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年作家到青年记者》:序 一个人的沧桑与风流在城市里沉浮

 

------序 一个人的沧桑与风流在城市里沉浮------



今年六月,抢先对我说,他有一部书将交江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希望我能为他写序。我本觉得写序这种事,是属于德高望重的学者或领导,而我两者都不是,但我还是应承了要为抢先写一点文字。

这是因为,当抢先终于将生命中的不同片段集合成书时,作为关注他多年的朋友,更懂得在文字闪耀的星空下,一个人走在黑夜的山路上会感到多么的落寞和孤单。这一切,年轻的齐抢先都曾经经历过。而在20世纪末中国的社会现实中,一个普通农家的孩子要想为了获得生命的尊严而有所作为,必得先有力量和勇气走出那张隔断城乡的巨网。

这张巨网,至今还悬挂城乡之间,但和20世纪末相比,毕竟已经千疮百孔,再也没有当初那么结实了。

过去,现在和未来,城市的天空都不会有乡下那么蓝,城市里没有草原和田野,不准放牧牛羊。可还是有无数农村少年梦想着城市,渴望着在水泥的森林中寻觅飞翔的路。这是因为,虽然是十亿农民默默无闻地支撑起我们这个农业大国的脊梁,但中国的农村还是一次次或有意或无意地成为被文明遗忘的角落。“乡下人”不仅是带贬义的词组,而且也象征着一种无尊严无生存保障的生活状态。

齐抢先的名字,很特别,不太像一个乡下孩子的名字。但他却是地道的农家子弟。

很多年前,在江西余干一个贫困的村庄里,小小年纪的抢先一直是父母主要的帮手,家中重要的劳动力。跟着父母在泥水中起早摸黑的辛勤劳作,小小年纪拉板车卖余粮时所受到的种种屈辱,都让这个敏感的少年过早地成熟。

就是在那个时候,这个在乡村负重行走的少年却悄悄地喜爱上了文字。

文字就像春天里的牛,在纸上耕耘出一片又一片与现实不同的世界。

作为一个必须量入为出的贫困农家的孩子,我不知他想出了什么省钱的办法,居然偷偷地订下了一份家乡的报纸《赣东北报》。报纸的副刊园地,成为他最初的文学滋养。也使他在父母的眼中,成了个很特别的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他努力地帮助父母干农活,当他汗流浃背打着赤脚扛着一袋袋捆扎好的稻谷走在田埂上时,弱小的身子骨里涌动的却是另一种渴望。

尽管识字不多,抢先的父母如同中国所有农民一样,对文字还是怀着敬畏之心。儿子对文字的热爱终于感动了父母,1984年冬,年少的抢先第一次拿着父母给的血汗钱,在密密麻麻的报刊收订目录上挑了又挑,最后遴选出《少年作文辅导》,作为他人生订阅的第一份杂志。

20年后,杂志的编辑们都换了几任,但他与这份杂志的友谊至今延续。

若干年后,已到余干中学上高一的齐抢先,以一篇《悠悠东去清江水》的短文,在该中学举办的国庆征文中获得第一名。后来该文发表在《赣东北报》“学生园地”上。单看征文要求和文章题目,会让人以为这不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当抢先希望我能为他即将出版的这部书稿写序时,我才读到当初这个少年写下的这篇文字,是一篇非常真实地反映农村状况的现实之作。文字里的沧桑和观察现实的能力,因为出自少年之手而令人惊讶。也难怪当时有老师怀疑此文有可能是抄袭之作。其实,少年抢先只是从现实的农村里捕捉了一个他再熟悉不过的人物,而农村的人物和生活对他而言是不用杜撰的。

这种初露端倪的敏锐观察能力,成为他日后进入新闻行业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十多年前,我认识齐抢先时,他还是一名认真执著的大学生。这以后,虽说来往不太多,但一直看见他的努力。从上饶日报的青年记者,到《沿海时报》的总编辑助理,再到后来的《江西法制报》《经济晚报》,身肩重担的新闻部主任,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背景优势的来自农村的青年,齐抢先一步一步,走得艰难坎坷,然而认真踏实。

他的写作,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他遇上了很多很好的朋友和老师。在阅读这部书稿时,我还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张扬胜,他是省报副刊基层作家群中坚守写作的一位。从书中我才得知原来他是齐抢先的高中老师啊!我为齐抢先感到庆幸。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了这样一位具有相当文学造诣和育人美德的老师。可以少走多少弯路!也许就是他当年力排众议,将一篇非抒情的作文列入了学校国庆征文的获奖名单中!

就是这位张老师,在发现学生写作上的优势后,不仅自己给予倾心鼓励,还殚心竭力地将自己喜爱的学生推荐给本不熟悉的文坛大家。那些手写的信笺上诚挚的文字,满载着如今已不多见的古道热肠和爱生如子的崇高师德。我想,在后来的岁月中,他们亦师亦友,这是必然的结果。

这部书的内容如同书名,是作者一路行走时留下的印痕。书中有作者少年时代的苦闷和快乐,有青年时代的心路与感悟,更多的是作者作为新闻记者,面对社会所担当的责任及义务。从一名普通记者到担纲相当职责,本书收录了齐抢先在不同时间段采写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新闻作品。作为同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齐抢先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对底层百姓生活状态的报道策划。无论是鞭挞丑恶还是寻找善良,我们都能从这些文章中,看出他以记者的眼为社会良知所付出的精力和心血。从这些文章中,我也可以看见齐抢先的努力,勤奋,爱心和苦斗精神。

我想,无论是当一名作家,还是一名记者,关于时代和社会的写作,关于家庭和亲情的记忆,我们手中的笔或键盘敲写出的文字都应当是被故乡大地所滋养,被故乡大地的元气所滋润,它们或是成为一束照亮心灵黑暗的光芒,或是一团给人温暖,让人警策的火焰,否则,文字便失去了方向和存在的意义。

从当年那个无奈地望着“公家人”用铁钎在农民的粮袋上胡乱扎洞的愤慨少年,到今天省城里“妙笔著文章,铁肩担道义”的青年记者,作者自言他还在不断努力,以求不会重新回到乡村之岸。这里的乡村之岸,是用来代指贫困,落后,愚昧和无知。其实,抢先至今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一往情深,对虽然不识字,却一生勤劳善良的母亲一往情深。他的乡村基因,使他注定难以忘记乡村,背叛乡村。

美丽的文字曾经是少年抢先在贫穷艰难生活中的快乐支撑,今天的文字则构成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和生活方式。从那个因父亲生病而成为家中主要劳动力,读初中时才第一次看见电视的农家孩子,到今天这部书的作者,记录着一个人的沧桑与风流。

其实,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着时代和历史的双重影子,它们共同构成一种诉说。惟其如此,记录才彰显出它的意义。

对写作文字的人来说,这种诉说应当只有一个目的:让所有的人,都能向往过得好一点。这好一点的意思是:让生命有光泽,让生活有光辉,让人像人一样活着。

愿与抢先小弟共勉。

2009年9月22日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89995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传记名著小说 《从少年作家到青年记者》

作者:齐抢先著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从少年作家到青年记者”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89995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