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系列(1):关公在湖北

 

读三国,说三国,三国故事湖北多。湖北地处华夏腹地,物产丰富,粮草充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读三国,说三国,三国故事湖北多。湖北地处华夏腹地,物产丰富,粮草充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在那个烽火连天、群星璀璨的年代,这块土地上发生了太多太多关于三国的故事。《三国演义》120 回,其中涉及湖北的就有75回。

三国关羽(公元160-219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市)常平村人,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三国蜀汉著名将领。以“忠义仁勇信”著称于世,成为华夏千古传颂的英雄,后人尊称“关公”。历代有16个帝王为其御旨加封,被奉为“关圣帝君”,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关公跟湖北有着很多的不解之缘:镇守荆州,退守麦城,遇害临沮,显圣玉泉,礼葬当阳。史载关羽自建安六年(公元201年)随刘备投靠襄阳刘表,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攻打襄樊,败走麦城被吴军斩首止,在湖北生活长达19年。荆州、荆门、襄阳、武汉、宜昌等地,是三国历史发生地和关公活动重要区域。可以说,湖北无处不三国,关公胜迹遍湖北。

荆州、荆门和襄阳,历史上曾经同属于东汉末年刘表以襄阳为治所的荆州。

关公一生征战无数,但其辉煌在镇守荆州。关公镇守荆州十年(公元210-219年)间,“借荆州”、“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让关公一步一步达到其事业的顶峰,以至“威震华夏”,也在荆州留下了迄今为止全国最多的关公文化遗迹。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关公在荆州留下的纪念性遗迹,其中首推荆州古城墙。据《水经注》记载:“旧城,关羽所筑。”明确指出荆州城为关羽镇守时所筑(图1)。关公是第一个修建荆州古城墙的官员。追索荆州作为一个城市的历史,无疑得从关羽镇守荆州期间筑土城开始,所以人们形象地把关公称作为荆州的“首任市长”。



关公在镇守荆州期间,给荆州留下了数不尽的历史文化遗产。位于荆州古城南门内的关帝庙(图2)就是最著名的遗址之一。关帝庙旧址既是关羽镇守荆州10年的府邸故基,也是关羽后代世袭江陵的地方所在,更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关府。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与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湖北当阳关陵、河南洛阳关林并称为中国四大关帝庙。



关羽祠(图3)位于荆州古城新南门内东侧,卸甲山上。其始建年代不详。但已见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至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编纂成书的《江陵志馀》。后毁于1941年战火。2008年6月16日,经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建的关羽祠,其文化内涵创造了全国多个“第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羽祠,是海内外华人祭拜关公的纪念圣地。



荆州境内关公文化的的遗踪胜迹多达几十处。荆州城大北门外的得胜街,是当年关羽获胜归来时,军民夹道欢迎祝捷的地方。荆州城新南门左侧,有关羽征战得胜归来时卸甲小憩的卸甲山(图4)。当年关公坐骑赤兔马用过的马槽(图5),如今仍保存在荆州博物馆;荆州市中心医院大门口“关公刮骨疗毒”的大型雕塑(图6),再现了关云长的英雄豪气;荆州城外江津湖畔的春秋阁(图7),精心雕塑的“关羽夜读春秋”等彩色雕塑,栩栩如生。此外,点将台、拍马山、马跑泉、铜铃岗、洗马池、关渡口、得胜桥、落帽台、偃月城、余烈山(亦名掷甲山)等名胜古迹,均是关公文化的重要现实载体。









荆州监利县城以北约60里的华容古道,是《三国演义》重点篇章“关云长义释曹操(图8)”的故事发生地。



荆门在荆州、当阳和襄樊之间,是荆襄古道咽喉,虎牙关之所在。自古以来就是荆襄古道上的战略要塞,三国时期是军事活动极为频繁的地区之一。中原经南阳盆地、襄阳进入江汉平原核心地域乃至荆州城的荆襄古道的要隘和重要节点。关羽镇守荆州,屯兵掇刀,驰骋荆襄,扎营关坡的精彩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石上掇刀留汉月,令人犹自忆雄风。”据说,关羽每次征战或练兵回营,喜欢将他那把青龙偃月刀插在帐前的一块大石头的鳞缝中,这块石头就成为关羽掇刀的石头,称之为“掇刀石”。今荆门掇刀(图9),即因此而得名。现存的掇刀石(图10)、望兵石、上马礅、饮马槽、军事城堡、王坪练兵场、白石坡、长坂坡、关坡、荆襄古道等三国遗迹,至今传颂着关公忠义仁勇信的精神。明代,在掇刀石修建了关帝庙(图11),还仿照传说中的情况,铸了一把青龙偃月刀,竖在大殿神鑫旁边的石罅中,观光的人可以摇动却拔不起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关帝庙遗址中的祭台、青龙偃月刀、掇刀石尚存。现在,关公的青龙偃月刀(明代仿铸)收藏在荆门市博物馆。







关公一生的辉煌高潮是攻打襄樊、水淹七军(图12)。



襄阳樊城北部的团山镇是关羽大战庞德、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和曹仁死拒关羽的主战场,这里的关公遗迹最为集中。当年在这里展开了野战、马战、步战、水战、阵地战、地道战、堑壕战、心理战、间谍战、气象战等多种战斗形式。著名的“关公刮骨疗毒”(图13)的故事,传说就是发生在这里。现存有关羽大战庞德的鏖战岗、于禁屯兵的“陆寨”、罾口川(当地方言:罩口川、又名赵家桥)、杀死和埋葬庞德的马棚、关羽练兵驯马的“前关田”、“后关田”、“回头庄”、关羽利用汉江水涨堵住上游“水口”的唐白河、清河和民间相传的“五龙堰”(白龙堰、黄龙堰、黑龙堰、青龙堰、普陀堰)。宜城境内,有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时训练军队的“走马岗”。襄阳城内南街中段的汉圣庵,始建于三国时期,系关羽的襄阳太守府衙。关羽逝后,殿内即设关羽像。



