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阅尽泥沙淘真金

 

我17岁参加工作,40多年来一直从事工程泥沙的研究,对工程建设、海洋水动力和泥沙相关问题,就像是从淤泥中发掘珍宝一样,让我乐此不疲,很有成就感。...



感言

我17岁参加工作,40多年来一直从事工程泥沙的研究,对工程建设、海洋水动力和泥沙相关问题,就像是从淤泥中发掘珍宝一样,让我乐此不疲,很有成就感。

特别感谢天科院海岸海口工程研究中心和测绘处的团队成员们,他们深入细致的现场工作是我在住院时还能发挥作用的前提,他们团结协作,默默奉献,更多地体现了天科院“求真务实、自强不息、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

感谢大家对我个人身体的关心和祝福。我感觉还能再干20年,愿意为我国的水动力泥沙科学技术更多地应用于世界各地沿海,为“一带一路”战略宏图的建设再作新的贡献。



他,带领团队逐海踏浪,风雨里前行、泥沙里滚打。他把事业钻到极致,把工作做到极限,哪怕病魔逼迫交付肝胆,也未停下前行的脚步。他将毕生所学反哺团队、回馈行业,活出大写人生。

他们的字典里没有“一成不变”,是科学精神铸就了他们超凡的智慧,在沉寂的水下、污浊的泥沙中掘起了无形珍宝,支撑起座座世人惊叹的丰碑工程。

阅尽泥沙淘真金,他们,用生命践行着水运工程科技工作者无声的誓言。

忘我求索 逐海踏浪寻泥踪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海岸河口水动力泥沙专家杨树森和他的泥沙攻关团队,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科研中,会同其他科研单位,成功解决了沉管安装过程中突发的基槽泥沙淤积难题,使一度遇阻的沉管安放工作顺利推进,从而保障了大桥工程的整体建设进度。

在攻关过程中,建设单位提出对泥沙淤积的研究精度达到厘米级并能够提前7天预测的要求,这在国际泥沙研究领域未有先例。部天科院给予攻关总协调人杨树森强有力的后方团队和科研设备支持,派出海岸河口研究中心与测绘处等部门20余名科技人员奔赴现场开展工作,并把泥沙研究的“半个实验室”空运到港珠澳大桥的工地上。

在工地上的日子里,杨树森带领泥沙科研攻关团队成员每天出海测量、分析数据、研究模型,最终建立了能够提前10天预测、精确度达到厘米级的泥沙预测系统,可靠性极高,得到建设单位的高度认可,也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世界空白。

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部对部天科院在该项目的科研和现场监测工作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杨树森和他带领的泥沙科研攻关团队为沉管隧道施工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高度赞扬。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部召开的沉管安装阶段性总结表彰大会上,杨树森和他的团队荣获特等功。

海上观测必须连续采集含沙量、水流、水深等关键数据,这样的测量一天都不能中断,少一组数据都会影响整个数据模型的建立和泥沙预警预测的准确性。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杨树森和泥沙团队的技术人员一年中出差日子到底有多长,他们常年把家扔在天津,自己泡在天南地北的工地上,每天出海跟船取样、风吹日晒雨淋,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展研究。

由于重视现场、重视第一手资料的积累,泥沙科研攻关团队把部天科院最具特色的工作方法传承发挥到了极致,最终成就了部天科院在我国海岸河口水动力泥沙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多年来,这个团队解决了我国在辐射沙洲这种被称为“海上迷宫”的复杂地质地貌条件下建深水港口的世界难题,支撑了我国在苏北首次建成了第一个离岸人工岛,以及中石油江苏LNG项目,江苏建设深水大港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们不仅推动了中国水运工程科技进步,也为我国水运工程科研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交付肝胆 用挚爱回馈行业

2014年11月底,杨树森同时接到肝脏指标有明显异常的体检报告和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E15沉管安装遇阻后的技术攻关任务。健康重要还是工程重要?这个问题杨树森想都没有想过,他甚至没有仔细看过体检报告,便奔赴珠海投入到港珠澳大桥沉管安装的技术攻关中,开始没日没夜地工作。

2015年年初,杨树森和天科院的团队成员在工地上度过了春节,他们从大年初二一直忙到大年初六E15沉管再次出坞。然而,海底隧道最深处的沉管基槽又出现了大面积异常堆积物,给E15沉管的安装再次设障。杨树森团队和其他专家立刻展开会诊,直到明确了解决方案,杨树森才返回天津家中,此时已是正月十五。回家后女儿发现他发低烧,状态非常不好,便立即“强迫”他去医院检查,确诊结论令家人和同事十分震惊——他已是肝癌晚期。医生想不通:“从没见过病到这种程度才来就诊的肝癌患者,如果不做肝移植手术,最多还有1个月的生命期。”

杨树森第一时间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但他还是牵挂着港珠澳大桥沉管的安装进度,住院后仍每天和一线团队成员和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通电话研究问题、给予技术指导,直至2015年3月24日E15沉管第三次安装成功。

此后,病床上的杨树森仍然继续指导团队成员为E16、E17沉管的安装开展泥沙观测和预警预报工作。

作为部天科院泥沙科研攻关团队的领军人,杨树森对待工作严格、处理问题严谨、说话办事直率是出名的。他有良苦用心:“我对业务要求的确很严,年轻人如果因此真正学到、用到了我们积累的知识,会明白严格要求的益处。技术报告必须有创新点,能帮助设计和施工单位解决实际问题才有价值,否则就体现不出科学精神。”

带团队虽然严格,但团队心服口服,因为他以身作则。年轻一代团队成员随杨树森跑几年外业,都能在技术、理论上得到杨树森毫无保留的真传,而杨树森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也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团队。

然而,家人和同事都无法想像,一个癌症晚期患者是怎样承受住繁重工作和巨大压力。几乎杨树森身边的所有人都认为,是港珠澳大桥这项“国家工程”完全占据了这位老交通人的精神世界,是无比挚爱的泥沙研究事业牵住了这位老专家的全部注意力,以至于他完完全全忽略了自己的病痛。在杨树森带领下,部天科院泥沙科研攻关团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交通精神,成为中国水运工程泥沙攻关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



术前杨树森(右)还在病房和部天科院院长张华勤探讨工作


    关注 三门峡交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