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从“放松”开始

 

学习从“放松”开始——赴里加·拉脱维亚文化学院交流学习心得肖尧从飞机的玻璃窗俯视下去,大片的森林,蜿蜒的金...

学习从“放松”开始
——赴里加·拉脱维亚文化学院交流学习心得
肖尧
 
从飞机的玻璃窗俯视下去,大片的森林,蜿蜒的金色河道,镶着小朵白云的蓝天,还未踏足这片国土,我便知道它注定是个美丽舒适的国度。
(高空俯瞰里加)


作为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的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位于其中心地带,素有“北方巴黎”的美称,由此可见,传统与时尚的碰撞让这座古都散发着浓浓的艺术气息。道加瓦河流经里加,当地的人说,里加所有的生活用水通过大大小小的管道,最终都流入了道加瓦河,它承载着整个城市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河右岸是老城区,古老的街巷狭窄、阴暗,历史感非常强,而建筑风格也是从巴洛克式到古罗马式,从哥特式到洛可可式,从新古典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可谓应有尽有。置身其中,仿佛流淌在艺术的时间河里,每一个瞬间都让我的细胞充满能量,每天都有新的动力去实践,去创作。
(里加中心城区各式风格的建筑与城市风光)


此次我前往交流的拉脱维亚文化学院就位于里加老城区。拉脱维亚文化学院成立于1990年,是拉脱维亚重新独立成为共和国后所建立的第一所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开设有不同门类的艺术理论与历史、文化、哲学和语言等一系列人文学科。在这里,我已经与本科一年级现代舞班的同学度过了将近三周的交流学习生活。

虽然只是开始的短短三周时间,我却再一次遇到了一个对我(也是绝大多数中国舞者)的舞蹈生涯来说一直在努力解决可还未解决的问题——舞蹈时肌肉紧张,不够松弛。而在外国导师Olga的课上,我们三个中国学生被她说的最多的也是“放松,再放松,转动你们的头,看看周围可爱的人,把那僵尸的表情收起来,笑一个”。一时间,关于“放松”的这个本该轻松的话题却被我们当作一个技术上的难题,在我们中间被无限放大。
(外国导师Olga排练中)


一、沿着“放松”向内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紧张”(一方面是指肌肉,是物理状态,另一方面指情绪,也就是精神状态)就一直参杂在我的身体里,特别在本科学习期间,老师们不断地对我提出“放松”的要求,让我不得不认真地审视这个问题,我慢慢地开始去调整,去摸索如何让自己的身体在舞动时更自如、更放松。我知道普遍的共识认为:呼吸(气),无论是中国古典舞还是现代舞,无论是在舞蹈训练还是舞蹈表演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具体到在舞蹈中如何呼吸,怎么运用气息的实际操作,老师们似乎也帮不上太多的忙,只能是说在训练的时候自己多加体会,多去尝试。之后考入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研究生,从事舞蹈编导,有时会选择本科表演班的学生作为自己作品的舞蹈演员,我突然发现,就算是有着多年专业训练,功底扎实的北舞本科学生,依然存在“紧张”这样的问题。难道这是中国舞者的通病而不仅仅是我的特例?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像外国舞者那样毫无顾忌,轻松自如的玩转自己的身体?为什么我们编不出那种不用迎合观众却能让观众酣畅淋漓的作品?为什么我们的作品永远是隔靴搔痒,无法做到情感的真实宣泄带来的心灵“地震”?一系列围绕“放松”展开的问题在我的脑海里久久萦绕。在这里,我又再一次踏上了旅途寻找答案;不同的是,这里有不一样的身体,不一样的思维,还有不一样的土壤。
(ARA舞团舞蹈剧场作品表演中)


二、从学习上谈“放松”

从教室到排练厅,再到剧场,基本没有安装镜面,这在国内,大块的落地镜就连舞蹈培训班都是标配,这里即使有镜子也都是拉上黑色帘子,偶尔芭蕾基训课会使用镜面来规范动作。这一点,给我印象最深是第一次参与探戈老师Agnese的排练,大致的内容是Tango和Hiphop的混搭,地点是里加的一个小剧场。由于从来没有接触过Tango和Hiphop,在没有镜面的帮助下,只能凭借着自己对动作的大致感觉模仿下来,而其间内心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总觉得自己跳出了“最炫民族风”的味道,加之害怕外国同学会投来异样的眼光,整个排练过程及其不自在,毫无安全感。相较国外,由于我们很在意动作外形,所以我们都会用镜子来检验自己对动作的处理正确与否。

事实是,我们习惯处于一种明确是非对错的环境里,有明确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这样无论对错,我们都很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找到自己的所在,这也是我们安全感之所在。可这样,也恰恰让我们散失了创造个性的勇气,拥有个性的权利。更深层的是,我们习惯了用芭蕾式的审美标准来看待舞蹈,看待自己的身体,就拿我自身而言,我到现在依然认为拥有一双完美的脚背是成为一名舞者最基本的要素(虽然我的脚背很差,可我依然每天不厌其烦的去“蹂躏”它);甚至可以说,就连咱们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方式都是建立在西方芭蕾之上的。反观这里的舞蹈课堂,也有芭蕾基训,可是它不是唯一的标准,它只是多种审美里的一种选择,更多的是现代舞技术,拉班舞谱,作品编创,接触即兴,户外体验,身体探究以及瑜伽;同时,老师们所强调的也不是动作的标准程度与整齐划一,而是人体的生理结构及运动规律,力效及其变化,思维的开放度和活跃度;再观这里的舞蹈身体,没有修长的腿部线条,完美而有力的脚背,更不可能讲究中国古典舞的“延伸”与“末梢”,可他们起舞时的爆发力、张力、冲击力是我们许多有着完美条件的中国舞者所不能企及的。我以为,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课堂里(不一样的土壤),有这样的理念(不一样的思维),在帮助自己了解身体与思维的前提下,做到了自己信任自己,让同伴信任自己,同时也信任同伴,最终才能自如地舞动身体(不一样的身体)。
(Tango课排练中,其实大家都很业余,但是她们很自信)


