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CO监管 研究成果

 

2017年以来,ICO概念逐渐升温,项目数量和融资金额均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区块链初创企业早期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今年9月,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公告,将ICO定性为非法融资行为,并进行紧急叫停。...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鑫苑房地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
寻朔,柯岩,魏行空


2017年以来,ICO概念逐渐升温,项目数量和融资金额均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区块链初创企业早期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今年9月,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公告,将ICO定性为非法融资行为,并进行紧急叫停。9月底,中国虚拟货币交易所完成清退和关停,逐步退出中国市场。本文从监管路径入手,分析我国ICO的定义、属性与监管逻辑。研究发现,ICO作为融资渠道缺乏必要规范,存在诈骗、洗钱等诸多潜在风险,此次叫停政策十分必要。同时,中国监管层正逐渐加强对“伪创新”金融风险的防范,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ICO是一种为区块链项目首次发行加密虚拟代币,募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数字货币的行为。ICO以数字货币为募集对象,融资过程可全部在线上完成,自诞生起就被广泛应用于区块链初创企业早期融资。随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相关概念的升温推广,ICO市场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膨胀。截至2017年上半年,中国ICO市场已初具规模,募资金额达到26亿元人民币。在此环境下,ICO项目质量良莠不齐、投资者非理性引发市场泡沫、不法之徒借机诈骗洗钱等隐患逐渐显露,使得ICO规范与监管成为了金融科技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

2017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七部委发布公告,全面叫停ICO活动。公告对ICO进行法律定性,称其本质为“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行为”。虽然此前监管部门曾多次就ICO融资与代币交易做出风险提示,此次叫停政策的严格性仍超出市场预期,引起了金融科技及企业创融等领域的极大关注。

基于此次ICO叫停政策及后续监管,本文从ICO市场环境出发,分析了相关监管收紧的必要性和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对我国ICO监管的时间脉络及全球监管近期动态进行梳理;最终,对金融科技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报告目录:

1. ICO定义及原理
1.1 ICO项目的定义与发行
1.2 代币的特征与分类2. ICO监管势在必行
2.1 ICO市场火爆
2.2 ICO项目潜在风险巨大
2.2.1发行缺乏明确规范
2.2.2技术隐患
2.2.3融资方道德风险
2.2.4加剧虚拟货币的价值泡沫
2.2.5 投资人非理性3. ICO的中国监管之路
3.1 监管层多次发布风险提示
3.2 ICO定性为非法集资并全面叫停
3.3 虚拟货币交易平台清退
3.4 ICO监管新动态4. ICO对金融科技发展的启示



以上为报告节选,欲了解完整报告,欢迎点击本文底部“阅读原文”


    关注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