关公在武汉三镇留下的痕迹也不少。

武昌有个卓刀泉(图14),据说是关羽督守荆州时巡视江夏,屯兵于伏虎山下,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而得名。贻至宋代,因泉建庙,供奉关公(图14)。现存建筑是在1916年重修的原址上重建的。进入古寺内,可见关公桥、关圣殿以及华中最大的关公青铜神像(图15),规模宏大,精致壮观。卓刀泉寺乃关公在汉活动的见证物、“活化石”。全球约有关帝庙4万余座,而羽“以刀卓泉”,仅此一处。







汉阳龟山脚下的洗马长街(图17),长不过500米,但却颇有来历,得名于古迹“洗马洞”。据明嘉靖《汉阳府志》载:“洗马洞在禹功矶上游。”洗马者,关公也。当年关羽驻兵汉阳,在晴川遛马,在江边洗马,所以现在长江大桥汉阳桥头北到禹功矶的位置,叫洗马口。旁边原有根石柱子,叫系马桩。在禹功矶南边那个石头房子,叫洗马洞。龟山还曾有藏马洞和磨刀石,传说是当年关羽屯兵在此藏马磨刀的地方。如今,这些胜迹早已无迹可寻,只留下“洗马长街”供后人追念。



汉口以前有蛮多的关帝庙,最著名的一个在汉正街附近,是清朝道光年间,由山西、陕西两省在汉口做生意的商人修的,当时叫做“山陕会馆”。因为馆内修有殿,供奉关帝,所以又叫“西关帝庙”。当时这个“西关帝庙”雄伟庄严,远近闻名,附近一带都叫“关帝街”。汉口还有为纪念关羽而命名的“武圣路”。在汉正街上首的武胜路,是连通武汉三镇的交通要道。这里旧有一座武圣庙,此庙在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太平军进攻汉口时被焚毁,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又重建。此处河边与对岸的渡口,旧时也称武圣庙码头,故此路取名武圣路。20世纪70年代初,取其谐音,更名武胜路(图18)。



关羽在现今宜昌地域境内的活动遗迹也有数处(图19)。



点军区是中国唯一因关公而得名的县区级行政区。今宜昌城区西陵峡大江南岸点军坡,传为当年关羽守荆州视察夷陵(古宜昌城)防务地“点军练兵”处,现存“汉寿亭侯点兵处”石碑(图20),为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宜昌总镇罗缙绅所立,碑背面的“虎”字正映衬着点军坡的虎气军威。



“关云长败走麦城”,这在《三国演义》里是一个重大事件。古麦城,在今宜昌当阳市两河镇境内。传为春秋时楚昭王所筑。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在此演出了一场千古悲剧。麦城因此闻名中外。千百年来,麦城因洪水浸蚀冲刷,流沙覆盖淹没,日渐芒废。现仅存部分夯土城垣,气势沉雄。

《三国志》载:关羽败走麦城,欲取道临沮决石(今远安县城鸣凤镇西北18.5公里的罗汉峪沟),向西北突围,退回蜀汉。当关羽人马行至罗汉峪西段上坡处一个三岔路口时,发觉吴兵在此设下埋伏。他正准备回马寻路,却已晚矣。赤兔马已被吴兵的绊马索绊倒,关羽也束手就擒。后人为了纪念关羽,将决石改名为回马坡,修“回马亭”(图21)。不说关羽被吴兵擒获,而说回马,无损关羽的英雄形象。



民间传说,关羽是“头枕洛阳,身困当阳”,其实这是有历史依据的。离当阳市城区西北约3公里处,就是埋葬关羽无头之驱的葬身之所“关陵”(图22)。《三国志·关羽传》注引《吴历》:“权送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体”。吴主孙权将其首级运至洛阳送给曹操,同时以诸侯礼葬其尸骸于此。关陵原名“汉义勇武安王祠”,始建于东汉。南宋时墓前建一祭亭,称为大王冢。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为关羽加封,使其成为武圣人,直至关帝。他的陵园随之扩大,逐渐规模宏伟。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形成陵园建筑群,始名“关陵”。全国现有三处关羽陵墓,唯当阳关陵按皇帝陵寝定制,有同治皇帝御笔“威震华夏”匾额。



当阳玉泉山小关庙,又名显烈祠,始建于东汉末年,传为中国最早的关庙。相传关羽遇害后,身首分离,魂魄未能同身体入陵为安。阴魂游荡到玉泉山,高呼“还我头来”,得到了在玉泉山结庐的普净法师的点化,稽首皈依而去。后往往于此山显圣护民,百姓感激,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三国演义》第77回)。至今玉泉山麓仍矗立着“汉云长显圣处”、“最先显圣之地”等明清石刻大碑(图23)。



湖北是关公镇守之地、威灵之地、殉难之地、显圣之地、皈依之地,也是关公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湖北民间对关公的崇拜,千百年来久盛不衰,荆州的“关公祭”、“关公刀会(图24)”、当阳的“单刀会”、“中元节庙会”等活动,寄托着三国故地后人对关公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关公的忠义精神,已深深根植于荆楚大地。以“忠义仁勇信”为核心内容的关公文化,也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发表于《湖北集邮》2001年5期。经作者授权,转自

楚天极限集邮
”公众号)


长按或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方寸邮缘!


    关注 方寸邮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