在这三周里,让我觉得最“诡异”的就是瑜伽课老师,留着羊角胡,还总有些高冷,时常用带着拉式口音的英语解释瑜伽里的印度术语。这是一门充满了异国风情的瑜伽课,同时也是一门身体探索与情绪宣泄课。有一次,老师在课上罗列了八个跟情绪有关的词,意思相反的两两成对(如:兴奋—恐惧),共四对。老师的要求是,我们选择其中一种情绪在同学们面前展示。我选择了“挑逗”,因为我觉得这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可以说是情绪上的一块荒地——中国人的情绪本身就是隐性的,更何况这一带有“性”意味的明确表达。整个过程,中外分明,外国同学们在教室里乱跑,跺地板,追打哭闹,互相捉弄,开怀大笑,而我们就像局外人,与这狂乱的画风格格不入,这个时候我们倒有那么一丝归园田居的“淡然与安逸”,然而这只是一种麻木到连麻木都无法表现的空虚;且不说他们这么做有没有意义,就这样的行为,在中国的课堂里我还是从来没有看到过,就像我们都形成了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的力量大得让我深深地倒吸一口冷气。最后,老师强调我们一定要试着去找到自己最不擅长表达的某种情绪的突破口,因为自己的不擅长说明了身体自我调节的能力出现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有情绪冲动的时候一定要让其自然流露,无论它是喜悦还是忧伤,否则,总有一天它会以一种无法控制的形式,无法支配的力量爆发出来,亦或者转而损害我们的健康。

其实说到底,还是在训练如何放松,让我们了解使自己不舒服,不自在的状态,找到与它共存的契合点,而不是克服它,消灭它,取代它。前者是一种平衡状态,是舒服的,后者是敌对状态,紧张的。真正的解决身体,我以为大概也是应该先解决思维开始,而我们做的所谓的解决身体最多也就是适应了自己的身体,解决根本谈不上。
(接触即兴中,这是默契,更是信任)


三、从生活中找“放松”

排练期间,和外国舞团的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交流时,其中有人问我“Beer”的中文怎么说,还没等我开口,“啤酒”二字儿就地从另一位外国舞者嘴里硬生生地挤了出来,略带着一丝不确定,听着还真像喝醉了。他看着我们瞪大的眼珠一改刚才的犹豫,说:“什么词你都可以不会,唯有一个词你必须得知道,那就是‘啤酒’!”。是的,来到拉脱维亚后,外国朋友们带我们驾车出游,聚在一起喝啤酒,吐槽一天的疲惫成了我们最大的乐趣。而对于他们而言,永远不会拒绝一杯啤酒的邀请!在国内,我每一天的生活几乎都是围绕着北京舞蹈学院展开的三点一线式(寝室—排练厅—食堂)。来到这,学习任务虽然更重了(语言障碍+本科所有专业课+舞团排练+期末考试作品),可生活似乎也更丰富了,也许对他们来说,每天享受这样的生活显然已经变得无趣无味,而对于我,试着去放松着感受生活已然意味着很多。
(和外国同学在一起的日子怎么能少了啤酒和威士忌)


见面与分别,拥抱亲吻那都是常事,并且日日如此。记得刚下飞机,在机场久久等待我们的外国同学和我们一见如故,让还在犹豫是招手还是握手的我们,被大大的拥抱压得喘不过气来,在这个春寒料峭的季节里,这样的举动却倍加温暖。虽然我还是有些不适应,但可以看出生活在这样一种习惯表达爱的环境里的他们,无时无刻不是放松的,因为空气中都散发着爱的信号,这个信号让接收者感到幸福,让发出者感到满足。
(我和搭档Ksenija)


四、万变归“中”,张弛有度

内观外放后,我要明确一点,并不是说国外的现代舞要比我们的中国舞好,我们用我们的训练模式培养的是适合中国民族舞剧表演的舞蹈身体,而他们所训练出来的是适合现代舞的身体,各有各的优势,然而也都有各自的不足,例如在我们看来瞄一眼就会的中国古典舞基本手腕动作“小舞花”就够他们绕上一个星期;相反,哪怕就是随着音乐随便轻微的摇摆身体都会使我们不自在。这里我所比较的仅仅只是“放松”这一舞蹈状态,甚至是生活状态,我所思考的也只是“放松”这一被我们看成急需解决的技术能否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舞蹈的一部分,并且在创作与表演舞蹈、舞剧、舞蹈诗的时候能否助我们一臂之力。眼下中国舞蹈、舞剧作品的千篇一律,造成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我们能否借他们的“放松”当作一块敲门砖,找到新的突破口,给我们的创作带来新的动力!
(尼采说过:不曾起舞的每一天,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踏着古人的足迹一路走来,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够得更高,可这路、这天总是延伸到无边无际,曾经的我内心也会惶恐,会质疑,现在明白,放轻松,相信自己,这路、这天就会是我的,会是我们的。

作者:肖尧

来自北京舞蹈学院

2015年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16+1)舞蹈夏令营学员


    关注 舞游季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