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十几亿人,宇宙外还有宇宙,何必要想那么多?

 

她是一个传说中的真实女孩:勇敢,真情,率性,坚韧,为新一代青年竖起榜样。为了让全球经济能过渡到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为了促进中非贸易的发展,她活跃在中非之间,鼓励中国青年和非洲青年一起将理论和希望变成现实的重担和责任。...



骆雅婷,香港大学政治学与经济系毕业。毕业后,只身前往非洲。现工作于位于肯尼亚内罗毕的一家智库——中非卓越基金。她是一个传说中的真实女孩:勇敢,真情,率性,坚韧,为新一代青年竖起榜样。为了让全球经济能过渡到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为了促进中非贸易的发展,她活跃在中非之间,鼓励中国青年和非洲青年一起将理论和希望变成现实的重担和责任。

您好,我是小编Jane · S,带着膜拜心情,我自发将两篇有关骆雅婷的采访稿整理成此文,文章以自述的口吻展开,望众读者能从骆雅婷身上感受她的智慧魅力。

1

我改变了环境,环境也改变了我

我时常对自己说:“骆雅婷,你不自己试一试,你怎么知道可不可以?” 从小我就喜欢通过观察体验去拥抱世界。

小时候我应该算是个有点自闭的小女生,害羞、怕生。听妈妈说,每次带我去公园的时候,我都一个人躲在一旁,看着别的小朋友们打闹嬉戏却始终不敢上前。上小学以后,这种怕生的性格逐渐衍变成了寻求别人帮助的胆怯。即便问题再难,我也不敢开口,不好意思麻烦别人。所以大部分时间,我都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别人、模仿,再从他们身上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初中以后,我便不再害羞,反而落落大方了起来,但在观察体验中学习的这个习惯却一直保持下来。

我的父母也是体验型的人。从我两岁开始,他们每年就带我去两个不同的地方旅游。18岁前,他们带我在国内和东南亚的城市游学。18岁后,我就带他们去欧洲体验。父母对我说过的一句话至今还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读一本书不如走一个地方。书中都是别人咀嚼过的食物,你要亲自去吃新鲜的东西才能消化出自己的营养。”我经常想,也许如果我出生于一书香世家,我便也不会是今天这样子吧。

因为父母的这句箴言,我后来又陆续地走过了香港、英国和美国。我记得我在欧洲的时候,朋友都想去德国、荷兰这样比较大众的地方,却没有人愿意陪我去东欧那些比较“非主流”的国家。我就想,很多人对这些国家的态度其实是有偏差,甚至是有些偏见性的。既然很少人知道波兰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我不亲自去走一走呢?于是,我又独自一人走过了波兰、匈牙利、捷克、奥地利、克罗地亚这些国家。现在因为工作的原因又独自来到了肯尼亚的内罗毕。

工作之余,我也会和在这边结识的三两好友在周末出行,去周边的城市看看,去邻近的国家走走。这半年来,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爬山成为了我心中的一撮小火。小时候,虽然我没有体弱多病,但跑起步来免不了气喘吁吁。因此,我从来没有想过我的字典里会出现“爬山”二字。每到周末,我和朋友会在早晨三、四点左右出发,到旁边的小山爬五、六个小时。就这样过了一阵子,有一天我竟然爬上了乞力马扎罗!

就在环境改变我的同时,我也在改变环境。我刚来内罗毕的时候,发现当地人对中国人的偏见其实还挺大的。每次我和当地人接触的时候,他们都觉得我是韩国人或日本人,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人是不跟当地人一起玩的。后来跟他们接触久了以后,他们就会觉得:咦?好像中国人跟日本人韩国人也没有什么区别嘛。就这样,我所做的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对中国人的印象和态度。

登顶乞力马扎罗前一天在Horombo Hut


2

世界上有十几亿人,宇宙外还有宇宙,何必要想那么多?

