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第五章

 

------第五章------



整个德国沉浸在一片战争的狂热中,柏林更是狂热的中心。大道上成天战鼓喧天,军旗飞舞,报纸上也全是战事报道。这一切使爱因斯坦想起少年时居住的慕尼黑,使他倍感厌恶。而这时,许多平时不问政治,以清高自诩的教授学者也按捺不住,加入到那股狂潮之中去了。一些名流起草了一份“告文明世界书”,向全世界声明:德国并未发动侵略战争。近100名德国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学者在上面签了名。宣言的起草人也盯上了爱因斯坦,想请他也签上自己的名字,但爱因斯坦对这一请求断然拒绝了,他向外公开宣称自己是个和平主义者,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

爱因斯坦的强硬态度使他遭到了非难。幸而有普朗克替他作解释,说爱因斯坦持有中立国瑞士的国籍,劝大家不要为难他。但是爱因斯坦自己倒是不怕别人的责难,他坚持自己的立场,从不改变。他写信给朋友们,表达了他沉重的心情:“欧洲陷入一片疯狂,真是令人难以想象。多么可悲的事情,我对这一切感到遗憾和厌恶……。”

这是一颗高尚的心灵的叹息。爱因斯坦努力躲避着这一切,他成天在家里,埋头于研究工作,他在人群中感到了一阵阵孤独。

而这时候,柏林的生活也日渐艰难起来。食品匮乏,物价飞涨,爱因斯坦本来就不善于料理日常琐事,现在更感到不方便。幸好表妹艾丽莎的娘家在柏林,比较富裕,常常帮助他。、艾丽莎从小与爱因斯坦朝夕相处,感情笃深,此时正好带着两个女儿寡居在家,也就经常去看望表兄,这使爱因斯坦在冷酷的柏林感受到了温暖。

荷兰菜顿大学不失时机地给爱因斯坦发来了邀请函,邀请爱因斯坦去任教。但爱因斯坦是个重信义的人,他答应过普朗克,除非迫不得已,就不会背弃朋友们的友情离开柏林,他拒绝了荷兰的一片盛情。

在战争的硝烟中,爱因斯坦埋头于研究,他的努力很快就要结出辉煌灿烂的硕果,将再一次令世人震惊。

而现在,则正是痛苦而默默的孕育阶段。

1915年金秋,爱因斯坦完成了他最新的一篇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这是他长期思考、研究的结晶,第二年发表在《物理学纪事》上。

这篇论文一问世,就像闪电划破夜空,放出了耀目的光芒,令人们目眩神迷。人们再一次被震惊了。

著名科学家玻恩用一句话来赞叹广义相对论,把它称为“人类思维最伟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自己对于广义相对论的问世也禁不住满心欢喜,他在给同事的一封信中写道:

“上个月是我一生经中最激动而又最艰苦的时期之一,当然也是收获最大的时期之一。”

爱因斯坦把广义相对论看作是他的新理论大厦的“第二层”。这一座雄伟的大厦刚开始时几乎令其他所有的物理学家都惊讶得目瞪口呆,他们在这座大厦前彷徨了、犹豫了,他们怀疑这是不是一座科学的海市蜃楼。但等他们渐渐看清楚了,所有人都惊呼:这是全部自然科学史上最完美,最精湛的创造。

广义相对论取代了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改变了整个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以卓越的勇气提出了三个大胆的预言。

第一个预言,是用广义相对论解释水星“近日点”的移动。天文观测发现,水星椭圆轨道上最靠近太阳的近日点,100年来比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计算值多移进了43秒。对于这个现象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提出了种种假设,但都无法充分解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终于解开了这个谜,根据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计算,水星近日点每100年有43秒的剩余进动,与天文测量结果完全一致!

