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底辣妹》可能是我喝过的第二好的电影鸡汤了

 

向大家推荐这个电影!文中有剧透。因此趁着这个电影刚刚下档,写个影评~...



我有个看法不知道大家认不认同:很多恐怖电影(如《午夜凶铃》系列)很成功,关键在于它让很多观众看到了电影与现实的契合点。看完电影之后,我在生活中发现一个相似的场景,再回想起电影中的剧情,会引发恐怖的联想,恐怖电影的“后劲儿”就上来了。青春片也是,能看到自己影子的青春片才会是一部代入感强、能引发共鸣的好电影。有的小说故事写得精彩,但拍成电影后一看,从人物设定到故事剧情,和自己的故事完全没交集,此时再贴上一个“青春片”的标签就是自取其辱了。

很多青春片喜欢把爱情设为主线,这很好,因为编剧可以学葛优大喊一声“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啊!”,然后把故事逻辑敷衍过去,让大家单看我编的这个爱情多么“虐”,此时再敢问逻辑就是不识时务!但《垫底辣妹》选择的“高考”话题讲起来就要严谨一点,否则在嘲讽了教育制度的同时也嘲讽了像我这样的万千学渣。整部电影女主角工藤沙耶加除了上补习班,骑自行车、陪朋友玩、吃饭的时候都在看书,一模、二模成绩没有起色,大雨里在妈妈的怀中痛哭,斥责因放弃棒球而一蹶不振的弟弟后自己重振精神,经过一波三折的考试,最终被录取。情节起承转合合理,过渡自然。如果是周围有个同学这样,即使底子差,考上名校也可以信服。再看剧中人物,她妈妈为了补习班费打工、低头向亲戚借钱;爸爸起初不支持,后来看到满墙的笔记,最后也成为了女儿梦想的护航人。那个坪田老师就更不用说了。整部电影的人物全都是正面且饱满的。即使是骂沙耶加“渣子”的班主任,对她上课睡觉无法忍耐时也只是告诉她妈妈“能不能不要让她做得太出格。”在一个既定结局下,编剧讲了一个一波三折、合情合理、积极向上的故事。



除了故事特别鸡汤、正能量之外,我特别喜欢这个电影想要传递的思想。

电影中,家族三代都是律师的森玲司的妈妈找到坪田老师希望他为自己儿子辅导,并说:“想做到就可以做到(やればできる)”。坪田说:“只要做就能做到这么说是不好的,假如没做好,就反而证明自己无能了,孩子就会消极了。”在弟弟龙太放弃爸爸一直视作全部的棒球后,爸爸也气急败坏地说了“你只要肯做就一定能行的!”旁边的妈妈只是叹了一口气。片中坪田教师和沙耶加的妈妈都是成功教育的代言人。他们是不认同这个观点的。但我们这个社会不也是在鼓励去做就一定能行的吗?这个电影的主题不也是沙耶加一直努力考庆应大学最后考上了吗?但回想一下会发现,森玲司的目标是他家人设定的,因为他们家三代都是律师,他父亲希望自己儿子能子承祖业;沙耶加的爸爸早年一直想到庆应大学当职业棒球手,没有成功,于是便希望自己儿子能延续自己的梦想。上一代的遗憾成为了自己的执念,继而成为了捆绑下一代的枷锁。而“想做到就可以做到”中的想是上辈人的“想”,让后代去“做”却是对自己孩子意志的无情剥夺。而沙耶加要去“庆应大学”这个目标是自己定的,她便对这个目标有发自内心的动力与认同。我也更认同自我意识才是促使自我提升的推动力。我看完第一遍时,感叹有这样一个不断激励学生、挖掘学生潜力的辅导老师真是挽救灵魂!后来一想,拯救沙耶加的却是自己。别人都无私地促成她的成功,但自己的故事还是要靠自己去执笔写就。



电影中,沙耶加的高考奋斗起初被她爸爸定性为“幻想”、“不可能”,而自己儿子龙太的棒球梦却是如此伸手可及(在日本中部拿了冠军),甲子园之梦近在咫尺。但结局却是龙太放弃了棒球,而沙耶加进了爸爸梦想中的庆应大学。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听说桐岛要退部》这部电影,排球部的头号选手要退出的消息在学校里甚嚣尘上,成为了口口相传的大新闻,但最后这个传闻也没有盖棺定论,而在这段人心惶惶的时期,不为人知的电影部却默默无闻地取得了大奖。我感觉《听》、《垫》两部电影就有很大相似之处:被大家视作大事的事情最后扑朔迷离、不知所向,但一些小人物却在静静发芽、生长,直至在别人的躁动中成就了自己的辉煌。就如同庆应义塾大学门上写的“天不造人上人,亦不造人下人”一样。



再说坪田老师。这个电影是根据《学年ビリのギャルが1年で偏差値を40上げて庆应大学に现役合格した话(年级倒数第一的辣妹一年内偏差值提升40以上并考入庆应大学的故事)》这本书改编的,这个老师是有原型,我日文不好,读不了原著。但就电影中表述的细节来说,坪田对于学生、教育和应试是非常有见解的。他会去主动接触每个学生的爱好,用学生的话去引导学生;他知道何时要强硬、激将,何时去鼓励、安慰;他也会在合适的时候推荐不同层次的辅导书。“因材施教”这四个字在坪田上完美体现。再对比我很喜欢的另一部电影《爆裂鼓手》中,对音乐极度狂热、但对学生极度无情的Fletcher。他的学生、男主角Andrew同样在片尾完成了一曲完美极致的《Caravan》,但最后两人之间唯一共同点仅仅在于都看重音乐本身,而师徒关系却分崩离析。Fletcher对Andrew的告发心存报复,最后设局希望再摆Andrew一道,而Andrew最大的复仇就是用一曲完美的音乐对恩师的鄙夷进行反击。两人虽针锋相对,却在目标上诡异地达成了一致,因此促成了最后的“大完美”。我也有遇到过注重成绩不关心身教的老师,那些人也给我留下过阴影,甚至梦中出现就意味着是个噩梦。但对比一想,温柔体贴的老师也好、铁石心肠的老师也好,最后能将学生的动力激发出来,或以感激、或以愤怒,直至最后的成功,难道这两种成功会有高贵和卑贱的区别吗?或许过程背后有人肯为别人的进步敢于奉献自己才是最值得尊敬的吧。毕竟知识和时间都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这些人用自己的时间铺就了别人辉煌的前章,他还有什么资格说你给的还不够呢?





最后,我想感叹日本人拍电影很严谨,电影中的大小单位、甚至电影中老师推荐的书目也会出现在字幕“鸣谢”中。有网友把2014年庆应大学的高考试题拿出来和电影中女主答题内容对比发现题目居然还真是那年的题!!就这种较真劲儿,就是这个电影很好的诠释。


    关注 后生甫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