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的村落丨让我们一起努力,女孩儿

 

我们愿意,与你们一起努力!...

上期回顾


我们是相信缘分的。朋友圈简单的一条寻人启事,让郑芬兰不远千里来到贵阳安顺,与「知·青」工作室的两位贵州女孩儿见面。于是,有了关于“上甲村妇女使用民族手工技艺可持续发展”项目研究的一次志愿行走,也让大家了解了车然和刘香两位女孩儿的故事与坚持。上回,我们分享了郑芬兰一行在上甲村的所闻所见,那接下来她们又会在这里收获什么呢?
新的行程


在呢喃软语中睡去,在鸡鸣狗吠声中醒来,这是12月30日,新的一天。郑芬兰觉得住在这样的小山村,心和身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这就是一种慢生活。简单的吃过早饭,她们便开始一天的行走,而当地小伙罗希的加入让她们如获至宝。

早上9点,她们在上甲村的大榕树下集合出发。说到这个大榕树,它是村里最大、年代最久远的一棵,有着2500多年的树龄,是当之无愧的“榕树王”,被布衣古寨的村民称为神树。
今天她们走访的第一家是罗定芬家。罗定芬曾经在关岭少数民族制衣厂里工作过七年,如今她在家中有一个小小的工作室,专门加工制作布依族传统服饰(盛装)。布依族服饰的整个制作工艺她都会,但现在她只有染布、锤布等传统工艺还在使用。
第二家是卢格敏家。她和弟妹组建了一个制衣工作组,两人一起制作布依族传统服饰(便装)。但做衣服赚来的钱无法支撑儿子的学费,她计划年后外出打工。像卢格敏这样的妇女在村中很多,制衣收入低,供养孩子学费困难,外出打工成为她们能够想到的唯一出路。
她们现在制作的衣服涉及传统制衣工艺的就只有裤口和袖口部分。亮色染布是经过染、锤等工艺制作而成的。郑芬兰也是亲自体验了一把锤布工艺。
随后,她们走访了上甲组的王天明爷爷家。王爷爷和韦奶奶生活在一起,已是70多岁高龄,靠赶场时卖药材为生。
两人至今仍然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蓝色的染布,经过岁月的洗礼,愈久弥新。韦奶奶岁数大了,眼睛花了,无法操起制衣这门老手艺了,而家里的年轻人却不愿意接手这门手艺,使得传承出现了断层。
午饭后,罗希带着她们前往上甲古寨附近的寨子—大寨组走访。大寨组也是一个布依族村寨,这里的村民和上甲村民一样,至今仍然穿着布依族的民族服饰。
2015年的最后一天,郑芬兰和车然、刘香再次走上田埂路,开始一天的行走。这是郑芬兰在这里志愿行走的最后一天,第二天她将启程返回杭州。在罗希的带领下,她们今天准备前往田坝。


她们来到一农户家,家中的妇女穿着传统的布依族服饰。与上甲一样,只是头巾的包裹方式略有不同。她从卧室拿出整理好的衣服,与上甲的制衣手法大同小异,但她曾经制作的背扇拼接非常漂亮。
听闻郑芬兰在贵州,她的好姐妹王菁(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全国人大代表,布依族非遗传承人,贵州十大杰出青年)一定要来探望她,于是乎大清早便从兴义出发,行至上甲。


王菁也是布依族,到达上甲之后,她们一起来到了罗定芬家。看着罗定芬正在制作的百褶裙,王菁兴起,便换上了上甲的传统服饰(盛装),行走上甲。


王菁非常喜欢车然和刘香这两位贵州小女孩儿,也非常认可她们正在做的事情。她会一直关注她们,也会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和支持她们。


而对即将返杭的郑芬兰来说,这三天的上甲之行,带给她的收获很大,感触也很多。布依族的传统技艺让人惊艳,但能够完全掌握这门手艺者寥寥无几,大多为老年妇女,因为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或者学了不用逐渐生疏,最终这门技艺将随着老一代人的离去而消逝。




是年轻人不愿意学么?不一定。年轻人都去哪儿了?外出打工了。看着村中这些留守的老人与儿童,看着建设后的美丽乡村仍然无法留住这些年轻人,说到底还是钱的事。


这些可爱的行村民是有智慧的,看看这些精致不缺乏时尚的布依族服饰;看看她们的绣花鞋,能够想到用笋衣缝入鞋面防湿,这真的是了不起。如果我们能够对它们进行改良和再设计,我们愿意提供渠道与市场,这些技艺是可以创造财富的,是可以吸引年轻人回来重新接棒的。


小巷三寻在行动。郑芬兰返回杭州后,便召集了小巷三寻设计师团队对布依族传统服饰进行改版与再设计。在充分保留布依族传统服饰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当下审美需求的创新设计,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同时,小巷三寻会将新的设计重新植入布依寨,让当地的妇女进行制造,并从各个方面来帮助村民销售,最终实现村民致富。另外,小巷三寻也在积极寻求合作,即将发起众筹,将其他手工技艺植入农村妇女,不让外出打工成为她们致富的唯一出路。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郑芬兰的上甲之行虽已结束
恢复贵州上甲村布依族手工制衣产业却刚刚开始
小巷三寻官方微信,将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持续更新
上期回顾
志愿行走第一篇:手工的村落丨好样的,女孩儿


    关注 小巷三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