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先生 陈氏43世祖陈寔公传

 

陈寔公(104-187年),字仲弓,为人坦荡,经常把名誉让给别人,责任自己承担。太守高伦评论陈寔“可谓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者也”。...





陈寔公(104-187年),字仲弓,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少为县吏,后任都亭佐、督邮、郡西门亭长、功曹、闻喜长、太丘长等官职。

陈寔公年少时勤奋好学,诵读不辍。县令邓邵见其聪敏过人,荐其到太学读书。学成归里,任颖川郡西门亭长。寔德行高尚,司空黄琼荐其任闻喜(今属山西省)长,到任月余,离职服丧。后任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三十里)长,故时人称其陈太丘。

陈寔公为人坦荡,经常把名誉让给别人,责任自己承担。太守高伦评论陈寔公“可谓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者也”。

陈寔公为官清正廉明,修德清静,百姓以安,邻县百姓多向其辖境迁徙。东汉延熹九年“党锢之祸”株连甚众,陈寔公未能幸免。受株连者有的逃避他乡,有的请求赦免,陈寔公却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请求拘禁,并为他人承担责任,后遇赦出狱。遇赦后,年已七十。三公每缺必召之,陈寔不受而退隐故里。
 陈寔公在乡里声望很高,遇事办事对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德行受人尊重。乡邻遇有争讼,多求其判正。人们感叹地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岁荒时,有盗伏梁上,寔见之,呼其子孙曰:“不善之人, 未必本恶,习与性成,梁上君子是也”。盗投地伏罪。反予以财物,盗感激涕零而去,誓洗心革面,以报陈公之德。“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出于此。

汉灵帝时,太史上奏:“德星聚奎,其五百里内有贤人焉”。 汉灵帝派人查访,是退隐的陈寔常率子孙和号称“八龙”之一的荀淑等人游于许昌西湖。汉灵帝遂在许昌西湖敕建“德星亭”。

陈寔公的六个儿子都很贤德,也很有名望,尤其是长子纪、字元方,四子谌、字季方,年轻有为且都品行优秀,连陈寔公都难分清他们表现的优劣,感叹“元方难做兄,季方难做弟”。宋代儒学大师朱熹为当时的陈氏族谱写序,慨叹:“元方、季方,世称‘二难’,凤毛麟角,岂虚语哉”。“二难”,成为中国历史上“兄弟俱贤”的代名词。

陈寔公与陈纪、陈谌时号“三君”,被官方作为封建道德的典范,而“图像百城”。

陈寔公与同是颍川郡人的钟皓、荀淑、韩韶等皆以清高有德行而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后汉书·循吏传序》:“自章和以后,其有善绩者,往往不绝。如鲁恭、吴祐、刘宽及颍川四长,并以仁信笃诚,使人不欺”。

陈寔公中平四年卒,年八十四。弔祭时,“海内赴者三万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数”,并刻石立碑,谥“文范先生(文为德表,范为士则)”。后在许昌建“太丘祠”专祀。三百七十多年后,陈朝陈文帝于天嘉五年(564年)追封陈寔为康乐侯,陈宣帝于太建元年(569年)加封为颍川侯。汉蔡邕《蔡中郎集》有《陈太丘碑文》。《后汉书》有《陈寔列传》,并高度赞扬陈寔公:“唯陈先生进退之节,必可度也。据于德故物不犯,安于仁故不离群,行成乎身而道训天下,故凶邪不能以权夺,王公不能以贵骄,所以声教废于上,而风俗清乎下也”。(据《后汉书》等文史资料整理)


    关注 客家陈氏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