第二个预言,是光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弯曲。这确是一个前人从未作过的大胆假设,谁也无法想象光线居然会发生弯曲。但是爱因斯坦毫不畏惧地向全世界这样宣布了。他还精确地指出了光线的偏转角为1.74秒。这个神奇而玄妙的推测吸引了科学家们的目光,人们.迫切地等待着这个推测的被证实,那得到下一次日全蚀的时候。

第三个预言,是光谱线在引力场中会向红端移动,这一现象又被称为“引力红移”。十年后,美国天文学家亚当斯在天狼伴星的光谱中,果然观测到这种引力红移现象,观测结果和理论预言相吻合。这是后话。

但是广义相对论实在是太神奇、太深奥了,别说一般的人,就是许多声名显赫的物理学家也感到无法理解。据说曾有人问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爵士(他是广义相对论的支持者):“这世界上有三个人能弄懂广义相对论吗?”爱丁顿沉思半晌答道:“我不知道这第三个会是谁。”

这可能是传闻,用来表达广义相对论的深奥。但索米菲教授给爱因斯坦的信倒是千真万确的,他说他对爱因斯坦的预言感到“有点难以置信”。

爱因斯坦很简短地答复了一句:“朋友,一旦你研究了广义相对论,你就会相信它。所以,我也就不想再多说什么了。”

站在科学的巅峰上,常常会使人涌上一阵高处不胜寒的感觉,站得太高,自然也就倍感孤独。爱因斯坦此时就深深地遗憾自己没有一个朋友来讨论一下自己的理论。人们都已无法企及他的髙度,没有能力与他进行科学上平等的交流了。

这时候,爱因斯坦想到了洛仑兹。洛仑兹是他最敬重的物理学大师,如果能与他一起谈谈,肯定是大有裨益的。洛仑兹当时已退休,但实际上还在莱顿大学紧张地从事研究。爱因斯坦急切地登上了开往莱顿的火车。

在舒适而简单的客厅里,爱因斯坦开门见山地问道:“你对我的《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一定有许多看法、见解吧?”

洛仑兹看着爱因斯坦急切的神情,平静地答道:“我对你这篇论文看过许多遍,我坚信这确是有创见的、天才的思想。但是你的表达过于深奥,令人费解……。,’

爱因斯坦静静地吸着雪茄,一言不发,只是时而点点头。

洛仑兹接着说:“在我看来,你好像在引力场方程上遇到了很大困难。”

“正是如此。”爱因斯坦不禁对面前的大师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洛仑兹又问:“你能不能够把推导作些简化,让表述方式更直接易懂呢?”

爱因斯坦再一次点了点头。这一席谈话使他受益匪浅,他终于找到了一位能与他交谈的科学上的良师益友。

两个伟人的思想是相通的。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产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硝烟之中,但是交战的对方一一英国的科学家们还是对爱因斯坦的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7年的3月份,战争仍处〒激烈之中,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宣布:1919年5月29日将会有日全蚀发生,地区在大西洋两岸一带。

爱丁顿爵士积极倡导对日全蚀的观测,他要通过观测的结果来验证爱因斯坦的理论,因为尽管他是支持广义相对论的,他还是要努力去取得确凿的证据。

当时,德国的潜艇正封锁着英吉利海峡,英军士兵正奋力抵抗着德军的侵略,英德是势不两立的对手。可现在却要花这么大的代价去验证一个敌对国科学家的理论,这引起英国许多人士的非议和反对。但爱丁顿,他作为一个世界有名的天文学家,坚信科学是全世界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况且爱因斯坦本人也反对这场战争。

考察队分成两支,一支前往巴西北部的索布拉尔,另一支由爱丁顿亲自率领前往非洲几内亚湾的普林西比岛。1919年3月,两支远征队带着各类精密仪器前往考察地点。

4月,爱丁顿率领的远征队到达普林西比岛。他们安装好所有的设备仪器,一一细心检查,耐心等待着日全蚀的到来。

5月29日那天,日全蚀开始了。只听“卡嚓”、“卡嚓”的声音,助手们迅速而准确地换着底片,每隔一段时间拍一张,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天空中的景象蔚为壮观,黑太阳的亮圈外喷着—团惊人的日珥。爱丁顿注视着天空中的太阳,又望望脚下寂静无声的小岛,只觉得一切都笼罩在神秘之中。

在五分钟的日全蚀时间中,他们一共拍片了16张照片。更令人激动的是,在日全蚀快结束时,云层渐渐散开,天幕中露出了闪烁的星星。最后一张照片把星星拍得十分清晰。

严谨、认真的爱丁顿这时也忍不住喊了一声:“拍到星光了!”

