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的村落丨好样的,女孩儿

 

这是一次坚定的行走...

回到一座城,思念两个人
回到杭州已是过去两个昼夜,郑芬兰觉得自己的灵魂依旧停留在那质朴的小山村,与布依寨的阿嬷们一起劈柴喂牛、锤布制衣;与两位贵州的女孩儿一起欢声笑语、惺惺相惜。
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一次坚定的行走,一段难忘的志愿行走经历。按照郑芬兰自己的话说,这一次行走,遇到了太多太美的事,既寻到了宝贝,又觅到了知音,可是真正走入心坎了。
我们的故事要从一条「寻人启事」说起。当时,「知·青」工作室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寻人启事,寻找志同道合者共同完成贵州布依寨“上甲村妇女使用民族手工艺技艺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研究。郑芬兰一看到这条信息就来了兴趣,立刻调整行程,28号当晚从山东济南直飞贵阳。
第二天,郑芬兰九点从贵阳乘车抵达安顺。天空下着毛毛雨,有一种刺骨的冷,但空气很清新,让许久未离城市的郑芬兰有一种回家了的感觉。与郑芬兰见面的是「知·青」工作室的两位创始人车然和刘香,两位爱笑的贵州女孩儿。
穿过安顺最美的街道,郑芬兰跟着两位女孩儿来到「知·青」工作室,这是一个传统调调十足且又充满灵性的小屋子。里面的装饰与布置都出自两位女孩之手,尤其是许多老旧东西都是她们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捡拾回来。
她们准备了安顺的特色茶点,与郑芬兰一起商议这个项目该如何开展。在闲聊中,郑芬兰慢慢了解了两位女孩不同寻常的经历:她们皆放弃了安逸的工作,守一方土,做一件事。回到家乡,回到她们愿意用一辈子光阴来热爱与守护的地方,恢复家乡的传统技艺。她们在最美好的年华里做着最美的事儿:践行自在,青简延承。
在不断的述说中,她们情不自禁的流泪,这其中受的委屈与苦楚,让十三年在杭州跌打滚爬的郑芬兰感同身受。她们的努力坚守触动了郑芬兰的内心深处,她愿意和两位女孩一起努力恢复布衣寨的制衣技艺,也为她们一年多来的付出点赞。
下午两点,她们从安顺出发,没有直达车,只能从关岭转车到岗乌收费站,然后搭车或者步行进村。
一路还算顺利,只是到达岗乌收费站后搭车,开始变得困难起来。本来行走此路的车就很少,没有哪个司机愿意载她们,所以她们只能步行进村。

巍峨的山脉笼罩在层层雾色中,位于北盘江谷地的上甲,被葱郁的树林所包围,看不见房屋,看不见炊烟。她们步行了近一个小时,终于接近了上甲,看见了村貌。
下午四点,她们终于到达上甲布依古寨,把行李放至寄宿的农户家便开始工作。





寄宿的罗姐家是她们走访的第一站。罗姐和丈夫刚从浙江打工回来,罗姐是80后,已经不会使用传统手艺制作布依族服饰了,但是家中的婆婆秦秀梅却以制作布依族服饰(盛装)为生,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以制衣为生的老人。
罗姐拿出了婆婆为自己用两年时间缝制的布依族便装。经过试穿后,郑芬兰觉得这便装非常精致,而且不缺乏时尚,是可以深挖细掘的。
这是罗小芬,是她们走访的第二家。见到她时,她正在自家的织布机上织布,想赶在年前为孩子做点新衣服。罗小芬17岁就学会织布,因为多年不织,有些生疏,但在老母亲的指导下,便很快熟络起来。
随后,她们又走访了几家农户。郑芬兰发现这里家家都有织布机,每家的妇女都或多或少掌握着织布、染布与制衣的技艺。
到了饭点,她们到罗希家“蹭饭”。罗希是个大学毕业的90后,他曾经在外地工作,现在在家门口卖起了烤鱼。
饭后,在罗希帮助下,她们召集了中心村上甲组的村民,开了个小座谈会。村民们都是淳朴的,虽然认识的时间不长,但是内心的想法还是愿意表达:大部分村民都不喜欢外出打工,只是村子里可以做的活路太少了,而且现在村里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养牛羊猪,也不让养鸡鸭鹅,村子里仅剩的一头猪,也要在春节时被宰杀。
充实而忙碌的一天,郑芬兰的身体充满了疲惫,但她的精神却一直亢奋着。一路走来,她在默默地观察两位女孩儿,有毅力,肯吃苦,是真正用心在做事,很多次被她们执着的精神感动到。郑芬兰突然想到:上帝是公平的,为她们关上了一扇门的同时,也为她们打开了一扇窗。两个90后女孩儿,好样的。
而与此同时,郑芬兰觉得这一天的收获特别多。上甲村的现状践行了她一直在坚持的理念:将手工技艺植入农村妇女,从而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技艺。村民没有活路,只能外出打工,如果我们能够授之于技艺,给予一定的渠道与市场,质朴的村民就愿意继续从事手艺而致富。谁也不愿意跋山涉水外出打工,因为村民的根始终在这里。
郑芬兰与两位女孩的上甲之行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小巷三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