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杨明:只愿让这个世界充满爱

 

他想要世界充满爱。...

五爷按
水利水电工程系的杨明,现在已是一名大四的学生。2014年的时候杨明开始投入到支教事业当中,从刚入大学参加周末支教学习经验,大二时期发起建立自己的支教队伍,到现在已经足足有三年。截止到目前为止,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建立起了六个山村小学支教基地,累计服务弱势群体超过一万人次。今年暑假,他们也将到杨明家乡最贫困的学校去,给这些孩子生活上、教育上的支持。因为对于杨明来说,这些孩子很像当年的自己,他们和自己有着共同的经历,甚至共同的命运。他希望这些孩子可以像他一样幸运,可以被爱包围,茁壮成长。
图 | 杨明在校友励学金大会上作为代表发言

五月末的北京,温度还没有达到最高,但已经近三十度。太阳光照着世界明晃晃的白。学堂路上骑着单车的男女,行色匆匆也不忘看路边活动的预告牌,哪个学院要办学生节了?艺术团哪个队要有演出了?周末有什么值得去听的讲座了。碰到喜欢的活动,拿出手机“咔嚓”拍一张照片,盯着屏幕一笑,可最终也有可能因为被做不完的实验项目、写不完的论文给阻拦着不能去看。超市里的绿豆冰沙早已抢购一空,清芬园楼下新开的咖啡厅的冰沙已经上架。

小五爷喝着凉冰沙坐在椅子上,等到了故事的主人公杨明。

他身着灰色短袖T恤和一条蓝色的牛仔裤,进来后坐在了对面的椅子上,喝了一口杯子里的水,舔了舔干燥的嘴唇。推了推眼镜说:“我们开始吧。”

杨明给我看了他支教时期的照片,其中一张是在明亮的教室里,摆着几排崭新的桌椅,几位学生端坐在课桌后,认真盯着黑板前站着的,拿着奖状的同学们。我问他,这间教室也是你们团队的成果吗?他回答我:“不是,这里的桌子是我们买的,这个教学楼是临时布置的,只是新建的食堂改造成的教室。”“为什么是食堂改造成的教室?”“原来的教室太破旧了,需要翻修。”

说罢,杨明给我看了翻修之前的教室照片。这是几张2013年年末寒假的照片,照片里砖瓦结构的房子大概已经筑了超过60年,全木制的桌椅拥挤的堆在屋子里,水泥木板涂墨做成的黑板缝隙间塞满了粉笔末,破旧的窗子张着大嘴,哗啦啦的吞吐着风,而教室内的桌椅,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村改造运动的遗物,破旧不堪,桌面坑坑洼洼,甚至没办法写字,桌椅两旁反复加固的钉子野蛮生长,对喜欢嬉戏的孩子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我们有六个支教点,这只是其中一个,但是就这一个,让我觉得必须去做出什么事情,让改变发生。十年前我也在这里读书,社会大发展的十年后,这些孩子们依然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成长,需要有人关注,有人改变。”杨明收起手机,准备继续说下去。
不甘命运·不愿放弃


图 | 杨明在实验室

杨明出生在湖南省的一个偏远山村。杨明的少年时代过得异常坎坷,父亲早年离世,母亲远归娘家,也没有回来过。于是年仅12岁的杨明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这一过就是七年。

这七年里,杨明虽然一个人跌跌撞撞的过着日子,除了遥远的母亲之外,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但他的成长路线并没有因为环境等外在因素所击溃。自己一个人种菜、做饭、上课、读书,一步一脚印,最终在高考时考进了清华大学。

艰苦生活会教会人坚强,在杨明眼中,他却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孩子,从小就是。他的幸运来自黑暗中从各个方向伸出来的援手,他觉得,自己只不过比同龄人更先一步独自在人生幽暗丛林中跋涉,在他独自跋涉的路上,因为一直被这个社会关照着,关爱着,他不曾迷路,也能够像同龄人一样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其实,在考上大学之前,我不知道有多少次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濒临辍学”,他说,“但是,都因为来自社会的帮助而让我能够重新绕回梦想的道路上,所以我觉得很幸运,在追梦之路上,社会的帮助让遥不可及变成现实,让我感受到了爱”,说到这里,他整个人紧绷着。