通过这张照片,他就能够验证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了。按捺住心中的激动,爱丁顿把一张从伦敦带来的没有日全蚀的星空照片同刚刚拍得的照片重叠在一起,固定在测微器乳白色照明板上。

爱丁顿欣喜地看到这样一幅图像:日蚀底片上的恒星确实发生了位移!爱丁顿定定神再仔细看,没有看错!

经过反复测量,位移的角为1.61秒,这正好与爱因斯坦的理论相吻合。后来,索布拉尔考察队传来的结果是1.98秒,两者平均为1.79秒,基本上与爱因斯坦预言的1.74秒一致。

“星光真的弯曲了!”爱丁顿欣喜若狂。因为,这就意味着爱因斯坦的理论,已经得到了确凿的证实。

但是,这个观測结果实在是意义非凡了:以至于考察队谨慎地将这个消息保密起来。不过洛仑兹老先生还是挺早就打探出了结果,他立即高兴地给爱因斯坦拍了份电报:“爱丁顿确已发现在太阳边缘星光发生位移!”

爱因斯坦接到电报时微微地笑了,这一切早在他的预料之中,否则他也不会草率地把自己的广义相对论公布于众。他给母亲写了封短信,告诉她自己的理论已得到了证实。母亲一直在为他担心,怕他那新奇、摇撼一切的理论会遭到世人的攻击。现在,她总该稍稍放心了吧。

直到11月,观测结果报告会才由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和皇家学会联合举办,向世人公布观测结果。这是一次划时代的会议,会议的气氛庄严隆重。会议主席是皇家学会会长、著名的汤姆逊教授,他报告了爱丁顿考察队的观测结果。

整个会场都为之沸腾了,久久无法平息下来。主席台后挂着的牛顿巨幅画像正深沉而平静地望着与会者,仿佛在说:“在我之后200年,终于有了一位超越我的科学巨匠了。200年前所做出的结论现在得到修正了。”

汤姆逊用庄重的语调缓慢而有力地说:“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功绩之一。这并不是发现一个海上的孤岛,而是发现了一个新科学思想的新大陆……”

这些话像旋风一样传遍了整个世界。

一夜之间,爱因斯坦成了世界名人,他的英名传到世界上各个角落。默默无闻的爱因斯坦成了举世瞩目的轰动人物,他的名字被所有的人不厌其烦地传颂,他的照片则闪耀在各大报刊上。

无数热心的人从世界各地给爱因斯坦寄来信件、贺卡,表达自己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信成千上万地飞来,堆得像小山一样。信的内容更是千奇百怪,什么都有:有索要照片的、索要签名的;有的询问广义相对论的解释;有的写信肉爱因斯坦倾诉烦恼;有的请爱因斯坦鉴定其科学发明……最有意思的是,好莱坞也来凑热闹了,从美国寄来公函,表示愿意支付高额酬金,想拍一部关于爱因斯坦的电影。

爱因斯坦宁静的生活一下被打破了,本来他是最喜欢一个人呆在清静的书房思考问题的人,现在却被记者、摄影师和那些爱凑热闹的人包围得严严实实。他的公寓被挤得密密麻麻,都是等待见他的人。

爱因斯坦厌倦这样的场面;虽然他待人是那么亲切温和,也受不了成天地被包围。

“难道人们都疯了吗?”他在没人的时候自己这样自言自语。

“如果你不喜欢的话,那以后就让我去应付吧。”已成为爱因斯坦夫人的艾丽莎善解人意地说,爱因斯坦与米列娃已离婚,并与表妹艾丽莎结婚。艾丽莎性格温柔,而且从小同爱因斯坦生活在一起,很熟悉他的脾性,他们的生活十分温暖幸福。

