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安城查经班(杨文健)

 

上帝的仆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对年轻人来讲比他们怎么说、怎么敎,影响更为深远。...





本文原刊于《举目》82期和官网2017.07.12

在台湾读完大学,服完兵役,1965年初靠父亲关系来了美国。

因为从小没有好好读书,拿不到任何美国大学的I-20,只好在纽约打工。时来运转,国庆假日(July 4)到Amherst 的麻州大学看朋友,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化学系主任Dr. MacWen,给了我一张I-20,进了麻州大学。等到一开学问题就来了,英文和化学都不行,压力之大无以复加。

在台湾读大学的时候我已受洗,不过在圣经的真理上没有根基,只是对上帝蛮认真的,主要的原因是希望藉着信仰得着力量和帮助,以渡过难关,这时马上就想到了主。

记得开学不久,一天上午从研究生的办公室出来,遇到了一位中国同学,马上冒出来了一句话问他说:“学校有中文查经班吗?” 他大吃一惊地回答说:“我们刚刚成立了查经班,这个周末有迎新聚会,欢迎你来参加。”他的名字是张兆平,物理系的高材生。

还记得那个礼拜六,我们到附近的一个湖边公园叫Windsor Dam去野餐,孙宝年邀请了哈佛大学的严开仁医生和麻省理工学院(MIT)查经班的梁铭时姐妹来分享。

严大夫口才不怎么样,讲什么一点都不记得,只是对他这个人的身份非常敬重,之后差不多每个月他都会来Amherst看望我们一次。他来不一定能做什么,单单以哈佛大学教授的身份,星期五下班后开两小时车,风雨无阻到我们中间来看我们(冬天New England 常有风雪,平常他回到家都是半夜了),就足以让我们敬重了,无形中对我们查经班的稳定性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那时候查经班的成员,来自各种不同宗派的背景,大家灵命都不深。所以我们中间从来没有做过个人谈道或门徒训练等培训,也不知道什么是归纳式查经,当然更没有教派或教义之争,大家一星期一次在一起唱唱诗歌,“扯扯”圣经,也挺快乐的。

除了严开仁大夫,对我们帮助最大的应该是基督使者协会,他们每年办一次大型的夏令会,把美东查经班的成员聚在一起,增加互相之间的认识和沟通,也藉着聚会给我们灵命上一些帮助和造就。其他时间周主培牧师和他的同工偶尔会来探访我们,给我们一些鼓励和劝勉。

尤其是周主培牧师,每次他来,他的爱心和热情带给我们说不出的喜悦和温暖。春风化雨用在他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当偶尔有好的讲员来美国访问,他也会帮忙安排来拜访我们。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大学城查经班,那几年薛玉光牧师,焦源廉牧师,林三纲弟兄、韩婆婆等都来过Amherst。

记不得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用台湾的校园诗歌了。除了喜欢那些诗歌的弦律,也喜欢歌词的内容。对我个人来说,因为不会查经,唱诗比查经对我的灵命更有帮助。后来才明白,那些诗歌都是先圣先贤的属灵遗产,也有很丰富的神学意义。那时候在查经班里面,有内容的诗歌对成员灵命造就的功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般大学查经班的问题就是学生流动性太大,不出三年(到1968)孙宝年、李诚、陈明湘、刘重铮、符黄裳、傅中夫妇,还有其他几位都先后离开Amherst。再加上我们剩下几位灵性不足,之间又有一些困难,严开仁大夫又忙于在Boston成立教会。到了1970年,查经班几乎濒临关门的边缘——没人来参加聚会了。

那时校园浸信会教堂的钥匙在我手中,连续好几个星期,开了门后只有我一个人出席,连我的太太都问我去干什么,我说查经班的钥匙既然在我手中,我有责任去把门打开,其余的都交给上帝了。到了那,就打开诗本,圣诗一首一首的唱下去,到了九点半还没有人来就关门离开了。

哪知秋季开学,来了几位新生是基督徒,也有几位老契友回来了,这样Amherst查经班又能继续下去。多年后最终成立了教会。

Amherst对我一生太重要了。在那里我认识了我的另一半并结为连理;在那里我完成了学位;在那里我开始学习事奉;也买了我第一部车子,第一栋房子,到现在还有一些家具是当时在Amherst旧货店买的。我第一个女儿的名字也是以当地诗人Emily Dickson的名字来取的,中文叫忆安。她已不在多年了,但Amherst 和Emily 一直藏在我心深处。

在此我也要谢谢Amherst查经班的老友,在各方面给我的帮助和鼓励,使我们在美国踏出第一步(读完书),并站立得稳(在信仰上打的根基)。相信很多早期的基督徒留学生,对那时的查经班都有类似的情感。

当今美国社会和中国的留学生,和60年代虽大不相同,但查经班的功用还是相似的。愿在查经班服事的弟兄姐妹,都有严开仁大夫、周主培牧师那样的态度,做一个忠心良善的仆人。上帝的仆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对年轻人来讲比他们怎么说、怎么教,影响更为深远。

编注:本文选自《大洋彼岸的长河--》增订版。

作者现住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

相关阅读

看美国华人查经班如何走到今天(苏文峰)

水牛城查经班的初创期:1966-1970(陈德三/阮惠娟)

一生爱袮——记“美国华人查经班回顾与展望聚会”

千呼万唤——推介《大洋彼岸的长河——美国华人查经班回顾与展望》

柠檬或苹果,都来自上帝——兰莘华人基督教会

联系我们

投稿:editorial@oc.org,请务必注明“投稿给《举目》”。并附中英文姓名、笔名(若不想用真名发表)、电邮、地址及作者简介或相关照片。

转载:请先致邮editorial@oc.org获得许可,并了解相关注意事项。


    关注 OC举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