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个名人的思想,讲述一段创业的道理:张居正

 

他身处的时代与身处的环境,以及内心极强的自尊感,让他只能最终放手一搏。或许可以对比曾国藩,两者都是落日孤丞。但两者本质上的区别在于个人与国家的感悟。曾国藩的感悟是:最后的疼爱是手放开。张居正的感悟是:爱我别走,如果你说,你不爱我。...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明朝后期社会背景。整个国家体制的弊端暴露无遗。这也是一个昏暗的社会,因为这个社会不崇尚法制,道德伦理作为衡量对错。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这种衡量没有一个标准或逻辑去衡量,去判定,自然而然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社会从“四书五经”中查找典故来衡量,这本来就是一种人文,从不同角度都可以做出解释,这样一来,社会的舆论和管制就被别有用心之徒恶意操纵了。其核心不外乎官僚体制里的人。本朝设定对公务员的薪水是很低的,这样一来,官僚体制的控制权和解释权就很好的作为了他们的方式和理由来聚敛天下之财物,使得社会民不聊生。



而且明朝是一个很奇葩的朝代,它拥有任何一个朝代不一样的方式在运作,诸如上所述之外,还有在开国时,洪武皇帝朱元璋把相权给废了。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相权,但是唯独明朝没有相权。就拿现在来说,就相当于把国务院取缔了。国务由国家主席一个人包干。但话又说回来,这也是历史造就的,因为在开国时的胡惟庸、李善长一案,闹得惊天动地、撼动朝纲,洪武皇帝一气之下从此废掉了相权。但相权总有这样的客观角色需要人担当。就好比,要有党的领导人,国家的领导人,军队的领导人一样。抓政治、抓经济、抓军事都需要独到的角色去担当。这样一来张居正这样的人物出现的条件就具备了。到了明朝中叶,朝廷开始组建内阁。开始之初,只是希望利用翰林院大学士的水平,做一做文职工作。说白了就是秘书处。结果皇帝觉得这样很省心啊,不用动脑筋,不用做事情,十几颗翰林院的脑袋,每一颗都是天下一流的,我还想个狗屁啊。不做啦,不做啦,老子不做啦,都交给你们做去吧。这样一来一直持续到明朝后期,出现了诸如上述所说的社会问题。张居正成长于嘉靖年间,他品学兼优,很快就崭露头角。他的创业史的一个核心就是“城府”。他二十三就考上了进士,也就是说他二十三十已经有博士头衔了。但是,情况要让它一忍再忍,他就只能一直等待着自己,一直到隆庆皇帝的时候才有了自己第一个职位作为吏部左侍郎。

内阁慢慢演化成了国务院的性质,内阁成员也随之演化成了国务委员了。而且因为明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制,所以简单点说,第一个入阁的大学士就成了首辅,第二个、第三个类推下去就都是他的门生了。首辅便是国务院总理的性质了。所以才华横溢的张居正就像这样熬呀熬,熬呀熬,等过了宫廷内斗,等过了春夏秋冬,终于熬成了阿香婆成为了首辅了。两个字:城府。张居正也没白费这几十年的功夫,在他还未成为首辅之前,他网罗各方资源,整合各方关系,扶持许多门生到关键部委,与上下层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和互动关系(包括,皇帝、内阁、后宫集团、宦官集团、公卿集团等),为自己顺利登上首辅的位置,实现自己心中抱负打下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张居正的崛起,意味着一个没落王朝的小高潮到来,开启了“万历中兴”的局面。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坚韧不拔,不管在官僚体制,经济政策、国防体制上都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的所作所为,以及有着历史意义的“考成法”,成为了中兴的法宝,也成为了悲剧的祸根。在他死后,被定罪抄家,甚至伤及整个朝野上下,也是要一分为二的来审视他。

无可争议,张居正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他身处的时代与身处的环境,以及内心极强的自尊感,让他只能最终放手一搏。或许可以对比曾国藩,两者都是落日孤丞。但两者本质上的区别在于个人与国家的感悟。曾国藩的感悟是:最后的疼爱是手放开。张居正的感悟是:爱我别走,如果你说,你不爱我。


    关注 紫气东来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