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育儿篇】仰望星空的少年

 

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全国中学生天文奥赛决赛中,儿子以首次参赛即获金牌而引起大家关注,朋友圈里也纷纷赞他是天才,其实,知子莫若母,这世上也许有很多天才,但儿子一定不是。人们只见到他仰望星空,却没有看到他的脚踏实地……...



点击上面「北飞书斋」可快速关注

微信号:beifeishuzhai

【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全国中学生天文奥赛决赛中,儿子家航又以首次参赛即获金牌而引起大家关注,朋友圈里也纷纷赞他是天才。其实,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天才?人非生而知之,知子莫若母,他获奖的背后,是强烈的兴趣驱动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积累。儿子自己也说:比我聪明的人大有人在,我只是比一般人更用心一点……回想儿子成长的这些年,相比于他仰望星空的灿烂,我更愿意分享他的脚踏实地……】



(家航与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老师在颁奖典礼上的合影)

1、梦星而生的儿子

其实写下这个题目,我就有些犹豫。并非要附会古人给孩子以天赋异象的传说,实在是自己确实会反复做一些关于星空的相似的梦。我至今还清晰的记得,在儿子出生前,我做了一个非常唯美的梦:夜空是水晶一般的蓝,天上的星星如同天球仪上自动连成各种星座,冥冥之中有一个声音在问我,你知道你是天空的哪一颗星么?星空自动旋转变换,但我还没来得及找到自己梦已经醒来。此后我也会不时梦到星空,儿子这次参赛走之后,我也还做了一个关于星空的奇幻的梦,也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惦记着儿子而有的吧!当然也许源于童年自己也喜欢仰望星空,而那未曾污染过的星空在记忆中总是很很蓝很亮很迷人。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初的影响《斗转星移》

回忆儿子与天文的渊源,我以为一定要追溯到中央十频道的一个科技节目——《斗转星移》52集大型系列纪录片,大概是2006-2007年吧,记得节目大概是每晚大约半小时。于是我们每天这时一定是提前洗簌,然后端一盆水坐着边泡脚边看节目,看完节目直接上床睡觉,那时我陪着他看这节目,也被这纪录片的精美制作所打动。一晃十年过去了,那时片子里的还是九大行星,想一想天文学真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假想又不断证明或者推翻认知的一门科学。52级看完儿子意犹未尽,又想办法买了一套光盘回来反复观看,直到这些内容都被他记在脑海里……儿子在这系列纪录片的影响下开始对天文产生强烈的兴趣,同时也会对很多未解之谜有强烈的好

奇心,父母的知识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之后,我们想到最好的"老师"是图书管和天文馆……



3、引导孩子将兴趣转到探究的方向:周末好去处——天文馆和西单图书大厦

我想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他学习成长的氛围。孩子小时候我每年都会购买一套北京市博物馆年票、北京市风景名胜旅游年票等,每逢周末我们会带着孩子满北京市转悠。后来因孩子对天文的兴趣让我们周末有了相对集中的地方——北京天文馆和西单图书大厦。在天文馆,除了常规的参观,我们会耐心的让孩子对感兴趣的内容反复研究探讨,发现问题或者疑问留着以后到图书大厦查阅。天文馆有一些制作精美的3D电影,隔一段时间会有更新。我们就随时关注,有更新的内容就会带着孩子去看,也会再参观浏览一遍,孩子经常也会有新的发现。天文馆每月还有一些讲座,我们也会有选择地力所能及的参加。

至于西单图书大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次儿子都直奔五层科普教育区域,找到自己喜欢的书就地一座就是一下午,在那里,儿子查阅了大量与天文相关的书籍。与此同时我也趁机给他推荐一些国内外科普名著,比如《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相对论》《寻找薛定谔的猫》《几何原理》……儿子自己也选了大量的兴趣书籍,以至于家里堆放得到处都是。当然,买回来的书籍,一些是儿子自己会反复阅读研究,另外有一些我会找合适的时机跟他一起研讨(其实很快就已经变成我问他讲解),平心而论,在这些过程中,儿子给予我的知识远比我能给他的多。



(北京轩辕十四代表队在此次天文奥赛中收获高年组和低年组金牌各一枚,右边第一个是轩辕十四的带队老师叶楠)

