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就流口水,没想到那么多美食入选宝山区第六批非遗项目!

 

作为2017“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六大分会场之一,昨晚“记忆中的宝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在美兰湖美术馆开幕。启动仪式上,宝山区第六批13个区级非遗项目进行了授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

作为2017“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六大分会场之一,昨晚“记忆中的宝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在美兰湖美术馆开幕。启动仪式上,宝山区第六批13个区级非遗项目进行了授牌。


(建议在WiFi环境下播放)
宝山区第六批区级非遗项目是哪13个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六批宝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保护单位

罗店鱼圆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罗店镇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俞氏百宝镶嵌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顾村镇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蔡氏剪纸技艺

传统技艺

高境镇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吴淞面塑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吴淞街道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月浦竹编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月浦镇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淞南树根造型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淞南镇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宝山寺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传统技艺

上海宝山寺传统木结构技艺传承馆

宝山“鞋底”年糕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上海德林坊

餐饮有限公司

大场白切羊肉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大场镇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宝山红烧鮰鱼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上海点然

餐饮有限公司

罗泾四喜风糕点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罗泾镇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顾村内劲一指禅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顾村镇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白癜风、脱发中医药特色治疗

传统医药

淞南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项目简介

01

罗店鱼圆制作技艺
罗店

鱼圆
丰富的水产


罗店镇位于宝山西北方,成陆于唐略前,宋时便有渔村,邻近江海,土壤肥沃,农商繁荣,自古便是鱼米之乡,故罗店水产丰富,且当地人爱食鱼虾,民间各种此类菜肴众多。罗店鱼圆就是当地比较常见的民间美食,威名远播,乃至宝山地区凡是售卖鱼圆之处都会自称罗店鱼圆。



罗店鱼圆在当地制作方法各异,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独到的工序和口味偏好,但究其根本无非鱼肉鲜美,肉酱与水比例得当,无面粉添加,尽可能的还原鱼肉本身的鲜嫩可口。作为民间红白喜事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可见罗店鱼圆在当地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之重,一代代制作者们智慧的传承,同时也承载着罗店古镇的历史与人文。
02

俞氏百宝镶嵌制作技艺
始于明朝扬州工匠周翥


百宝镶嵌技艺始于明朝扬州工匠周翥,初时材料以珍珠、珊瑚、玉石、玛瑙等名贵之物为主,后掺用其他。手艺人根据所用材料的质感、颜色等特点先制出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图案,然后镶嵌在漆器或木器上,最后形成五光十色、富丽堂皇的装饰品。
俞氏

百宝镶嵌
抗战时期,不少扬州艺人来沪谋生,其中一位便是百宝镶嵌工匠俞庆荣,子承父业随后其子俞昇寿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在百宝镶嵌制作中不断融入本土元素和材料,延续传统工艺逐渐独成一派,形成俞氏百宝镶嵌制作特色,创作作品曾被用于外宾礼品之用。在从事创作之余,其还传授技艺于子俞平。其子随后在宝山开设工作室,将俞氏百宝镶嵌技艺带到顾村镇,并希望通过传承商贸将俞氏百宝镶嵌技艺发扬光大。
03

蔡氏剪纸技艺
蔡氏

剪纸
民间传统技艺
剪纸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传统技艺,其造型格式和视觉形象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展现出广大民众的道德观念、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


蔡德福自幼随母学艺,剪纸技术也因此沿袭了鲜明的淮河流域风格(蔡母系安徽人氏)。定居高境后,蔡德福有意在原技艺中融入当地特色,质朴与风雅并存的蔡氏剪纸技艺于是形成。蔡氏剪纸技艺刀法精粗结合,富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同时还兼具丰富的表现力。
04

吴淞面塑制作技艺
始于晚清时期的吴淞老街


面塑,早在汉代即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吴淞面塑,始于晚清时期的吴淞老街。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全区商业格局的调整规划,政府将吴淞老街旧区改造成为淞兴路商业步行街,居留在此的民间传统艺人数不胜数。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促进了该地包括面塑在内的传统工艺美术的蓬勃发展。
吴淞

面塑






祖籍湖北的冯秋霞,自幼随父学习家传面塑技艺。定居上海吴淞后,其求教于众多面塑艺人,并对面塑制作技艺形成独到的个人见解,将面塑创作尝试着应用于动漫、卡通造型方面,作品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效果。

吴淞面塑制作技艺是吴淞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吴淞民间艺术的一个典型窗口。
05

月浦竹编制作技艺
月浦

竹编
改造大自然、创造生活
竹编是一种用毛竹剖劈而成的篾片或篾丝编织各种实用品的工艺,是人们适应并改造大自然、创造生活的艺术结晶。

月浦过去地处农耕地区,竹器是当地民众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这就为月浦竹编制作技艺提供了深厚的生存土壤。朱文瑞师承民间竹编制作工匠申家后人,成为月浦竹编制作技艺的当代传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材料技术的日新月异,竹编制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慢慢淡化,越来越少人使用和制作竹编制品,为此朱文瑞老先生为能保护传承好这项传统技艺,钻研创新,让竹编制品向工艺品方向发展,从原先的粗放工具型,逐渐转变成精小美观型,使其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和工艺价值,更好地吸引众多爱好者参与制作,共同传承保护月浦竹编制作技艺。
06

淞南树根造型技艺
历史悠久


树根造型技艺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用树根制作实用品和艺术品。明清两代,树根造型技艺已趋成熟。民国时期,种种原因导致树根造型衰落,严重时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20世纪70年代,树根造型技艺复苏,相关作品也逐渐实现从实用转为实用与艺术结合,进而再到纯艺术欣赏的变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
淞南