来到内罗毕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不像在香港时那般的浮躁。

在香港上学的时候,无论是学生还是教授都更加注重体验教育一些,不太注重学术学习。教授忙项目,学生忙实习。我在毕业前完成了5份两个月以上的全职实习,还在各种学生社团中来回游走,风风火火。那时的精神状态就是一直做事,没有时间停下来,也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的人生。与此同时,我们都跟随着学姐、学长设计好的框架,走他们走过的一定会成功的道路。我们身处于一个个稳定的圈子里,大家互相影响,一旦一个人特立独行的话,就会招来异样的眼光。

到了内罗毕之后,一个新的地方,一群陌生的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下子就变得稀少了起来。我突然发现,这边的中国人都非常有个性。我和朋友之间也经常互相打趣:来到内罗毕,奇葩的人会变得更奇葩。因为你不需要遵循原则,所以就有更多时间可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自己的选择。这句话说起来其实很任性,当你面临选择时,一个选择就会带来一个牺牲。所以倾听自己的声音和相信自己的决定都是一种勇气,一种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

有时我遭遇一些挫折,抬头看看星空:世界上有十几亿人,宇宙外还有宇宙,坐标外还有坐标,所以何必要想那么多?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等到人类发展史的大一统,能见证有这么一个完美的系统统一我们所有的认知。但在这之前,我们不需要依赖别人去定义自己的人生,不必过于在乎别人的眼光,只要自己觉得自己活得有意义,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就好。
在香港大学做经历分享和African Leadership University的招生


3

我孤身一人,却未曾孤独 

在内罗毕,虽然周末会与三两好友爬山或品尝美食,但大部分时间,我会把时间留给自己,开始想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东西。也正因为这种独处的状态,我会格外珍惜远距离的亲情和友情。

现在,我更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一个人并分享我的生活。比如我高中的一位闺蜜,那时无论我开心抑或难过,她始终都会出现在我的身边。现在,我会每一两个星期与她通话天南地北的聊聊对方的生活。再比如,我有个很好的哥们儿现在在美国,即便是时差也阻挡不住我们交流那些细枝末节繁琐的看似无意义的生活中的琐事。

也许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与朋友相处就是如何利用好这个短暂相处的时间。就像我用体验拥抱世界一样,我也用体验拥抱友谊。既然我在每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是一定的,那我就要利用好这个时间,与对方真心相处。

在朋友面前,我既是分享者,也是倾听者。当我碰到很安静的朋友,我就会分享自己的生活多一些。分享是很重要的,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条线,完全可以没有这些友情的纠葛,完全可以一个人走下去。但我相信缘分,能和这些人成为朋友,而分享才会让这种相处变得更有意义。

当我碰到很会分享的朋友时,我就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倾听者。因为他们的分享,我的生命拓宽了。如果没有他们,也许我永远都不能体会读理科、工科的人有怎样的感受,也许我永远都不会了解爸妈如何在自己的大家庭中游刃有余地做关系协调者。每当聆听这些故事的时候,我经常会思考:像我这样性格的人,如果我遇到类似的处境我会怎么做呢?这个过程,也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去应对未来的困境。

了解对方固然重要,但于我而言能尽自己所能帮到对方则更好不过。其实我们每天会见到很多人,大脑会处理许多信息。如何把这些信息以有意义的方式联系起来,就需要我不断去了解周围每个人的需求。比如说,如果我刚好知道我的朋友小A和小E有相似的创业想法,我就可以给他们搭桥,提供对双方有利的信息。人也是信息媒介的一种,所以人与人的交往也很重要,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也许你会问我,“换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难道你不会感到抽离或孤独吗?”我可以很坚定地说,我不会。孤独是一种状态,并不是由环境造成的。有的时候,即便你身边有一大帮朋友,你却搭不上一句话,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你分享,那才是真正的孤独。虽然我孤身一人,可我未曾感到孤独。因为我珍惜与朋友相处的时间,我总是可以做一个分享者或倾听者。大家都是相互支持的角色,互相分享彼此的生活。
骆雅婷与室友们


4

听听自己的声音

很多人问我:如果再让你选择一次,香港和内罗毕你会选择哪个?你要真的让我说哪里更好,我很难给你一个答案。在香港,学习曲线很高,因为你可以飞快地从各种各样的前辈身上学到东西。在内罗毕,学习曲线很短。比如有时我们基金会的实习生来问我问题,我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会感到迷茫,更没法很好地帮助这些实习生。但这种尝试、摸索、失败的经历,也可以让我学到新的经验。

香港虽然是个国际大都市,可是不同种族的人并没有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小圈子非常严重,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很深。但是内罗毕就像一个文化大熔炉,没有框架,当地人和国际的朋友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所以氛围比较包容。

