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号热的冷思考

 

当有一天真有重大新闻发生的时候,我们无法想象,可以靠一个微信公众号去报道新闻。...







因为开通微信公众号的缘故,不时有朋友向我咨询如何开通,更多的是在别人不知道时候,已然开通。

开通公号,有了自己的一方阵地,享受公众人物一般的待遇,可喜可贺。

当下,新媒体一家独大,是大势所趋,公号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报纸、电视、杂志统统在走下坡路。不时有纸媒记者跳槽或转型,以避免有一天报纸消失而被动离职。

一股悲伤的氛围萦绕在舆论传播场的上空。而且新媒体越发达越红火,这种氛围就越浓厚。

于是,报社转型发展微信公众号,杂志开发新闻APP,电视台加强了微电影、微视频,一切都在向网前进。

是手机改变了我们的“三观”和我们的世界。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无比强大的微信和APP,我们的生活顿时有了改变。手机成了生活最亲密的伴侣,书报很少翻动。我们的阅读习惯、生活习惯、获取知识的渠道都在悄悄改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改变总让人揪心。

谁还在看书?我们的孩子。

谁还在看电视?家庭主妇。

谁还在看报纸?退休老人。

谁在玩手机?70后—00后。

手机疯狂的侵入我们的生活,成我当仁不让的主角,也改变了整个舆论场。但我总觉得,对于这种新鲜事物,我们除了保持支持和欢迎的态度,更应保持冷静和审慎的理念。

因为接下来,新媒体会向什么方向发展,谁也无法断言,还有待观察。传统中的精华不应该被统统抛弃,而恰恰应当被牢牢坚守。

比如公号,好处多多。可以记录,可以分享,可以随时随地向全世界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在网联网时代,我们的话语权变得异常强大,我们的表达需要被得到充分满足,这在以往平媒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但反过来讲,互联网时代的弊端初见端倪。比如传播谣言,真实性存疑,碎片化阅读,娱乐至死。

公号在制造虚假的繁荣,这是靠朋友圈、朋友群长久的人情积淀捧起来的,也是靠过去多年人生积累和生活阅历撑起来的。我们容易感觉自我良好而迷失方向,沉浸其中。

当在我们一天天被掏空的同时,这种繁荣迟早会走向没落。

当那个时候,我们制造的这些电子产品,是否真正有意义?我们能否持续的思考人生、积累经验,也许还来不及反思。

我们强调占领舆论阵地,把握新闻话语权,这本无错,但我们传播的是文化、文明和人性,还是在制造软文、轻娱乐和数码垃圾?

如何把握这个度?如何解决自娱自乐的问题?这是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

公号的点击量、粉丝量是可以做出来的。有公号大伽说,关注粉丝的点击量大约占10-30%,剩下10万+的点击量是什么?靠转发、互粉、推广。

想一想,因为朋友,你因此关注了多少公号?为了增加点击量,而转发了多少个同学群、工作群、朋友群?为了吸粉,你因此消费了多少人情?又因此发出了多少红包,送出了多少礼物?

什么时候,公号开始变得不那么可爱了。因为商业化的植入,因为绑架人情,因为赞赏,因为软文,因为观点的对立,因为本位主义制造的偏见……

这个时候,我们在支持、欢迎公号的同时,恰恰应该坚守传统中的精华,坚守“两条腿走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我们不希望孩子沾染玩手机的习惯,反对孩子用手机阅读和学习。这就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和孩子一起去阅读,放下恋恋不舍的手机,回归传统的阅读。

我们应该正视传统的价值,进一步提升报纸、杂志和电视节目质量,通过深度报道、权威解读、自我革新,找回昔日的荣光和流失的读者。

我们应该审慎对待新媒体,努力发挥其所长,遏制其所短,避免一哄而上,避免自娱自乐,避免绑架消费,避免街头小贩式的促销,避免为宣传而宣传、创新而创新。

就像一资深记者所言,当有一天真有重大新闻发生的时候,我们无法想象,可以靠一个微信公众号去报道新闻。

我们需要现场,需要深度,需要真相,需要权威,而这一切,传统媒体无疑具有更强大的优势。


    关注 李立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