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浦,太太太太太委屈!

 

胜浦,太太太太太委屈!...




对于胜浦,不知道大家了解多少
外人的眼中总归是偏僻的、厂房聚集的↓












殊不知,岁月弥坚
胜浦的现在也是山河巨变


江圩村一农家楼房前的庭院
胜浦的前世


胜浦是个新兴集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在民国时期曾分属吴县唯亭乡和甪直乡。1994年,胜浦撤乡建镇,属吴县。随后划归至苏州工业园区。
村口


先前的胜浦由52个自然村组成25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大小不等,大的达二三百户人家,小的仅有几十家农户。这些村落像一把珍珠撒落在胜浦这一方土地上,镶嵌在绿色的乡野中。

胜浦的水田
胜浦的村落均是傍河而筑,每个村中都有一条主河道,通向外河,便于出行,但还有若干断头河,称作“浜”。村的坐落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其实是略偏东南)。村的房屋都是独门独户。

新浦河(3号桥处)
旧时,小船几乎是胜浦的主打交通工具。由于胜浦处于苏州最东头,老胜浦说,划船到上海也不过两天功夫。许多老人在船上一住就是二十多年,无论赶集、卖粮还是婚礼,村民出行全部依赖船只。

每年春季,农民会摇船去赶庙会
说到胜浦,不得不提马觐伯,马觐伯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胜浦人,见证了胜浦的改革和变化,也用相机记录下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之美。
夕照陆巷港


家住胜浦的马觐伯回忆,村上的百姓敦厚朴实,空闲时摇上一条小船,千方百计搞点鱼鲜虾蟹改善一下生活,日子虽苦,倒也优哉游哉。

通向沽浦河的戴家田水泥拱桥
前戴村的水乡景色
宋巷村前浜
70年代前胜浦各村均为平房,1978年起,开始将平房翻建为砖木结构的楼房,大多是独门独户三楼三底

70年代,胜浦只有一条“百步街”、一个“猪头饭店”、一所“盐水医院”。街又窄又短,走不满百步也就到头了;饭店嘛,也就是那么一家卖卖猪头肉的,简陋得有些寒碜;那医院,充其量是一个诊所,只能在那儿挂挂盐水,配点感冒药,设施相当于现在的社区卫生站。



80年代起,改革的阵阵春雷,唤醒了沉睡的胜浦大地。农民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小打小闹,办起了乡镇企业,羊毛衫加工、木制啤酒箱等成了私营业主的创业天地。

今朝胜浦
园区20多的开发建设,造就了一个崭新的胜浦。

昔日的小桥流水,变成了如今的通衢大道;昔日的一块块稻田,变成了如今的一排排整齐厂房;昔日的一个个邻里村落,变成了如今的一幢幢花园式多层、小高层、高层公寓楼。



90年代,因金光项目入驻,胜浦迈出了农村一次动迁的第一步,并建造了第一个多层动迁安置小区金苑新村,随后,胜浦镇的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个分散的村落逐步集中到崭新的居民小区。

似乎就在一夜之间,“百步街”、“猪头饭店”、“盐水医院”统统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马路、大饭店、大医院。



这个过去相对闭塞的小镇,现在道路是四通八达,且都很宽畅。图中为中胜路与唯胜路交叉口

近10年,胜浦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

2000年开始,随着胜浦镇动迁工作的不断推进,原先的农民脱下了旧棉袄,换上了新西装,搬进了新公寓。2008年起,胜浦成为中国电信苏州呼叫中心产业基地



2009年,胜浦全面完成了“撤村建居”工作,原来的农民在征地动迁过程中,或进入企业工作,或走上社会公共服务行业岗位,他们的生产生活都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身份也发生了转变。

2012年,处处弥漫着高楼气息的胜浦撤镇改街道完成



目前胜浦下辖新盛花园、园东、吴淞、金苑、浪花苑、闻涛苑、滨江苑7个动迁安置社区和市镇、兴浦两个城市社区,行政村于2010年初全部撤销。至2016年末,街道共有人口约10万,其中户籍人口约3万,外来人口近7万。
2013年,胜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万元。2016年,胜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9万元。

胜浦的造纸、机械、电子、纺织、物流等行业比较出名,累计吸引中外项目五百多个,其中吸引欧洲、美国、新加坡、印尼、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企业二百多家,辖区现已集聚创业板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2016年,街道实现新口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9亿元,到账外资1.5亿美元。



从胜浦公社、胜浦乡、胜浦镇再到今天的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几十年间年间,小镇的居民也从船上搬进了平房,然后又从平房搬进了楼房。各社区都设立了一站式、警务室、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站、老年人活动中心、及活动广场等