4、敏锐的观察力和追根溯源的思考:《天文爱好者》杂志、星空软件和实地观测。

随着孩子知识的积累和丰富,做父母的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听众,孩子也有了更好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我们给他定了《天文爱好者》,大概从10年到现在没有间断过,每期杂志拿到手孩子都会在第一时间反复翻看、对比,和手上的书籍对比,和电视节目对比,孩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是令我惊讶的,它能在两张对我而言基本上看不出差异的星空照片中发现不同甚至发现问题,我不能加以评价,只是鼓励他再从其他渠道获取数据进行对比论证。那时网络已经非常发达,我推荐了一款星空软件给他,他也开始在百度天文贴吧浏览和发言提问甚至纠错。后来他自己更新了更好更新的软件,也从网络上找到更多交流讨论的伙伴,眼界和视野进一步拓宽了。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到儿子如此喜爱天文,我们给他选购了一架天文望远镜,周末或者小长假就可以带上他一起到京郊古北口观星,能和儿子一起再次仰望神迷的星空,对我而言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家航在颁奖典礼上)

5、分享交流与提高:学校平台的搭建和团队的影响。

"德不孤,必有邻",同理,个人兴趣爱好如果不能和人分享交流应该是一种很孤独的感觉,但是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志同道合者。在进入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习之后,家航很快有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方远行。这也是一个爱好及其广泛的孩子,也喜欢天文。于是我们两家人经常会带着孩子一起去京郊观星。有一次,在古北口,他俩遇到了一群来自师大附中天文社组织的观星者,很是羡慕他们学校能组织学生集体出来观星。在交谈中,当他俩被问及来自哪里时,这俩异口同声回答来自北京十八中,并当即自称是十八中天文社的先遣队员,到古北口考察观星效果并准备带队前来。两个十四岁的少年那一刻也许还没有意识到,他们这一句话改写了一个学校没有天文社的历史。

(图为家航在为天文社同学做讲座)

我至今还记得管校长后来向我转述当时的情景:"两个少年直接到我办公室,对我说:我们大十八不能没有天文社!"校长被俩孩子的热情和勇敢所打动,当即对他们表示了最大的支持。很快学校天文社成立,家航和方远行就成了天文社里的骨干力量。

学校给了这个喜爱星空的少年很大的支持,通过学校翱翔计划及科技俱乐部的平台,家航跟着北师大天体物理系张燕平教授做了一些观测,可惜因为那时年级太低没法进入深入研究项目,后来因为参加化学竞赛就把天文兴趣暂时放下了一段时间。



(图为十八中翱翔计划负责人谷老师带家航参加天文馆活动与朱进馆长合影)

初中毕业后,孩子一下长大了,去年参加的国家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北京赛区取得了第十名的好成绩,这让孩子有了更多自信,同时也把他自幼热爱的天文兴趣重新激活,他不再依赖于父母,而是自己通过网上报名参加了今年的天文奥赛预赛。凭着小时候扎实的积累顺利入围决赛。但是决赛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也曾从网上搜索了天文奥赛的决赛题,发现那就是文科生的噩梦啊——我根本看不懂题目在说什么——考试前两周,他很认真地看了一遍天文学基础教程,并且自己恶补了一下与天体物理相关的物理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决赛中冷静发挥,当主持人在宣布金牌获得者时设置悬念到:"这是一位新人,他第一次参加天文奥赛就进入决赛……"我就知道,一定是他了!

(图为家航在发表获奖感言)

6、享受过程,看重反思: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在成绩面前,我曾经非常担心孩子会骄傲自满,但慢慢我发现,在各种赞誉面前,家航反而比我淡定。他说,别人只看见我此刻的成绩,并不知道我曾经用那么久的时间来享受学习的快乐。而且,参加的比赛越多,你会遇到更多的学神大咖,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就会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前最不爱写作文的他慢慢开始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总结点滴学校体会,更可喜的是,他也越来越开朗,愿意和更多的人交流沟通分享。



(颁奖现场,母亲和儿子合影留念)

化学与天文,这两个在我看来是微观与宏观两极的学科,在孩子那里和谐的融合在一起了。在享受过程的同时开拓眼界,提升认知,祝愿儿子在他喜爱的领域收获更多幸福和快乐,即使有一天他终将离开父母远行,但在同一片星空下,我依然能和他一起仰望天空……



【后记:写完这些文字,儿子也把他写的一些感受发表于个人空间,突然发现,对同一事件,母子想法记忆感悟大多不在一个平面,也许这就是中年和青年的差异?争取找儿子要“版权”,陆续在以后和大家分享】



公众号:北飞书斋beifeishuzhai

读书 | 教育| 摄影|作文


    关注 北飞书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