“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我对这个社会有所亏欠,在我有能力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我就应该去帮助更多人。”他眼神中充满了坚毅,“同时,我又不得不去想,在我的家乡,在祖国各地,还有多少人不能和我一样幸运?还有多少孩子没有条件去克服家庭贫困,坚定梦想,改变命运?”他脸上肌肉逐渐舒展开来,话语却依然掷地有声:“所以,我告诉自己,孩子们需要我,我可以去让改变发生。”
学金助力·砥砺前行


图 | 支教时与孩子们打成一片

进入清华大学之后,杨明受到了校友励学金的帮助,解决了生活的难题。消除了生活顾虑的他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工作和体育活动当中。刚入学的时候,他的成绩并不理想,他发奋努力,在学业上不断进步,大四时多门课程成绩已经进入年级前三。

也正是怀揣着这种回报社会的感恩精神,杨明积极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和各种形式的支教,用自己的劳动帮助其他同学,用自己的周末时间去支教,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知识的窗口。同时,受到“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清华体育精神的塑造,杨明积极参加各种马杯体育比赛和活动,多次在比赛项目上获得高名次,在2022年冬奥会来临之际,他也参加到“走向2022迎冬奥延庆冰雪徒步大会”的组织活动中,用自己的体育热情成功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

而在支教过程中,为了让改变真正发生,他更是想尽办法筹集社会资金,为一所学校的孩子们购买了50套全新的桌椅,同时为六所小学带去了大量体育器材,给孩子们上从未有过的英语课、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手工课。与此同时,他和小伙伴们还资助了四个极度贫困的孩子上学。如今这支支教队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成员的成熟队伍,每年都对家乡的山区小学进行支教扶贫活动,已经建立起了六个山村小学支教基地,同时也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三年累计服务弱势群体超过一万人次。

今年暑假,杨明的支教团队还将到家乡最贫困的学校去。谈及原因,杨明说,“这是因为,我总有这样的感觉,这些孩子就像是当年的我,我们有着共同的经历,甚至共同的命运,我希望他们也能够像我一样幸运,能够在爱之中茁壮成长。”
懂得感恩·用爱回报


图 | 被孩子们包围的杨明

一个对社会充满感恩的人,总是能够看到他像孩子的一面,然而在这种孩子气下,他却勇敢地挑起了社会的责任。杨明说:“其实每个人在人生的初期都对这个社会有亏欠,而这份亏欠不是理所当然,需要我们懂得感恩,用爱去弥补,回报给社会,回报给下一代的孩子,这样社会的爱才是守恒的。而我们都已经长大,要开始扮演这个回报者的角色了。”

实际上从2014年做出要投身支教这个决定的那天起,杨明就告诉自己,“这会是我一直坚持的一件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筹集资金。但是好在杨明一方面获得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他在获得励学金和奖学金后省吃俭用,并且参加勤工俭学。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仅凭杨明一人就总共拿出了七千多元,这才得以让这个支教活动继续办下去。

在支教进行过程中,实际上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为了因材施教,杨明和伙伴们自己编写、印制教材;为了使效果最大化,他们制定严格的教学计划;而他们自己却在支教当地睡简易帐篷、自己做饭。他们之前算过一笔账,支教老师每人每天用于食宿的平均费用是4.93元,节约资金是为了尽最大可能去保证将筹集的资金花在孩子身上。

我们每个人从小被教育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而在杨明眼中,对社会有贡献的含义更应该是懂得感恩,回馈社会。他也在实践中践行了他的观点。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来源于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爱。他说他在大学期间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莫过于能够带领这些身边的优秀的人一起,把感恩真正付出实践。他希望他可以继续回报自己的家乡,继续见证南岭山区每一个孩子的感恩与成长,同时自己也在见证的过程中收获成长的果实。

采写 |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本科生 李雨彤

编辑 | 弼城

小五爷园

清华园内专职深度观察

篇篇都是原创,天天都是独家。

我们的主张是:“发出清华园内自己的声音,靠谱地热爱中国”

长按心形指纹,识别二维码


    关注 小五爷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