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爱情之都话题一】孟姜女和铜川的渊源

 

中国爱情之都-----铜川一个孟姜女的千年传说图文:马建国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流传最...





中国爱情之都 -----铜川一个孟姜女的千年传说

之一

图文:马建国



位于印台的姜女祠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是中国最有特色,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四大民间传说。它以一种口耳相传,著书立典,文艺方式流传至今,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传说,这些故事让人为之动情。也正因为如此,孟姜女的传说和其它其他四大民间传说一样,从一开始就被人们贯穿上本地色彩,为孟姜女的所属争论不休。

其实孟姜女哭倒长城不重要,她应归属哪里也不重要。也许我们无法选择故事发生的自然故乡,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心灵寄托的人物故乡。对于孟姜女传说故事而言,它流传的越久,涉域面积越大,越深入人心,才是孟姜女文化的真正魅力所在。

铜川位于古长安(现西安)以北,历史上为防止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而修筑的长城在同官以北,关于孟姜女的传说从榆林到宜君,铜川经久不衰,位于铜川北市区印台区金山山麓的姜女祠建于北宋年间,更为铜川这个城市增添了许多神秘与神奇的传说。

目前铜川经济转型,打造养生休闲城市,孟姜女这个在中国流传久远,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贞烈女子为铜川打造爱情之都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铜川作为一个转型城市,需要一种知名文化来助力它的未来发展之路。那么就让我们从中国爱情之都开始,打造我们的孟姜女文化,去申请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的称号。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爱情之都。



公路边的孟姜女壁画

一.       孟姜女的传说

  1.       孟姜女的传说故事:
        孟姜女是中国民间传说人物,相传秦时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召修筑长城,饥劳而死,被埋于长城之下,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露出丈夫遗骸。孟姜女不畏艰辛,千里寻夫,对爱情忠贞不二的贞烈女子的传说故事成为和其他三个(《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并驾齐驱的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

2.      孟姜女在铜川的传说故事

相传:“秦始皇时,有孟姜女,同官人。适范郎为妻。婚三日,范郎即服役筑长城。姜女登台望夫,久不见归。亲制寒衣,跋涉千里,历尽艰辛,送往长城。及至,闻夫身死,遗骸被筑城墙中,悲痛万分,仰天捶胸,哭声震地。城忽毁一隅,暴骸骨无数而不可辨。姜女咬破手指,以血滴骸,血入其骨者,知为夫骸,即负之而归。行至宜君南山道旁,倦甚渴极,欲饮无水,放声号哭,地涌甘泉而济饮,后人遂以此地名曰“哭泉”。姜女急归故里,行至金锁关,秦兵随后紧追,忽山回峰转,前路被阻,追兵拔马而返,姜女脱难。今印台金锁关有“女回山”(亦名搬转山)。姜女负夫骸行至同官城北金山下,已身心交瘁,筋力竭尽,于西崖石窟中抱夫骨瞑目而逝。百姓重其节烈,葬姜女并夫骨于此,并立祠、塑像祭祀。”

相传秦时铜川孟家塬村有一孟姓人家种了一个葫芦,葫芦秧顺着墙爬到了姜家,并结了一个葫芦,瓜熟蒂落,葫芦打开发现其中有一个又白又胖的小姑娘,十分可爱,于是两家为此女争执不休,因一瓜跨两院,于是便以两家姓氏起名为孟姜女。

孟姜女聪明善良,模样俊俏,琴棋书画样样皆通,一天在后花园遇到逃难书生范喜良,便招为夫婿,小两口亲亲热热,可好景不长,成亲不到三天,范喜良便被前来抓差的衙役,铁链一锁,生拉硬扯抓到长城做工去了,范喜良被抓走后,孟姜女整天以泪洗面,眼巴巴的等了一年,既未见人,也未见书信,孟姜女对范喜良放心不下,就连日赶制棉衣,告别二老,一路向北,寻找夫君范喜良。