从此,艾丽莎就担负起了保护丈夫的职责。每一次都是由她出面婉言谢绝大多数的来访者。这样,爱因斯坦才稍稍又得到了一点儿宁静,又有了独自思考的时间。

记者们找不到爱因斯坦,就对艾丽莎穷追不舍,他们常常出其不意地围住她。

“谈谈作为爱因斯坦夫人的感受好吗?”“你们生活幸福吗?”“爱因斯坦教授抽烟吗”?“他最爱吃什么?他喜欢什么颜色?”各种奇怪、无聊的问题常常使得艾丽莎也回答不出来。

可是,这也不能怪记者啊!爱因斯坦现在是举世闻名的人物了,是人们崇拜的偶像,人们关注他一言一行、一个小小的癖好,对他充满了好奇。可善意的人们也没想到自己竟给爱因斯坦带去了那么多的麻烦。

爱因斯坦向朋友诉苦说:“随着报刊文章的浪潮而来的,是雪片般的请帖、函件和要求,简直完全把我埋没了。我每晚都梦见自己好像是在地狱中受煎熬,邮递员就像魔鬼一样,向我扔来大量信件。

可是没有办法,到处都在热情地邀请他,到处都要他去装点门面。更有意思的是,当时许多新生的婴儿都取名为“爱因斯坦,”一时间出现许多重名的孩子。街上还出现了“爱因斯坦式”雪茄和“相对论牌”香烟。

在爱因斯坦讲课时,大厅里挤满了各式各样的人,甚至有不少外国游客,其中有些还是特地从英国和美国赶来的贵妇,她们穿着&重的裘皮大衣,手里举着袖珍望远镜。她们根本无法听懂爱因斯坦所讲的东西,她们只是想看看这位教授的风采。每当一下课,就有人疯了似地冲上讲台,争着去抢爱因斯坦用过的笔头,以便留作纪念。

荣誉就像鲜花美酒,一下子全都簇拥到爱因斯坦身边。但他对这一切却看得很淡泊,他知道,鲜花是转瞬即逝的,而美酒喝多了则会使人晕眩。在盛誉中能保持如此清醒头脑,如果没有一颗高尚的心是无法做到的。

为了感谢英国同行们的出色工作,爱因斯坦给伦敦《泰晤士报》写了一篇介绍相对论的文章,在文章的结尾,他谦虚而幽默地写道:

“我的理论好就好在它的结构完美。可是大家可别以为牛顿那伟大的事业会被我的这些理论推翻掉。

泰晤士报上关于我的生活的某些报道,全是记者先生们的丰富想象。我来运用我的相对论简单说明一下吧:今天我受到欢迎,所以在德国被称为是德国的科学家,而在英国却被称为是瑞士籍犹太人;可假如有一天我不再受到欢迎,那一切就正好反过来了:对德国人来说,我将变成瑞士籍犹太人,而对英国人来说,我又变成德国人了。”

爱因斯坦的话引起了人们开心的大笑,但谁也想不到,这话居然成了事实,那都是后话。

许多国家都向爱因斯坦发出了热情的邀请,希望他能去访问、讲学。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刚刚结束,欧洲是一片废墟。各交战国之间还充满了仇恨。但爱因斯坦接受了各国的邀请,他要以一颗博大而高尚的心灵,以科学家与和平使者的双重身份去访问各个国家,不仅为科学,也为和平、友好,做出他的努力。

爱因斯坦首先去的是古老而恬静的莱顿城,在那里他又见到了他尊敬的洛仑兹教授,他们再一次作了倾心长谈,关于相对论、关于战争、和平,两个伟人的交谈是睿智的,他们关注着人类的命运,关注着科学的命运。当时,正好荷兰女王来到莱顿海军学院视察,听说誉满全球的爱因斯坦也在莱顿,还特地赶来与他见了一面。

爱因斯坦的第二站是巴黎,这是应巴黎天文台的邀请而进行的访问。爱因斯坦穿着一身旧衣服,随身只带有一把小提琴和一个手提色,安安静静地坐在三等车厢里,看上去就像个流浪艺人,车到巴黎时,东道主特地派了两个人上车去迎接他,可是却根本没见到这位尊贵的客人的身影,因为他们压根儿也没想到爱因斯坦居然会高高兴兴地坐在三等车厢里。

就在大家忙得团团转找他时,爱因斯坦已悠然下了车。一到月台上,他迎面碰见了老朋友索洛文先生。

“哎呀,你在这儿啊。可千万不能从出站口出去〗”索洛文大喊起来。

“怎么了?”

