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的国际化之路:风雨兼程,从“拜师学艺”到“拥抱世界”

 

既不崇洋,又不仇洋,尊重差异,追寻共识,方可在全球化浪潮中求得一席之地,发出世界需要的声音。...



【五爷按】百又五年国际路,厚德载物自强心。在一九一一以来的一百零五个春秋里,清华拥抱世界的脚步从未停止。今天,就让五爷带您细数这百年间的尘封往事,聊一聊清华走向国际化背后的故事。



(习主席向清华-华盛顿大学国际创新学院GIX赠树)
文 / 唐维  人文学院本科二年级

留美预科——庚子赔款支撑的留美预备学校

美国国务卿鲁特(Root)于1908年12月31日通知中国公使梁诚,美国政府决定从1908年12月31日开始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并要求以所退“赔款”成立留美预备基金,用以资助清政府选派的留学生赴美留学。双方商定,在派遣学生的同时,在北京设立一所留美预科学校,即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校”。

英国哲学家罗素1920年赴中国讲学后,曾写下他对清华的印象:“到了清华园,一个英国客就感到仿佛在美国一样……这个学校的校长,也就像一位美国中小城镇里的镇长。”这番感慨不无道理。清华最早期的一干建筑,带着浓重的美式印记。清华最初的学制,也完全靠仿照美国大学建立。

与当时中国教育资源的极度贫乏相对比,清华几乎吸引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批人才。胡适、吴宓、詹天佑等一干在民国时期大放异彩的社会精英,都曾获益于此。不同于今日,出国留学,在当时可谓是继续深造的唯一选择。

引文

“庚子赔款原属过多。”梁诚借机说道:“如果美国率先做出退还庚子赔款退还中国将在各国带了一个好头,在各国中间树立一个良好的印象。尤其是1905年爆出了抵制美国货运动仇恨美高涨之时,有助于缓和民众对于美国的敌意……”

——1904年底中国驻美公使梁诚与美国国务卿约的谈话

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校长詹姆斯提交给美国总统的备忘录中这样写道: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的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文明和商业影响上取得最大的收获。

这种殖民主义的手法并未能达成目的。伴随着艰难国运而生的清华,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着对于国家与民族的沉重责任和历史担当。

国之重器——苏联影响下的红色工程师摇篮

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清华大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篇章。1949年到1966年间,清华大学的国际化发展进入到学习苏联化时期。作为当时最具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先驱者,苏联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清华的国际化发展也不能例外。

无论是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还是此后的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的改革,都展现了浓重的苏联色彩。变综合性大学为工业大学,改学分制为学年制,改英语为俄语,翻译苏联教科书,聘请苏联专家,招收留苏预备生,并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建立教研组制度。种种手段体现同一个主题——向苏联看齐。面对紧张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鲜有支撑其坐上谈判桌的政治资本。尽早实现工业化,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以求得独立自主,乃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要务。
建成于1958年的主楼,其建筑风格带有强烈的苏联色彩


此时的清华,是国之重器,孕育了一大批甘愿为国献身的爱国知识分子,被称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在1999年表彰的23位两弹元勋中,有14位出自清华,参与其中的各类科研技术人员数不胜数。为共和国的独立自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清华这一阶段在国际化方面作出的努力有目共睹,但受制于历史现实,对于多元化与全面的国际视野考量不足。而这一点,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得到了良好的弥补。

大国表率——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化先行者

多元开放的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渴望拥抱世界,世界也在渴望着拥抱中国。1977伴随着改革开放,清华大学迈入了发展的新阶段——把发展定位在广阔的国际舞台上。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限期”的目标。有限期,意味着一个坚实的承诺,也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依国际上采用的评价一所大学国际化发展程度的治标体系来评价清华,我们就可以发现,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清华可谓大步流星:

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方面,清华致力于发展更加多元的师资力量,整合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建设更加国际化的校园环境。打造海外名师精品课堂、鼓励学生跨文化交流、设立联合培养项目,学术交流与文化交流齐头并进,提供更具深度的交流机会。超过五成博士生有机会出境交流学习,超过三成本科生有海外学习与访问经历,每年有超过2000名研究生出国参与学术交流(仅2011年数据)。

(哈佛校长福斯特在清华演讲)
1950年12月,清华大学接收首批外国留学生14名,这也是新中国接收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截至2015年,清华大学累计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3万余人。

2015年秋季学期,有来自119个国家的3380名外国留学生在清华学习,其中79%攻读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21%作为访问学生进修专业课程、从事合作研究或进修汉语言文化。来自韩国、美国、德国的留学生人数居前三位。2016-2017学年度,清华大学将有39个本科专业、99个硕士专业和82个博士专业招收外国留学生,其中全英文硕士学位项目有14个。

2014-2015学年,清华大学共有28个院(系、所)开设355门英文研究生课程,其中联合培养项目和英文学位项目开设课程约250门,约240名教师参与授课。面向硕士生开设联合培养双硕士学位项目35项和英文学位项目18项。面向博士生选派公派研究生项目,仅2015年就通过该项目派出联合培养博士生248名,攻读博士学位学生33名。


(邱勇校长在中美大学校长论坛上演讲)
除此之外,苏世民学者项目、建立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等众多重大举措,都帮助清华在通往国际化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相关链接:

你是否准备好拥抱世界: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与她的首批学生

你是否准备好拥抱世界(2):到全球创新学院GIX孵化梦想

你是否准备好拥抱世界(3):清华苏世民书院,展现真实中国(附最全国际化项目)

时至今日,清华终于摆脱了”拜师学艺”的发展路径,转而投向世界文化的大课堂。面对着日益提升的学科排名,清华人再也不必战战兢兢。更不必自我矮化,一味地学别人知识,用别人的制度,因为我们的成绩,也终将青史留名。

清华的国际化进程,可谓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从列强试图影响中国的手段,到支持人民争取独立、寻求自主的先驱。百又五年,清华一直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同呼吸,共脉搏。知耻后勇,成就一代大师风采;自立自强,更筑四方强国之基。回首百年,共行和平崛起之路。行健不息,同抒中华儿女之情。清华一直以昂扬的姿态,走在历史与人民选择的道路上。

在当今的世界,建设一流大学,需要清华作出表率。我们既不应当闭关自守,事事因循旧例;也不应当亦步亦趋,时时效仿西方。在共性与个性间找到平衡,既与世界接轨,又坚守传统文化中宝贵的价值,才能为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创造可能。

从本质上来说,我们怎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我们今天以怎样的眼光看待世界,是同一个问题。既不崇洋,又不仇洋,尊重差异,追寻共识,方可在全球化浪潮中求得一席之地,发出世界需要的声音。

这,大概就是我们建设一流大学的意义了。

参考文献:

1、史静寰《构建院系主导的国际化实践模式——清华大学合作与交流案例分析》

2、袁本涛、潘一林《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以清华大学为例》

3、【独家】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建清华大学的真相

http://www.dooo.cc/2014/07/30175.shtml

(编辑:常叶笛)

小五爷园

清华园内专职深度观察

篇篇都是原创,天天都是独家。

我们的主张是:“发出清华园内自己的声音,靠谱地热爱中国”

长按心形指纹,识别二维码



【我们的精品栏目】

五爷书院:有没有那么一本书,曾动你于心底?

五爷人物:有没有那么一个人,曾使你如此倾慕?

五爷GEEK:有没有那么一品物,曾惹你步步深究?

五爷资讯:有没有那么一件事,曾令你百思不得解?


    关注 小五爷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