地说:“几十年前年轻人争相学习,十个人里有九个都会,如今这些人里坚持做手艺的也不多了,主动学习的年轻人更是寥寥无几了。”


    关注 眼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