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边让孩子放飞自我,一边又让他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别等孩子什么都无所谓了,你才给他“做自己”的机会。...





“未来,你愿意让孩子成为Ta自己吗?”

“你算是一位很‘开明’的家长吗?”

“你有认真倾听过孩子说话吗?

三个问题,看似马上就能脱口而出。但先别着急回答我,因为你可能还没想好“真正”的答案...


TED:教育孩子如何成为自己
为什么这样说?

台湾教育名家李崇建的一则视频指出了,我们为何总是一边‘冠冕堂皇’让孩子做自己,另一边却又对孩子的想法闭耳不听呢.....


我们曾做过哪些“冠冕堂皇”的事?


面对孩子,我们总说任由其发展,但有一个很关键的前提,即首先我们要“真正”的允许孩子发展。当然这里我们并不是特指某一件事,而是所有孩子发自内心的那些“做自己”,譬如,片中李崇建老师举的一个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例题:

“你愿意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吗?”

我们的回答都很肯定:“可以啊,我当然愿意,我完全尊重孩子的意志。”

但当人家继续问,“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意志吗?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吗?当个工程师或者服务员,你们都不会干涉吗?你们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性取向吗?他们可以当一个异性恋,也可以当一个同性恋,也可以是一个变性人。你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吗?你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他可以认识自己的情绪吗?”
面对句句戳心的再次发问,此时的我们可能就会一时语塞,我们不再轻易地对孩子说出“我愿意”,也不再想任孩子自由发展...

现在看来,我们之前在孩子面前堆砌的“开明父母”形象是否有些太“假”了呢?或许此时你会说:“怎么会?我家孩子并没这样觉得啊!我一般做什么事情都会问下他的意见,他都说‘都可以’、或‘随便,你决定就好’,他从没表现出有不同的意见呀!”

什么?没意见的乖小孩,就是孩子本该有的模样?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可怕认知,那带给孩子的影响可能就是一辈子都很“乖”,一辈子都没有自己的想法....


我们很“开明”,孩子却很闭塞


孩子其实很善于观察成人面部的“喜怒形于色”。当我们很“开明”的询问完孩子意见,紧接着我们又常会皱着眉头问,“真的要这样做吗?你想清楚了吗?”

面对你的二次“质问”,孩子即便有意见,也都不敢再有意见了...我们打着“很开明”的幌子打压孩子的自主观念,在孩子日渐长大的过程中,他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孩子到底该相信什么?

但凡孩子的意见一说出来,就会遭到我们的“变相”打压,久而久之就会使我们的孩子感到很沮丧,甚至混淆孩子对事情的正确认知,不知道到底是相信父母的话语,还是相信父母的表情?

时间一长孩子就不想说了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没有自己的想法或是说没主见,最大的原因大概是他们觉得自己说了不算,所以就不想再多说了,久而久之就已经没有太多的想法了,而导致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不愿听取孩子的意见。
我们正慢慢毁掉孩子的自信心

我们一味地去要求孩子、打击孩子,其实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动力其实来自心理上不断做出的自我肯定,而家长对孩子日渐渗透的“隐形框架”,也会使孩子慢慢在这种种约束中变得没有自我。

孩子连自己都接纳不了,又怎能容下他人

李崇建老师在片中提到他曾采访过一名不愿上学的女孩,他问:“你愿意跟自己做朋友吗?如果有一个你站在这里,你愿意跟她做朋友吗?”女孩听到这么奇怪的问题,想了一会儿说,“不愿意。”因为她觉得她很糟糕,她不是个好孩子,不愿意跟她做朋友。她从内心就反感自己。
一个不能认识自己,不能成为“他自己”的孩子,是没办法和别人交朋友的,所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孩子开辟社交能力的重要前提。孩子内心如果有明确的交友需求,就会知道什么样的朋友和自己更合拍,内心也清楚什么样的朋友值得去长久交往。

与其对孩子的自由意志进行变相“打压”,不如我们试着俯下身姿,将话语权真正还给孩子吧!


“打开”我们的耳朵,与孩子平等对话


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想做的每一件事,他遇到的每一个困扰,他想表达的每一个观点,我们都应该真正“打开”自己的耳朵,去倾听孩子孩子的真实想法。

如果你还是感到迷惑,美国首位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亚所倡导的“做自己主人”的理念,或许能给不少家长一些启发...
在萨提亚模式中,萨提亚认为“表里一致”和“高自尊”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目标。即她觉得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应该彻底了解自己,体验真正的成长过程,并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与家人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

简单来说,我们可先从以下几点做出实质型改变,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与孩子沟通,我们需“坦诚相见”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活出自己,过自己的生活,可却忘了去聆听孩子内心“真正想要什么”,结果是,孩子对任何事都表现的很随便,从来都不会注重表达自己的想法。

那么此时我们就因该坦诚地和孩子进行双向沟通,并善于倾听孩子,让他们能够讲出心中的喜悦、痛苦、羞愧、压力、恐惧...而不是还未听取孩子的想法,我们就对孩子的内心随便审判并下定义,比如我们经常会这样说:

  • 成绩这么差,一定是你不用功。
  • 不要再说了,照我说的去做,没有错!
  • 一定是你先动手打人的。


摆脱“表里不一”,还孩子平等
孩子为什么逐渐失去了“自我”?这和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表里不一”地对待孩子是息息相关的。在这世上,只有孩子自己才最了解自己,我们没有权利去提出建议,更没有权利剥夺孩子在各种情绪的真实感受中成长的权力。

我们只需静静地站在孩子身后,先保证我们可以做到“表里”的完全一致,然后给予孩子“平等话语权”,让孩子透过自己来表达自己的内在需求。但事实却总相反,比如当我们带孩子出门旅行前,其实早就买好了目的地的机票,却仍要来问下孩子“你想去A or B?”如果孩子说了不是已规划好的行程,我们常会说:“爸爸妈妈去哪里,你就去哪里啦~”孩子随即低声回复一句:“哦,好吧...”

所以,这其实不叫还孩子自由,也根本没有将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去对话。
没有哪位爹妈不希望孩子能快乐成长,并最终长成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面对孩子,我们应该用最平等的视角、最真实的心去沟通,毕竟孩子不是一个只会回复口令的机器人.....

现在关注“思维妙妙妙”,阅读100+篇育儿好文,和成长君一起学习科学育儿吧!

【教育】郭晶晶一语捅破“脸谱式”教育的深坑!这才是“虎妈猫爸”的最大悲哀……

【专注力】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成绩,而是专注力。这八个方法,简单却最有效!

【思维力】每次你这样做,就等于为孩子的大脑关上了门

【教育】晒简历炫资本的戏精爹妈们!你们这么耀眼还让孩子怎么发光?!

【教育】你的教育方式是在培养天才还是枪手?
来源 |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微信留言,我们将及时删除。

思维妙妙妙

To learn,to grow  趣学趣成长


长按二维码关注思维妙妙妙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领取课程!


    关注 宝宝心理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