当然,这两种环境没有好坏,要根据自己的性格来合理选择利用。

我的过去中并没有特别让我后悔的事,当然有自己觉得做得很糟糕的事情。过去有犯过很多大的错误,让我觉得自己很糟糕,但正是这每段失败的经历才能塑造现在的我。比如大二的时候我还很任性。有一次考试,仅仅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就翘了考试,回到宿舍睡觉。结果就是这门课不及格,直接影响了我四年的GPA。但你问我我后悔吗?不。如果没有这件事情,我可能现在就在别的地方,我可能会留在香港,也自然而然不会有我现在内罗毕的经历了。所以我真的很感谢自己所有的经历。

我是个期待发现“意想不到”的人。在内罗毕工作的近一年时间里,我去过二三十家大大小小的工地,有的在内罗毕,也有一些在偏远地区。作为调研项目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我要亲自和这些工地的老板访谈和请教,亲自去工地拜访。也有一些时候, 需要深入本地的工业和住宅区,其中令我最意想不到的应该是一个本地的工业区吧。

这个工业区与传统的有所不同,里面的二三十个店铺互相毗邻,都汇聚在一条街上。不同店铺间就是用简单焊接的铁栏杆隔开,里面的布局与一般的家具店并无二致。然而,当你走过整个店铺来到它的后院时,你便会惊讶地发现一间满是技工的忙碌的作坊(workshop),不同的作坊培养的技工工种也不同。有的是电焊工,有的则是木工。要我说,如果每家作坊都是人体的一个器官,那这些技术人员就像流动在每个器官中的血液。每一个技工都没有一个固定的雇主,因为他们会到不同的作坊做不同的业务。每个作坊的老板也有自己心仪的技工,只要有接到生意,老板便会召唤他们欣赏的技工完成相应的任务。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这些人只要努力,就很容易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然而,在我与他们的交谈中,却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其实并不想离开这个工业区到外面工作。他们喜欢自己的职业,并以此为荣。他们觉得留在这里带学徒也未尝不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像我遇到的一个印度籍的技工,他已经是内罗毕的第三代移民了,从祖父辈开始就在这里做金属材料的供应,未曾离开过。就是这样一个在我看来很原始的生态系统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我也渴望学习书本以外的世界。大学的时候,我主修政治与经济学。但是在内罗毕的这一年里,我通过亲身体验学习到别样的政治与经济学。

先说说政治。上学的时候看的大多都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在这边我却切身感受了什么是微观政治。就比如前些天我认识了一个研究中小贸易商的研究团队,他们为了了解项目供应商的一些基本情况,去到了一个二手衣服市场。那里像一个菜市场一样,四四方方。这表面上的规整、平静背后却是暗流汹涌。每条小巷子都有两股相制衡的势力:一股是巷子自己的地头蛇,而另一股则是政府指派的小队长。这两股势力的权利不同,职责也不同,但是在他们的互相制衡之下,小巷子才保持了现有的安稳。如果研究者要采访某一条巷子中的一个商贩,他都会先去取得小队长的同意,才会接受采访。

再说说经济。上学的时候读了一些经济专家写的论文、分析、预测。我之前在银行实习的时候也对汇率这类的经济概念有一些理解。可是我去尼日利亚旅行的经历却让我看到了实际操作的不同之处。就比如我和朋友在谷歌上查尼日利亚奈拉和美元的汇率是1:200,可到了尼日利亚却发现实际的汇率是1:320,我们还以为是谷歌信息有误。后来通过了解才知道原来是尼日利亚政府希望保持奈拉的价值,官方规定必须以1:200的汇率交易。最近石油跌价,整个国内市场急需美元,奈拉的黑市价格急跌。这样的金融现象也给尼日利亚的中国企业带来了一些困扰。这种体验式学习也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没错,我也热爱挑战。我们的基金会很年轻,规模也不大。所以在这里工作有一种在初创团队的感觉,所做的一切都是进步,都会慢慢发展。我还记得我刚来的时候,基金会体系还比较原始。但现在在我们几个人不懈努力之下,已经有了双月简报、基金会的微信公号和网站,也有在当地定期举办活动,渐渐地也被学术界和政府所认可。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中国公司觉得我们基金会和西方那些所谓打着帝国主义旗号的公益组织没什么区别,现在也逐渐改变观点了。我看到这些进步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更大的挑战来自于要和自己较真。之前在国内很多不会主动去做的事情,来这边就必须要做。比如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很会管理团队的人,之前一直都会选择做个人的项目。但是在基金会,我却必须要远程管理在中国的研究员团队。有时候在与团队沟通的时候会沮丧,要一直维持团队积极讨论的情绪也很困难。后来我就自己琢磨如何能更有效地与人沟通。我之前是个典型的急性子,每次跟商业伙伴开会时都会很急切地、一股脑地把我想达成的目标和设计的方案抛出来。后来渐渐发现,这样做并没有为对方着想,也并不会取得很好的沟通成果。于是我就改变了策略,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先去了解对方希望从此次洽谈中取得的成果,搞清楚什么是对对方重要的,什么又是不重要的。之后再根据对方的目的性提出最适合对方、同时又能满足自己需求的方案。我刚来的时候,基金会只有我一个女生,所以需要担任一些活动主持和业务发展的工作。我就只能硬着头皮准备,不断地演练,克服心理障碍。到现在,我主持活动已经基本不需要准备了。社交媒体的应用其实也是一样,在中国的时候从来不使用推特,但为了基金会的活动推广,我就不断学习:什么样的内容比较吸引人,什么时候发表关注度比较高,怎样的关键词更加吸引人的眼球,诸如此类的事情。
毛里求斯出差


