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喆:郎平与中国经济轨迹丨新財迷圈

 

请在下方拇指点并分享战友鼓励是我们进步的最大动力...




在刚落幕的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夺得金牌,其一波三折的比赛历程充分体现出奋力拼搏永不放弃的可贵精神,深深鼓舞了国人。女排精神的回归让人们将目光集中在主教练郎平身上,有人将其称为“郎平现象”。

仔细研究郎平的成名和几次出国又回国的经历,不难发现竟与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进程不谋而合。

郎平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帷幕,中国经济百废待兴,需要世界承认,中华民族也需要精神偶像。而中国女排在国际大赛中创造的“五连冠”奇迹,就成了国人精神偶像的载体。

1987年,郎平在中国获得许多荣誉后选择了出国。这其中尽管有很多个人原因,仍遭诸多质疑,但从时代背景看,80年代末的中国正兴起汹涌的“出国潮”。和郎平一样,大家的主要出国途径是公费留学。而在留学人员中,约40%选择留在国外发展,郎平是其中之一。

90年代初,郎平回国。当时的留学观念已有所变化,中国经济发展也初见劲道,市场化风潮席卷着所有行业。体育的职业化、市场化发展进入一个小高潮。90年代后半期,郎平再次出国执教。中国又迎来了一次“出国热潮”,只是这时自费成为主流。然而,中国经济却进入一个紧缩期,体育职业化也遇到瓶颈。

到了21世纪初,尤其是2008年后,中国迎来大规模“海归潮”。郎平则被高薪邀请在2009年回国执教。此后,国家女排力邀郎平出任主教练,几方都通融支持,终于2013年成行,才有了今天的奥运冠军。

对于一阵阵“出国热”,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不断转变。

一方面,国家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这是人才能够大量回流的主要原因。郎平出国的1987年,美国GDP为4.87万亿美元,中国GDP为1.21万亿元人民币,当时的汇率大约是1美元=3.72元人民币。不仅如此,美欧等发达国家在当时的城市和公共基础建设,以及公共服务提供水平方面都相当成熟,而中国生活水平与之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当年,公费留学名额是比升职挣钱等更为金光闪闪的机会,人们趋之若鹜。

而2008年后,美欧经济遭受打击,中国带领新兴市场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无论是就业机会或事业前景,中国市场都更具有吸引力,因此许多人开始回国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崛起是不争事实。随着经济体量和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人更自信,心态也在不断调整。过去对于外流人才,大家可能会以较激烈的言词加以指责。但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便更能理解时代的局限和每个人的选择。我们要做的,是放开怀抱、拥人入怀。

郎平和其他名人一样,也是一个平凡人,可以来也可以走。我们不怕失去她或他,也不怕拥抱她或他。正因为他们有平常人的选择,我们才能知道,任何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梦想,并且和时代一起成长。中国人对于“出国”观念的改变,正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注:本文经作者本人授权新財迷发布,转载须经作者本人授权。
作者:万喆  编辑:爱笑的丫头
在下方拇指点
并分享
战友鼓励是我们进步的最大动力


    关注 新财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