树根造型
淞南镇地处宝山南部,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五湖四海之客纷纷定居于此,人文交流,茶艺文玩花鸟在此逐渐盛行,淞南树根造型也随之孕育而生。秉承传统树根造型的技艺特点,并结合淞南本土特色,逐渐形成了主靠创意联想,侧重“减法”弱化人工,还原其树根本来的造型形态,形成惟妙惟肖的艺术作品。
07

宝山寺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传统建筑

营造
原名“玉皇宫”
宝山寺地处罗店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正德、嘉靖年间,由唐姓士绅舍其私宅改建而成(原名“玉皇宫”),开山五百年以来香火绵延,寺庙历经多次大修,现址为重建。


宝山寺依照《营造法式》重建,施工过程全部采用唐宋时期的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过程中,建筑工匠们使用传统工具,沿袭传统工艺对大木作、小木作、砖瓦石作等一丝不苟,极尽认真。宝山寺以纯朴的建筑语言再现了中国9、10世纪蔚为大观的唐宋风致,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精髓。
08

宝山“鞋底”年糕制作技艺
年年高升


过年前后吃糕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常见习俗,这既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同时因“糕”与“高”二字谐音,寓有年年高升之彩头,也表达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鞋底

年糕
宝山“鞋底”年糕由手工制作而成,以状如鞋底而得名。宝山“鞋底”年糕用料上乘,做工讲究:将上白纯粳米淘净沥干,碾磨成粉,加水揉搓至干湿均匀、不结粘块、光滑柔软,再分块压扁,上屉蒸熟成糕,入口便有“软、细、糯”等鲜明口感。
09

大场白切羊肉技艺
大场

白切羊肉
地段商贾繁盛,羊肉生意兴隆
大场得名于宋代在此设立的盐场,当时韩世忠的军队也在此驻扎。盐民和将士当中有不少人来自北方,北人喜食羊肉,食羊之风遂在此地传播开来。明清时期,大场地段商贾繁盛,羊肉生意兴隆,大场白切羊肉制作工艺也于此时形成。


大场白切羊肉技艺在传承交替中保留至今。20世纪初大场老街尚有三家门店,几十年后的今天却独剩一家“尧尧羊肉馆”。这家馆子虽然面积不大,生意却很红火,久负盛名的当属那一锅延续了二十年的“老汤”,《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等媒体对此做过专访报道。
10

宝山红烧鮰鱼制作技艺
家喻户晓的名菜


红烧鮰鱼是上海家喻户晓的名菜,而宝山红烧鮰鱼则是众家红烧鮰鱼技法中的头牌。
红烧

鮰鱼
“鮰鱼大师” 黄才根将五十六年的红烧鮰鱼从业经验精炼为“两笃三焖”四个字。宝山红烧鮰鱼选用的是长江口野生鮰鱼,烹饪时间为半个小时以上,除却两次用旺火,每次二三分钟,其他大部分时间是用文火焖,如是则鱼块完整且鱼肉酥绵细糯,鱼肚自然成芡。

现在的宝山红烧鮰鱼制作技艺就是继承了当年吴淞老街赫赫有名的合兴馆的余脉,如今仍然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11

罗泾四喜风糕点制作技艺
罗泾

糕点
用于婚生、乔迁和寿诞
罗泾地处沪北,农家色彩鲜明。旧时,当地农民长年累月、起早贪黑忙于稼穑,常因陋就简地制作点心用于充饥。“四喜风糕”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发展并延续至今。


罗泾“四喜风糕点”,以当地优质稻米为材,粳糯搭配,在浸泡后沥干磨细成粉,经加糖水拌和,筛滤成料,装入模具,于笼屉内蒸成。虽然工序并不复杂,但粉之粗细,料之干湿,辅料添加、火候把握等均需拿捏有度,自有独到之处。罗泾“四喜风糕”形状不一、大小不同,口味也不尽相同,但均有糯而不粘,味美爽口的鲜明特色。

时至今日,因“糕”“高”二字谐音之故,“四喜风糕点”依然常被用于婚生、乔迁和寿诞等场合,极富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12

顾村内劲一指禅
练中养、养中调、调中治


“顾村内劲一指禅”源于少林武功,此技由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河南嵩山少林寺所创。上世纪四十年代,阙阿水因缘还俗,谋得清洁工工作,并在业余时间收徒授艺,此技遂传于民间。
顾村

内劲一指禅
“顾村内劲一指禅”属于内气功,是通过由浅入深相互贯通的特定桩架训练,使人产生内气,与自然界的清气融为一体,构成循环,从而激发人体内的潜在能量。练习方式简单易学,由马步桩、虚步桩、弓步桩、一字桩、龙形桩五个桩架组成。
“顾村内劲一指禅”传承发展的历程,是世代人智慧创造的结果,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为后人认知中华武术史、医学史乃至社会发展史提供了素材。“顾村内劲一指禅”还是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的有效方法,其所秉持的“练中养、养中调、调中治”的理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13

白癜风、脱发中医药特色治疗
中医药

治疗
屡用屡验、声名远播
20世纪七十年代,出身中医世家的顾明达获传治疗白癜风、脱发的验方,当时就职于淞南公社卫生院的顾明达遂将此方用于临床,屡用屡验、声名远播。


随即淞南公社卫生院的汪兴发、袁文炳、金洪慈三位医生成立白癜风、脱发治疗方法科研攻关小组,逐渐修订完善治疗白癜风、脱发的院内制剂。2005年专病门诊的8个制剂同时获批院内制剂,2006年起根据有关规定要求,委托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三分厂及上海运佳黄埔制药限公司生产制剂。
尽管随着社会形势发展,原淞南公社卫生院的建制、名称屡有变更,但是白癜风、脱发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法却一直师徒相授、传承至今,并且由于疗效显著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患者前来就诊,泽被后世、造福人间。


    关注 上海宝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