5

感受性格的蜕变

这段经历使我学会包容与谦虚。做这些从未尝试过的事情让我意识到人无完人。每个人的强项和弱项都有所不同,我们要做的是在自己的强项面前低头,对别人的弱项包容。这种谦虚和包容的心态会让我耐心地学习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比如说,出去见客户谈项目的时候,经常有人会问我什么是非营利组织、它是不是做志愿服务的、在这里工作是不是没有工资这类问题。也有人会把我做调研的行为看作是商业间谍。刚开始我会很没有耐心,觉得这些人怎么懂得东西这么少。但因为我是个不达到既定目标不罢休的人,所以即使他们问了很多我不能理解的问题,我也得坚持完成我的任务。可是随着我与他们的接触越来越多,我就发现他们其实懂很多我并不懂的东西,我也能从他们的经验中学到很多我不知道的知识。

目标对我而言,是我于他人的承诺。我觉得已经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如果完成不了很不够意思。所以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我经常会熬夜把项目做完,完成既定的目标,努力不让自己遗憾。如果真的完成不了,我会十分内疚。

其实我当时选择来内罗毕就是想做一件有挑战性、充满变数的事情。

其实这是我第二次来内罗毕,第一次是2014年的四月份,也在这个基金会。当时我在间隔年,看到网上说这里招实习生,就抱着好奇的心态去试试。机缘巧合,在我生日的那天拿到了这份实习。那三个月我过得很充实,也对这份实习很满意,当时也没有想到毕业后还会再回来。实习完毕回到学校就大四了,开始一边读书一边找工作。2015年1月时候,我有两个选择:一边是香港的一个公司,而另一边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基金的老板会给我打电话让我毕业后回内罗毕继续工作。当时我就想,如果我留在香港,拿到这份工作,我的生活不会有很多变数,而我也能拿到香港的身份,享受包括社会福利在内的很多好处。其实我的父母也是不希望我去非洲工作,他们更希望我能找一份稳定、赚钱、不让他们操心的工作。

但我对这种状态并不满足,我就是比较喜欢有挑战性的东西。我对自己说我可以先尝试两个月,如果不适合可以再做调整。带着这种心态,去年6月我又回到了内罗毕,而这一年的生活也的确充满挑战、充满变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便是这种人,放弃了安稳的生活,选择了比较没有保障的内罗毕。 ......  :)
在肯尼亚的技术教育研讨会呈现研究成果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读到这,小编Jane已经成为骆雅婷的女铁粉了,我想说,不管人生有聊或无聊,它都是个限量版,没有什么理由去荒废。有句话说的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梦有多远,人生就有多远。她在非洲的故事将继续,小编也肯定,以她的成熟、睿智和努力,更多精彩的经历还在后面。故事未完,尽情期待续集。



骆雅婷接受CCTV采访

——————————————————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文:Arting, Yvie & Jane · S
编辑:Jane · S
投稿邮箱:sacefoundation@yeah.net
致力于打造中非交流平台

·商业发展·行业观点·人才交流·
长按扫描 立即关注

*调戏小编,合作交流,请直接后台回复姓名+电话+内容*


    关注 SinoAfricaCentreOfExcellence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