“外面欢迎你的人黑压压的一大片,要是被他们围住,那可就麻烦了。”“那我该怎么办?”

热心的索洛文拉住爱因斯坦的手:“你跟着我,咱们从旁门出去。”

于是,爱因斯坦跟着索洛文躲过人群,从厕所的窗口爬出去,乘上一辆出租车直驱巴黎天文台。

在巴黎的日子是愉快的,爱因斯坦见到了不少老朋友,同时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爱因斯坦在法兰西学院举行了一场公开演说,那是一次十分隆重的盛会,朗之万、居里夫人都出席了会议。

但狭隘的情感仍然左右着一部分法国人。当居里夫人和朗之万联名推荐爱因斯坦为巴黎科学院名誉院士时,有三十多人表示反对,仅仅因为爱因斯坦来自德国。

但爱因斯坦一向对名利毫不在意。他驱车前往郊外凭吊了大战时的战场,面对着一片灰黑的废墟,他沉重地说道:“全德国的学者都应该来看一看。”1921年年初,爱因斯坦又踏上了前往布拉格的旅途,10年前,他曾在这里任教,现在故地重游,倍感亲切。

还是同以前一样,爱因斯坦穿着一身旧衣服,带着小提琴和一只手提包。他住在老朋友法兰克教授家里,法兰克夫人见到爱因斯坦感到非常奇怪:“您只带了这一个小包吗?”“是啊,就这些了。”爱因斯坦满不在乎地答道。爱因斯坦就是穿着他那一身又皱又脏的衣服作的演讲。在演讲之后的晚宴上,爱因斯坦站起来,说道:“此时此刻,我想用小提琴来演奏一曲,表达我的心情。”他娴熟地演奏了一曲莫扎特的奏鸣曲,获得了满场喝彩。

这个小插曲很快在布拉格一家报纸上登出:晚宴上艺惊满座;世界第一流的物理学家,也是第一流的小提琴家。

爱因斯坦读了这个消息后,笑着说:“我认为我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大大地超过了我的物理学水平。”

同年4月,爱因斯坦又来到了年轻的美国,这次也是携夫人同行,同来的还有犹太复国运动领袖威兹曼博士。他们这次是为设立一所犹太人的希伯莱大学而来寻求援助。爱因斯坦从小就体验到犹太民族在德国受歧视、凌厚的伤痛,他要为自己的同胞尽一份力。

同其他国家一样,爱因斯坦一踏上美国的土地,就被热情的人们和记者团团围住。当他们乘坐的汽车开进市区时,沿途全是激动的群众,他们挥着小旗,大声地喊叫,跳起来一睹巨人的风采。看见这一派兴高采烈的场面,爱因斯坦露出了纯真的笑容,他对妻子小声说:

“相对论可能是今年最流行的时装。”这件时装不仅仅被追逐时髦的妇女所宠爱,而且连国会议员们也刮起了一股“相对论旋风”。总统亲自接见了他们,这更是火上浇油般地激起了美国民众的热情。

在访美期间,爱因斯坦到普林斯顿大学做了四次学术报告,该校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美丽、宁静的校园给爱因斯坦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并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爱因斯坦访问的最后一站是英国,他对英国怀着深深的敬意,因为这里是牛顿、法拉第、麦克斯韦的故乡。虽然由于战争的影响,英国人对德国人仍抱着很深的敌意,但伦敦还是热情、友好地接待了爱因斯坦。

在这次旅行中,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是爱因斯坦同大文豪萧伯纳的交往。报纸上刊出了一幅他们俩一同喝午茶的漫画,同时印有两行对话:

“爱因斯坦先生,你是不是真正了解你自己创立的相对论呢?”

“嗯,也不过就像你了解你剧中人物的对话那种程度。”爱因斯坦答道。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1661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成功励志小说 《爱因斯坦(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

作者:朱瑞兰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爱因斯坦(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1661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