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故事,中国遍地都是,但就是拍不出来...

 

中国故事,套了件印度外衣,还挺好看.....





我坐在中国电影院里,看着这部新上映的印度电影,却不停的发出这样的感叹:靠,这不就是我朋友家的日常吗?为啥印度人把我们中国人的故事拍了?

很神奇,这部印度电影里讲的糟心事儿,分明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故事,片中的细节,几乎每天都在中国上演,就连片名都特别中国:《起跑线》



印度,德里。

拉吉,一个白手起家的服装店老板,最近碰上了一件烦心事:女儿要上学了。

刚开始,拉吉觉得这根本不是个事儿,跟自己小时候那样,读家门口的公办小学不就行了?


[拉吉]由[伊尔凡·可汗]饰演
可老婆非要择校,她说:上公立学校,就学不了英语,听见别人说英语就害怕,她会自卑,交不到朋友,沮丧、孤僻,然后开始堕落、吸毒…必须上私立名校!

拉吉反驳:学不学英语,有那么重要么?

马上被老婆怼回来:你没出息,还要女儿跟你一样?在咱们国家,英语就是阶级!



虎妈猫爸,因此走上了曲折漫长的择校之路。

买学区房。

为孩子报名彻夜排队占坑,有个哥儿们干脆在校门口打了地铺,尿急了就尿在矿泉水瓶子里。





孩子和家长都要参加学校面试。

孩子得上各种兴趣班恶补知识,家长也得培训面试技巧。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像上流社会,拉吉和老婆想尽一切办法装逼,洋相百出…





谁知道,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期…





这部《起跑线》去年在印度上映,口碑不俗,目前豆瓣8.1分,IMDB7.9分。制作成熟的宝莱坞商业电影,除了最后十分钟强行正能量外,整个故事的节奏、演员的表演都相当出彩。

它很容易让中国父母产生共鸣,直呼“扎心”,而其轻松幽默的呈现方式,让没有孩子的观众也完全能看得下去。



有网友说:这样的严肃议题,换作韩国来拍,一定往死里虐。换作中国,一定拍得家长里短。唯独印度人拍,能让你笑过之后又接着哭。



我身边有不少朋友已经为人父母,他们就跟拉吉夫妇一样,平时相处看不出来,可一翻他们(特别是妈妈)的朋友圈,才知道有多焦虑...

他们从不转发乌鸦电影,他们转发的推送都是这种:《教育孩子最大的死敌,就是父母的脾气!》《小学减负没错,但这话不是说给你听的》《谁愿让娃负重前行?还不是因为穷》…





我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点:本身受过良好的教育,也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愿意尽自己所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

从孩子出生起,就精心挑选更好的玩具、更好的服饰、更好的早教班,甚至更好的动画片...

等孩子大一点了,就报各种兴趣班,买学区房…





我曾经非常不理解:不这样,孩子就成不了材?上不了热点学校,就意味着孩子会自卑堕落,就会去吸毒(拉吉老婆的神逻辑)?

但接触的家长多了,我渐渐懂得了他们的焦虑:阶层固化,完全靠孩子拼命学习改变命运,已经很难了。

早有学者断言“寒门难出贵子”。这就是一个拼爹拼妈的时代,拼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家长的情商、眼界、资源…



去年,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熊轩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在大城市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

这话一出便引发热议,有人评价:熊轩昂小小年纪就摸清了“游戏规则”,将教育与阶层之间的微妙关系一语道破,戳到了时代的痛点。



有人说: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四个因素最为重要:出身、天赋、努力、机遇。在某些国家,前两个因素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当然,我说的“某些国家”指的是印度,众所周知,印度有种姓制度,人生下来就分三六九等,社会贫富差距也相当大,阶层固化特别严重...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私立学校如同五星级酒店,有空调课堂、欧式食堂,游泳池是恒温的,教育理念先进,与国际接轨;而穷人的孩子只能待在公立校,校舍破旧不堪,连椅子和课本都没有。

在印度,穷人家的孩子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越来越难,贫穷成了一种遗传病,世世代代遗传下去。







而面对这些,穷人还能怎么办?《起跑线》里有句台词特经典:贫穷就会这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电影甚至大胆指出:在这样的社会,教育已经丧失了本来面目,变成一门生意,名校被包装成上流社会的奢侈品,教育者靠它敛财。学校不会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谁爹是李刚,就能得到特别照顾。

在印度,学校已经成为利益交换的场所。



当然了,我们都已经习惯通过印度片、韩国片甚至泰国片来找共鸣了。像《起跑线》这种戳中社会症结的电影,我们中国导演不想拍、不屑拍、没兴趣拍...

正如网友所说:为什么我们泱泱大国拍不出来?我必须义正言辞的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对,我们就是拍不出来!

《起跑线》
院线热映中


    关注 乌鸦电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