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养有风险,教育需谨慎

 

“散养”之教育方式从何时起成为家长的新教育理念,我不曾考究,但作为儿童教育工作者,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与教师...



“散养”之教育方式从何时起成为家长的新教育理念,我不曾考究,但作为儿童教育工作者,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与教师学校教育的碰撞我深有感触。学校教育是一个集体,教师依托班规、校规以及学生行为准则管理班级,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学生的生活、学习、行为等习惯。当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某些不良习惯时,不少“散养”式家庭的家长却振振有词:我的家庭教育理念是尊重孩子的天性,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不会强迫他去做;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喜欢跑,我不想去克制他;更有甚者,还会指责教师理念守旧,教育方式不正确等。

这些“散养”观念,我想是对教育家卢梭的“自然的教育”的误解。卢梭强调教育适应的“自然”主要是指儿童的天性,“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的发展而进行教育”。也就是说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那么要“散养”的家长是否就该先学习一下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再“散养”孩子呢,不然岂不是荒废孩子的童年,拿孩子的一生“散养”着玩儿?

来说说人的天性。从古至今,关于人的天性的说法有几种: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论;荀子“性本恶”的主张;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论;现代心理学家称孩子其实是个“小野人”······每一种观点都有自己的论据,而我想说的是孩子的大脑发展、认知发展、道德发展、思维、自制力等等,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孩子的经验是从探索及模仿中得来,特别是三岁到六岁就有其发展的重要任务。如果此时孩子该发展的重要任务未发展好,家长依然要遵循他的随心所欲的天性,那么8岁还在别人家客厅尿尿,拿了东西不收拾,没有时间观念,任性等等所体现的就不是天性,而是没家教。

认为孩子的天性就是那样,不能克制和压抑,连错误都不去管束的“散养”就是放纵。比如,孩子在公众场合追逐打闹,大喊大叫,当有人制止时,家长的反应是:孩子天性就是好动,怎么能制止他呢。(我想说我的天性是不劳而获,随地大小便,野人不就这样吗?别人的东西我想占为己有,我想干嘛就干嘛,那我真能随我的天性而为吗?)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尊重孩子的意愿,凡是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不强迫他去做,不鼓励孩子去尝试;做了某件事怕辛苦或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家长也支持,这种“散养”是过度的“民主”。

常见的四种家庭教养方式分别是 权威型 、溺爱型 、 放任型和 民主型。就这四种教养方式而言,哪种好呢?很多父母都说自己是民主型的父母,他们认为民主型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多听孩子的意见。其实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是有限制条件的,那就是要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上,从小要给孩子立规则。界限内的民主为真民主,界限外的民主就是盲目的民主了,与现在所说的“尊重型散养”相似。不过,如何做到界限,就需要父母的智慧了。
以“散养”为理由教育出来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散漫、任性、随心所欲!因为孩子的自控能力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三岁到六岁是给孩子建立规则的关键期,此时的孩子需要他人帮助其约束自己的不恰当行为,逐渐内化规则,从他律转为自律。与道德发展一样,从一开始的非黑即白、非好即坏,到认为父母、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再过渡到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这一过程亦需要成人以正确道德观引导。这些重要的品质都没有过渡好,待不良模式形成,就是很难改掉的不良习性喽。

另一个特点就是做事没有毅力,不能坚持,轻易言弃。以前有一个三年级的学生,看到同学上什么课外班就想去,上了之后看到别的同学上其它课时又想转去上,结果转来转去,什么都没学好,因为原本她也没有学习的状态。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家长此时已不是说尊重孩子,而是说拿她没办法了。尊重得太多,太过度才会有现在的局面。所以,当孩子想要放弃时,是否应当了解孩子的想法,听听孩子是否遇到困难,如果是,就当鼓励孩子面对困难,帮助排解现在的情绪,教孩子做什么事情想清楚再做,做了就要持之以恒,不要轻易放弃。这些好的意志品质不就是在生活的事件中学习而来吗?

散养的动物也许好,散养的人就未必了。散养有风险,教育需谨慎,凡事辩证地看吧。


    关注 芯田感统专注力训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