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让人深刻

 

鲁迅先生说:悲剧让人深刻...



在外国文化课上接触到了西方的悲剧精神,才真正明白悲剧的意义并不是为了眼泪而眼泪,为了悲伤而悲伤。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看喜剧,是因为不管是从物质水平来说,还是从精神角度而言,人们的生活相对沉重,说白了,就是中国人过得不好,所以需要大团圆式的结局来安慰自己。相比之下,西方人的精神层面相对自由,生活水平也高于东方,他们有时间,也有条件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关于自由,关于真理,关于命运.....

如果问我是喜欢悲剧还是喜剧,我会说,喜剧适合和一大群人一起看,图个热闹。但当我一个人的时候,还是会选择看悲剧,因为悲剧带给我的除了眼泪和感伤之外,还带给了我很多很多的思考。过去的这些年里,读过很多名著,也看过很多的影视作品,但真正留在我心里的都是悲剧。余华的小说《活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还有韩国的经典影视作品《蓝色生死恋》,这些都是很久以前接触的了,但如今想起,还是会被里面的人物而感动。(前些日子,还在书店遇到了一个想要买书送给老师的高中男孩,我就把《穆斯林的葬礼》拿给了他)



这些书都像是一笔宝藏,读完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别人的人生,里面的喜怒哀乐都牵动着我的神经,我期待每一个我喜欢的人都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他们各自悲伤的命运并不能被我改变。而恰恰是因为这种不圆满,让我对生活,对命运,对爱情都有了一种更深刻的感悟。让我明白:不是每一个好人都会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就像路遥笔下的田晓霞;也不是每一份真挚的爱情都能皆大欢喜,像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和公主一样,从此就过上幸福的生活,比如霍达笔下的楚雁潮和韩新月。



我不知道是否可以用命运来解释这悲伤的结局;是否可以像西方人一样,认为人是有罪的,因为要赎罪,所以要经受这些悲伤、苦难和别离;或者是相信上帝是个坏人,他不想看到人们太幸福,所以要制造这些苦难。可是,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是“人之初,性本善”,而且我们的“神”从来都是普度众生的圣人。那么,该怎样去解释我们文学作品里的悲剧色彩呢?我不知道那些学贯古今的大师们会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但是在我看来,好人一定会有好报。这个“好报”可能不是世俗意义上的金银财宝或者名利双收,而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比如:自己内心的那份从容和坦然和丰盈又充实的生命历程,又或者是别人对你发自内心的尊重。就像《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楚雁潮和韩新月,每当想起楚雁潮在新月的坟前拉小提琴的凄凉,心中就会涌起无尽的感伤,可与此同时,我又发自内心地羡慕着他们,因为他们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遇见自己的灵魂伴侣,而在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人穷尽一生也没能遇见一个对的人,没能拥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我在想,即便韩新月的离开给楚雁潮留下了无尽的伤感和独自一人拉小提琴的凄凉,但他一定还是会感谢上天让他遇见了新月吧!这个女孩连同这个女孩给他的这份爱情也一定会被他放在内心那个最柔软的角落里,好好地珍藏着,时间愈久,愈发珍贵!


    关注 窗明几净Sunheart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