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发朋友圈变得小心翼翼了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记得上个月的某一天,我还在湖南某省台做实习记者,做完晚班采访回台已经是深夜2点多了。站在寂静的芒果台大楼下,吹着长沙初春三月的凉风,我不禁裹了裹身上的外套。此时碰到一位不常见的朋友。他关心而好奇的问着我:“这么晚还在采访,是不是过得不太好?”

我抖了抖肩:“上了2个月晚班,稿量还没冲不上去”。接着追问道为什么这么说。他翻着我的朋友圈一本正经地说:“你最近都不发朋友圈啦,你以前老是发那些巨好看的照片,去了那么多地方旅游,每天都过着我羡慕的生活。"

我一时接不上话,笑着寒暄了几句就走了。

今年伊始,沉重的采访加稿量任务压在肩头,没日没夜的上晚班,可回报却少之又少,这同样意味着我的生活空间被急剧压缩。

我开始变得麻木,焦虑不知所措,一度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存在感愈发脆危。

慢慢生活开始丢失,仿佛周遭的一切都和做工作有关,我热爱的拍照,热爱的旅游都渐渐与我无缘。实习短短3个月,微信好友增加200多个,通讯录增加无数,随着朋友圈人数不断增多,分组又成为一件困难的事。

在少的可怜的休息日里,总想留下一些能让自己赏心悦目的时刻,比如咖啡店的新品配背景;比如餐厅菜品的摆盘看上去色香味俱全;比如眼前出现的那一帧画面…只是,在每一个心花怒放想要分享的时刻,难免涌现出种种顾虑。

吃喝玩乐的尽兴时刻让长辈看到,也许会换来一句:又没有好好念书。不太熟悉的朋友看到,又会自认为你是个不学无术不上进的90后。有时候深夜写一条真实的感受,也会被抨击矫情。

偶尔低落,心底积压着难以抒解的苦闷,一条朋友圈可能只是换来无人问津。遇事心中的愤,也变得只愿在少人的微博上发牢骚,而不敢在朋友圈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泼冷水的人常在。只是这个私密的空间,曾经我们也畅所欲言。于是一时间发了抱怨,吐槽,负能量很快又会删掉。

不知何时,朋友圈形成了这样互相比较的风向气。并且努力展示出优越感,而疲惫不堪地人只好选择沉默少言。

其实,我十分愿意看到天南地北的朋友丰富不同的日常,也想成为一个真实并且勇敢的人,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只是生活、工作中的种种都在约束着我们,让我们发朋友圈都开始变得小心翼翼。
早年微博大热时,李开复出了一条社交网络使用指南,建议用户添加150人即可,并引经据典 “ 英国科学家Dunbar的研究:基于人类大脑皮层的限制,人们能够储存管理的人际关系大约150。”

开复老师这碗套餐鸡汤,我深以为然。我的各类社交好友远远已超150人,如让子弹飞里面的麻匪般分不清的碎碎念真听不过来了。
「屏蔽朋友圈」
你有屏蔽过你的上司或者领导吗,我曾经在《中国青年报》的一项民意调查上看到,受访的2500名读者中,除“陌生人”外,“领导”是被屏蔽做多的人,近三成的人已经把领导的朋友圈屏蔽了。其实,屏蔽领导并不等于“不认可或者不喜你 欢”,反而是因为领导是“重要”的人,以至于某些状态被领导发现后,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朋友圈分组后的领导就只能看到员工只分享只点赞,晒美食、发不痛不痒的心情状态,和领导的聊天记录就变成了除谈工作之外还是谈工作。

如果我们还未进入社会还未工作,那么同学们,你是否将你的老师或者学校部门的领导给“分组”了?我们转到家中,自从老爸老妈玩起微信后,自己的朋友圈也不再是当初的那个朋友圈了。“自从老妈打电话说我‘12点还在发朋友圈’,我就‘果取关’了她。”“老妈说我都在吃喝玩乐,我是不是要‘摆拍’我的做题姿势?”“自从爸爸关注了我的微信,我就学会了‘分组’这个伟大的功能。”(网友)给父母设限,不想让他们看到我们疯玩,不想他们看到我们成长的放肆,不希望他们因看到一句鸡汤状态而费心伤神,更不愿意他们每一处的关心与追问,父母越好奇地想进入子女的世界,子女就越逃脱。朋友圈逐渐演变成了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躲猫猫猫猫”游戏地了。

最后提到代购,相信你我都屏蔽了不少代购的朋友;事实上代购并不像网上说得那么恶毒,当然,如果你的什么朋友的朋友,或者不熟悉的人向你推销东西,这就不在我说的代购范围内。你想买物美价廉的东西,又不想被朋友的代购信息刷屏,哪有那么好的事,毕竟代购不是给你一个人卖东西,所以,若是你的朋友做起了代购,请不要要求她优雅地帮你省钱。比起直接拉黑,朋友圈里对代购适当设限,也是一种有人情味的做法。

「逃离朋友圈」
当朋友圈开始慢慢“变味”,逐渐演变成名利场和商业圈,甚至一段时间里还是谣言集散地时。悲观者难免认为微信已被攻陷,朋友圈已不再是当初单纯美好的朋友圈,纷纷谋划着如何“逃离”。也有网友发出抵制和抗议,号召人们拒绝阅读和转载心灵鸡汤、养生保健等“垃圾信息”。在经历长时间的忍无可忍之后,便有人“用手投票”,不得已屏蔽乃至删除掉部分“活跃”好友。但有的人则无可奈何,如果是自己的领导上司就不敢屏蔽,不仅不能屏蔽还得主动点赞。

今时的朋友圈,就好像古时的公告板。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传递着各自的声音和能量,有所区别的是我们的发言不会被他人随意抹去。“公告板”的身份使得朋友圈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相对这个人群而言),公共平台自然就会被一些商业元素关注和利用,不断有商业信息来占据,使得一些人的朋友圈也逐渐变成名利场和商圈。它就像主要交通路段的小广告一样,强行制止可能不太现实。快节奏生活的当下,我们都急于表达,却未曾静下心来学会倾听。如何维护好朋友圈,以不至于“变味”,让人想要“逃离”,关键还在于每个使用者的我们。既然朋友圈是我们的公共场所,自然每个人都要共同爱护,要不然你此次糟蹋了,下回谁还来用?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你怎么看待此时的朋友圈?快在留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吧。






小萌悄悄的告诉你:如果你的微信是最新版,你将拥有置顶玩转大学的权力噢!


    关注 玩转大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