经过长途跋涉,历尽艰险,孟姜女终于来到长城脚下,打听了许多人;才打听到和范喜良一块修长城的民工。她问:“范喜良呢”,只见大伙对望许久,眼含泪水,谁也不吭声。盂姜女见此情景,脑子嗡的一声,发根倒竖。她瞪大眼睛再次追问:“俺丈夫范喜良呢?”大伙见瞒她不过,便吞吞吐吐道出实情:“范喜良上个月就——就——累累?累饿而死了!”,?“尸首呢?”,“死的人太多,埋不过来,监工的叫填到长城里头了!”大伙话音未落,孟姜女手拍着长城,失声痛哭起来。

孟姜女这一哭,哭得惊天动地,暗无天日,哭得秋风悲号,海水扬波。哭得成千上万的民工,个个低头落泪,忽然“哗啦啦”一声巨响,长城象天崩地裂似地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那么多的自骨,哪一个才是自己心爱的丈夫呢?孟姜女咬破中指,滴血认尸,鲜血亲人的骨头,她又仔细辨别已经破烂的衣服,守着丈关的尸骨,哭得死去活来。



孟姜女哭长城

正哭着,秦始皇带着大队人马,巡察边墙,从这里路过,听说孟姜女哭倒了城墙,立刻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于是孟姜女在民工的帮助下携范喜良尸骸南逃,沿北洛水慌不择路的南奔;从宜君梁上跑下来,鞋里充满了泥土,孟姜女脱掉鞋子将鞋里的土倒出,如今在宜君这个地方有一地名叫“一锨土”,相传就是孟姜女当年鞋中倒土的地方。

倒完鞋里的土,孟姜女继续南逃,一直跑到宜君的北高山(据同官北五十里),当时孟姜女是又累又渴,后有追兵的她想起自己的夫君累死后被埋在长城下的遭遇,不禁失声痛哭,她的哭声再次感动天地,地下忽然涌出咕咕泉水,后来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做“哭泉”(因为它的声音永远像呜咽一般,故名“哭泉”);又因是她的节烈之气所感,又名“烈泉”。

孟姜女喝足了水,恢复体力,离开哭泉,奔向山顶,当逃到金锁关附近的神水峡山颠,追兵眼看就要逼近了。她只得选择在荒僻的山道行走,越来越陡不说,前面又遇上了一大片灌木。这是一片酸枣树,虽然低矮,可枝子都密密麻麻长满了刺,刺都像针一样尖。孟姜女将心一横,踏进了这片荆棘之中,这些比狼的牙齿还要尖利的酸枣刺。戳穿她的衣服,扎进了皮肉,双腿双脚,处处鲜血……

孟姜女顾不得身上的斑斑血迹,带着范喜良的骸骨继续南逃,追兵紧随其后,逃到铜川金锁关时,追兵将至,情急之下,孟姜女顺手扳转一座山才挡住秦兵,留下了“女回山”和“扳转山”这样的地名。《关中胜迹图志》说,“女回山横断无路,忽道从峡口出”。

当孟姜女背负丈夫遗骸来到同官水湾(今铜川印台区金山)的时候,她已经精疲力尽,再也逃不动了,最后的一滴眼泪化作一股清泉(即现在姜女祠景区内的“泪池”),一位石匠看她哭得可怜,就问她缘由,石匠说:“你是‘没有根的浮萍,无依无靠的人’,我没有娶妻,单身在外流浪,咱俩干脆结为夫妻,我代你埋葬你夫君遗骸,你愿意不愿意”?孟姜女没有回答,只是不停地流泪,石匠以为孟姜女同意了,欢天喜地的说:“我在这儿凿一孔石窑洞,咱俩先往下再说”。 窑洞凿成,孟姜女坐上石匠为她凿出的石洞中的石床,将丈夫的骸骨放在自己的身边坐化了,最终没能回到生她养她的黄堡孟家塬。



二.孟姜女和铜川的渊源

孟姜女的传说故事,据说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于隋唐,唐代后期基本定型。在中国流传很广,据顾颉刚??世纪??年代的研究统计,关于孟姜女的故事传说所涉及的省区就包括:北京、河北、辽宁、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甘肃等19个省市。

关于孟姜女的传说故事以及相关遗址全国就有山海关的姜女祠庙、姜女坟,辽宁绥中县姜女祠,河南杞县孟姜女庙,陕西哭泉及铜川印台区的孟姜女庙,上海万喜良石像,山东博山姜女泉等。

