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耕地》:锦屏耕地自然条件2

 

------锦屏耕地自然条件2------



四、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对锦屏县农业收成影响较大,即使在正常的年景,也有部分耕地遭受干旱、暴雨、秋风、绵雨等危害,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一)干 旱

干旱是锦屏县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从出现时间,影响范围和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来看,最严重的是7~8月的“夏(伏)旱”,其次是出现在4~5月的春旱以及出现在水稻栽插过后的“洗手干”。

夏(伏)旱:据1961~2011年资料统计,51年中有16年出现轻旱(旱日数15~24天),占31%;12年出现中旱(旱日数25~39天),占23%;14年出现重旱40天以上的严重夏旱,占29%。此时正值水稻分蘖、拔节、孕穗和扬花之时,所以夏(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春旱:据1961~2011年资料统计,51年中有15年出现少雨干旱天气,占29.4%。不能满足打田需水,对水稻栽插带来影响。

洗手干:据1961~2011年资料统计,51年中有8年出现“洗手干”,出现机率为16%,其中以1975年和1985年最为严重,分别出现18天和22天“洗手干”,导致许多刚刚栽插的稻田脱水干裂。

(二)暴雨洪涝

暴雨洪涝是锦屏县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据1961~2011年资料统计,51年中总计出现暴雨146次,年均接近3次;出现大暴雨12次,平均4年左右出现1次。暴雨最早出现在2月12日,最迟出现于12月12日,大多出现在4~9月,占92%,其中5~7月最多,占68.0%。因县境内多为山地,山高坡徒,一旦出现暴雨,极易引发山洪,冲毁农田,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强降雨还会引发滑坡、塌方等次生灾害,对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三)倒春寒

倒春寒天气对春播影响极大,轻则延误播种时间,重则造成大面积烂种烂秧。据1961~2011年气象资料统计,

22年春播期间无明显倒春寒天气,占43%;13年出现轻级倒春寒天气,占25%;6年出现中级倒春寒,占12%。倒春寒天气大多出现在3月下旬,占71%;4月上旬出现倒春寒的机率为21%;4月中旬占7%;4月下旬以后我县已无倒春寒天气。

(四)风、雹灾

县境多风雹灾害以平秋镇、偶里乡等地较多。锦屏县春季雷雨大风中多夹降冰雹,对农作物、森林、房屋危害很大。1961年~2011年,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风雹灾害发生。

(五)秋 风

据统计,县城1961~2011年仅出现轻级秋风过程7次,但在海拔较高的平秋、彦洞等地秋风天气较重,所以秋风天气对我县温凉山区的水稻安全齐穗影响较大。

(六)秋绵雨

锦屏县年平均出现秋绵雨14天,年平均次数1.8次。51年中除1979年和2009年无秋绵雨外,其余49年均出现轻重不一的秋绵雨天气,其中轻级秋绵雨14年,占27.5%;中级秋绵雨19年,占37.2%;重绵雨16年,占31.4%。以1963年、1972年和1997年秋绵雨最重。

(七)凝 冻

严重的凝冻天气可造成低温冻害、冻死牲畜、冻坏农作物等。锦屏县500米以下地区冬季凝冻天气日数较少,有近三分之一的年份无凝冻天气发生。而海拔高度600m以上地区,冬季凝冻日数明显增多,几乎年年都有凝冻天气出现。1961年至2011年51年中,凝冻灾害较重的年份有1964年、1969年、1974年、1977年、1984年、1992年、1996年、2005年、2008年和2011年;一次凝冻天气过程持续时间10天以上的特重级凝冻分别出现于1964年2月9~26日、1969年2月15~26日、1977年1月17日~2月9日、1984年1月16~30日、1993年1月10~24日、1996年1月13~23日、2005年2月7~20日、2008年1月13日~2月5日和2011年1月1~23日,其中以2008年1月初至2月上旬的凝冻灾害最为严重。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3573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锦屏耕地自然条件3------

第二节地质地貌条件

一、地质

根据贵州省108地质队编绘的地质图,县境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元古界板溪群,震旦系下统,石炭系上、中统,二迭系上、下统和第四系。其中:板溪群占全县总面积的89%,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县中部、西部、北部,但东部也有零星带状分布,主要形成硅铁质、硅铝质、硅质黄壤、红壤及所起源的耕作土壤;震旦系下统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县东南角,形成硅质、硅铁质、硅铝质黄壤及所起源的耕作土壤;石炭系上中统呈间断性条带状分布于铜鼓、敦寨、新化、龙池一带,形成石灰土及所起源的耕作土;二迭系上下统分布在新化一带,形成石灰土及所起源的耕作土;第四系红色粘土主要分布在敦寨和铜鼓坝周围,形成黄色粘土和粘质砂土;近代冲积物(由各种岩石所形成的粘粒和碎屑)主要分布在县内各地河谷、溪沟两岸一阶地或二阶地,主要形成斑潮砂泥、斑潮泥等。