胜浦街景一瞥。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分别为:国合假日饭店,胜浦影剧院、路边的一幅广告、工业园区胜浦街道办事处



广场上东望,隔着一片水能见兴浦路、金苑新村的部份住宅,左边有三个亭模样的地方是园区六中



公园做足“水文章”。河中有多处水中的音乐喷泉


风车屋是公园的标志性建筑

午间,老阿姨们坐在楼梯口边吃饭边闲聊,一边为镇里的服装厂做一些针线活儿,只有身上的水乡服饰还在诉说着那段过去的岁月。

胜浦三宝
浓郁的乡土风情,绚烂的传统文化(胜浦三宝——水乡服饰、胜浦山歌、宣卷以及打连厢),是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特色。

2007年6月,胜浦镇申报的“水乡服饰、山歌、宣卷”入选了苏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6月,胜浦三宝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乡服饰
传统的服饰主要由头巾,围裙,藏青色大襟衫,三大组合。典型的胜浦水乡妇女形象:头梳鬅鬅头,扎包头,上身穿大襟衣,拼接衫,下身穿拼接中长裤,腰束襡裙、襡腰,腿裹卷膀,脚穿船形绣花鞋。
老年人主要以素色为主,年轻一些的服饰鲜明一些,色彩也明朗,个性比较独特!

女童装束
少女服饰
绣花鞋
蒲鞋、箬帽
蓑衣、箬帽


水乡服饰,看似普通,其实也有很多讲究!如穿着的中裤,是因为下地方便不容易弄湿库管,翘起的鞋头,可以避免踢碎脚趾头!

至于腰裙,起作用是更大了,不光好看,农耕时内急,一时没有安全方便的地方,蹲在在地头可以遮挡一下,不至于被来来往往的人见到了而尴尬!



现在在胜浦街上,老奶奶,基本都保持着这种衣着打扮,包头布上挂着的流苏,特别的亮眼。
乡村山歌


胜浦山歌始于南朝,是一种用吴语方言吟唱的民歌。

山歌主要以节奏明快,爽朗质朴为主,都是以真实的民间生活为主题所唱方言山歌,其时,村民们穿着水乡鲜明的服饰,唱着明快的山歌,边唱边跳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尤有特色,反映了乡村生活的一种水乡情调!
“笃笃笃,卖糖粥,三升葡桃四升壳,吃是奈格肉还是奈格壳。”“缸铃铃,马兰头,三管姐姐转来哉。买格啥格小菜,茭白炒虾田鸡轧撒老窝,老窝告状告到凤凰,凤凰扫地碰着阿伊,阿伊买蒲碰着姐夫,姐夫关门关着苍蝇……”现在幼儿园特地设立了胜浦山歌班,试图从娃娃抓起。

宣卷
胜浦宣卷,主要以故事的出发点为主题,其形式由佛教的唱念为主,情节引人入胜,以劝人为善收场,几人和佛,一人做唱念,乐器,使用佛教常用的磬子木鱼,其它还可用琵琶,扬琴,胡琴!主角以书本的内容说唱念。



形式像苏州评弹,但和苏州评弹又大不相同,和佛,主要由主角唱念的最后一句接应,比如主唱说:“观音菩萨么下山来,肩背药箱救凡人”那么和佛的人在旁边接最后一句的“人”字,磬子叮一声“人,南无,南无阿弥陀佛”

焋年糕
临近除夕,胜浦有“焋年糕”的习俗。有人说焋年糕这就是蒸年糕。这说对了一半。年糕不仅是蒸,还得“做”。就是将糯米粉羼入适量的水,用手揉均匀,到“手握米粉即成团、手捻米团就成粉”的程度,就可上甑,甑是一种木制的、上大下小,中间有甑垫,即镂空的木垫子。



把和好的米粉放入甑垫上至甑口5厘米左右,然后放到镬子上去隔水蒸,片刻,米粉蒸熟成松糕。然后出甑,将松糕用手反复按,使松糕变得细腻光洁,再用线(不是刀)一块一块地结下来,便是年糕。这过程就叫焋年糕。



现在的胜浦早不是当年的那个闭塞的小镇了,目前归属于大名鼎鼎的中新工业园区。

借助园区的优势,一个城市副中心雏形已在胜浦街道熠熠生辉。

更令人赞叹的是,斜方巾包裹的岁月更加绵延悠长…



▌指南综合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抢购→超值¥预售票


    关注 苏州生活指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胜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