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Radio:这个“科幻小说”!你别看!我是认真的!

 

近几年来,“科幻”这个词在国内大热起来,那么,科幻文学和我们的生活有关系吗?科幻是如何划分的?一部好的科幻作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近几年来,“科幻”这个词在国内大热起来,那么,科幻文学和我们的生活有关系吗?科幻是如何划分的?一部好的科幻作品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科幻作家
丁子承
笔名:丁丁虫
做客《十万个为什么》节目
为我们介绍
什么是“科幻”小说



指尖轻触,聆听科学

首先正式提出“科幻”这个概念的,还是首推雨果·根斯巴克。正是他在杂志《惊奇故事》中用上了副标题“scientifiction”(科学的小说),还给出了一个公式:75%的文学+25%的科学,并规定了三个要素:浪漫传奇、科学事实、预言式愿景。而且他明确指出,像凡尔纳、威尔斯、爱伦坡的作品,就是符合科幻定义的作品。




当然,科幻发展到今天,已经远非雨果这个定义所能涵盖的了。

在这里我想提两个定义。
一个就是爱伦坡的规则:所有超常的事物,必须有合乎科学的解释。举例,就像《哈利波特》,为什么它获得雨果奖会让人惊讶,因为大家都认为它不是科幻小说。但它为什么不是科幻?因为至少作者并没有在书中提出科学的解释,而且显然也不打算这么做。
虽然著名的科幻作家,《太空漫游2001》的作者阿瑟克拉克说过,“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皆与魔法无异”。但在科幻小说中,必定要给这种看似的魔法给一个科学的解释。我还想举个例子,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家都知道是虚构的,没人会把它说成是科幻小说。但是有本书《量子江湖》,用科学的体系去解释这些武功,这就有点科幻的味道了。


另一个定义就比较专业了,是苏恩文提出的:科幻小说是一种包含着疏离、认知和创新三个特性的文学作品。通俗点说,疏离就是陌生化,科幻永远是给人陌生的场景、人物、故事和新科技;而认知是说科幻小说会解释这种陌生的内容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创新就不用说了。奇幻作品只有疏离没有认知,就像《魔戒》的魔法之类,都是陌生化的,但却不能通过认知解释这些陌生化,只能说是魔法。而科普作品,则是仅仅有认知却没有疏离,不做陌生化处理。因此科普作品读起来常常乏味。


软科幻、硬科幻是一个长期以来的划分方法,套用前面雨果的公式来说,可以简单地认为,文学内容多的就偏软,科学内容多的就偏硬,但这种划分其实也很有争议。
“科幻文学”和我们生活非常有关系,不过这种关系并非是科学概念上的联系,而是科学精神上的联系。
区分是否是好的科幻作品的标准是因人而异。
心动不如行动!
这就给大家安利几部科幻作品!



《超能陆战队》  、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碟中谍系列(阿汤哥简直太帅!)

《星际穿越》   、  《后天》

《源代码》、《安德的游戏》

《火星救援》  、  《博物馆奇妙夜》

《超体》  、《侏罗纪世界》

《我是传奇》

探索科学,发现真知
从这里开始!
上海新闻广播 FM93.4/AM990
十万个为什么》
周一到周五:18:45-19:00
周六、周日:18:30-19:00
       
科学导师在身边
感谢您关注分享!


    关注 上海新闻广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