二、地貌

锦屏县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向湖南丘陵盆地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境内最高点位于西南部的龙干山,海拔1374m;最低点位于东北部清水江出县界处,海拔282m。锦屏县山岳连绵、河溪纵横,整体属低山、丘陵地貌区。其中:东南部的钟灵、隆里、新化、敦寨和铜鼓等乡(镇)因河流切割较浅,断裂谷地宽阔,地形起伏不大,坡度较小,海拔380~600m,属低山丘陵盆坝地貌。区内土层较深厚,质地疏松,土壤较肥沃,耕地集中连片,水热条件好,是本县粮油果主产区和机耕区。中部及东北部的铜鼓铜坡、大同、茅坪、三江镇、偶里、平略、启蒙巨寨和敦寨镇九南等地海拔一般300~800m,因河谷阶地窄小,山岭较陡,属低山峡谷地貌。主要土壤为黄壤和红壤。雨量充沛,热量丰富,是森林生长条件最优越的区域。西北部的固本、河口、彦洞、平秋四个乡(镇)海拔800~1300m,相对高差500m左右,属低中山中切割地带,沟窄谷深,地貌破碎。由于山体较高,构成本县西北的天然屏障,夏季南方暖湿空气遇迎风坡,降水偏多(年降水量为1400mm左右),为县内降水高值区。区内主要为板溪群的砂页岩,多属侵蚀地貌的低中山地形,西北面的彦洞、黄门,平秋、魁胆、高坝一带,多呈明显夷平化剥蚀地形,有残留成片的高原地貌特征。具有以林业为主,适宜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地貌条件。

第三节水文条件

一、地表水

锦屏县山岳连绵、河溪纵横,是全省水资源较丰富县之一。全县多年平均年产水总量9.964亿m3,平均年径流深624.0mm,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6372/人?年,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量为6154m3,人均和单位土地面积占有水资源量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致旱涝灾害时有发生。

地表水主要由降水形成,全县多年平均年产水量为立方米/k㎡,平均年径流深624.0mm,年地表水总量为9.964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4913m3。除大气降外,地表水还有河流、水库、坑塘的水。全县有大小河流147条,其中河长10km以上或流域面积20k㎡以上的河流23条,总长411km。此外境内主要河流清水江、乌下江、小江、亮江均有客水流入。据测算,全县共计有13627k㎡集水面积所产客水量流入县境,客水总量86.61亿m3。其中:清水江区客水用锦屏、施洞二站径流估算为62.20亿m3,乌下江区水量采用乌下江区径流估算为5.097亿m3,小江河区客水采用小江河区径流估算11.94亿m3,亮江区客水采用亮江区径流估算为7.372亿m3。

全县已建成水利工程6048处,有效灌溉面积3168.67h㎡,保灌面积3155.33h㎡。全县现有蓄水工程58处,其中小(一)型2座、小(二)型9座,山塘47处,正常蓄水位库容505.69万m3,兴利库容369.473万m3,有效灌溉面积1198.67h㎡,保证灌溉面积1185.33h㎡;引水工程5971处,其中小(二)型以上49处,小(二)型以下5922处,引水流量2.398m3/s,有效灌溉面积1390h㎡,保证灌溉面积1390h㎡,提水工程19处,小(二)型18处,小(二)型以下1处,有效灌溉面积580h㎡,保证灌溉面积580h㎡。

二、地下水

锦屏县地下水主要含水岩组有板溪群浅变质岩,震旦系碎屑岩,石炭、二叠、三叠、白垩系碳酸盐泥积岩及第四系冲积层,以变质岩和碎屑岩分布为主,碳酸岩分布较少。同时由于森林覆盖率较好,地下水资源量较丰富,全县地下水蕴藏量约为2.959亿m3,人均占有量为1459m3。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堆积层孔隙水、碎屑岩裂隙水、碳酸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四大类,其中以基岩裂隙水在县内分布最广,面积达1428k㎡。由于地下水水质良好,分布广泛,已成为全县农村人畜饮水的重要供水水源。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3573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人文社科小说 《锦屏耕地》

作者:高雪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锦屏耕地”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3573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