在铜川关于孟姜女的传说和遗址相比其他地区更加系统,也最为广泛。

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孟家塬村,就是传说中的孟姜女的诞生地。这里的主要遗址有孟姜女故宅、孟姜女祠、天地庙遗址等。

在榆林,流传着孟姜女哭长城“一哭倒二十里”的传说,据说这一带的长城,“统一都倾向南方”,也正因为姜女哭倒了长城,才使得其他未倒的城墙统一都倾向南方,这些都来源于孟姜女哭的缘故。

孟姜女哭倒了长城,惹下了祸端,返回时慌不择路,从宜君梁上跑下来,倒一倒鞋疙痨里的土;便有了“一掀土”的地名。饥渴难耐,悲愤交加的孟姜女在宜君县哭泉村哭出一道山泉,便留下“哭泉”这个地名,至今哭泉不但有地名,还有泉名,泉水清冽,至今还是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之源;据当地人说,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当地人敬重她的气节,人们为了纪念孟姜女,在泉旁建了孟姜女庙,占地十亩。明朝末年,陕西著名学者马理为孟姜女庙立了一块碑。清朝同治年间,由于民族仇杀,哭泉乡断了人烟。庙宇无人看管,被狂风暴雨摧毁。

另外,在宜君山上的酸枣也和其他地方的不一样,刺没有钩,是直的,传说匆忙赶路,不惧疼痛,硬是拖直了这些酸枣刺,那里开的山丹丹花,颜色鲜红,传说也是因孟姜女的鲜血染红。在金锁关情急之下,顺手扳转一座山挡住秦兵,留下“女回山”和“扳转山”的地名。

孟姜女背负着丈夫遗骸来到同官金山脚下,精疲力尽,最终没能回到她的家乡孟家原,而是坐化在铜川北关姜女祠最高处的一个石洞里。孟姜女死后,两只眼睛里不断流着串串泪珠。流到山旁一个石坑里,积成一泉清水,后来人们称它为“泪池”。直到现在这股泉水还在流着,而且清澈见底,甘甜爽口,常喝能延年益寿,明目开胃,尤其对治疗白发有奇效。

孟姜女死后,当地人敬重她的气节,以石洞为中心建了姜女祠,塑了姜女像,立庙祭祀。石窑中有洞隙,传说心诚的人叩拜时,可以看到姜女头上金钗的影子。这种景象,被称之为“石隙见金”。

据《郡国志》载:“陕西西安同官人孟姜女,适范植”。

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编成的《大明一统志》说:“孟姜女本陕之同官人,秦时以夫死长城,自负遗骨以葬于县北三里许,死石穴中。”在河北山海关姜女庙的石碑之上,凿刻有孟姜女是同官人的文字。

明季三原人马理作《孟姜女补传》、《祠碑记》、《孟姜女集》,为孟姜女故事的一个汇集,其中录同官传说尤多。

清《陕西通志》亦载:孟姜女本陕之同官人, 又说适范植仅三日(与《郡国志》同)。在《临榆县志》也有相同记载。

明乔三石《耀州志》则有“明尚书澧州李如圭谓:孟姜女,澧州人”。清乾隆时知县袁文观评断其传述,“多荒谬不可稽。《一统志》以为同官人,更何疑欤?”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县亢庆鸿增编祭银及庙夫一名。”

清康熙三十五年(1666)知县武令谟改建祠亭于石龛下,题额:“金钗显烈”四字。

乾隆三十五年(1770),知县袁文观重修,建楼三楹,门外道旁碑碣林立,好事者题咏甚多。

据民国《同官县志》载:“县北二里金山崖下有姜女石洞,广可丈许。土人为之塑像立祠,即孟姜女庙也。像为二人,左范郎、右姜女。

据说同官(今铜川印台区)最早的姜女祠修建于1000多年前,后经宋、元、明、清修葺扩建,到清代乾隆年间时,姜女祠已成为规模宏大,庙宇林立,影响久远的名胜古迹。1999年在铜川姜女祠发现一尊石碑,上刻“嘉佑三年上元节后一日”所立碑,证明铜川在北宋嘉佑年间,就修有孟姜女庙。

以上许多证据都显示孟姜女是陕西同官人,同时铜川也是最早修建姜女祠,立庙祭祀孟姜女的地区。




    关注 E铜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