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信是有缘

 

手写的信是一种尊重,表示白纸黑字,永不抵赖。有时候信没有了,句子仍在脑子里,证明着曾经的爱意.........





我的办公桌抽屉里,总是保留着一封信,信封上的地址和姓名,都是用毛笔写的,郑重其事寄到我所在的出版社。那一年,我还在天津,做着一份极之清闲的工作,精力过盛,披荆斩棘地考取了天津音乐台的DJ,每天中午骑车从出版社到电台去做一个小时的直播节目。后来,我把这些节目的录音带寄给我高中时的班长,他认认真真地听完后,就写了这样一封信给我。



“秘密结婚那天老伍给明月的回信”
在信里,他对我节目中放的每一首歌,说的每一句话都做出点评,厚厚的写了十几页,龙飞凤舞的字迹。最后两页,他说,我从你的节目中听到了一个快乐的你,自信的你,这是出版社的编辑工作所不能带给你的。

这封信随着我从天津到了北京,直至今天。

每当我感到失意,落魄,沮丧,消沉的时候,我就会把这封信拿出来读读。仿佛当年那个激情洋溢,活泼明朗的自己又活了过来,照照镜子,总能找到嫣然一笑的理由。



“五十年过去了,她的眼睛清澈闪烁,她的声音清新甜美,她是我永远的明月”

前些天听朋友说,她妈妈现在还保留着写信的习惯,从天津往北京寄了封信,结果,半个月过去了,她亲自到北京看女儿,才发现信随着她一起到门口。

大概现在没有几个人写信了,路边的邮筒,半个月都未必会有人来开启一次,因为里面的信实在乏善足陈。

手机,电话,MSN,电子邮件,人们的联络方式实在是快捷多样,有谁会坐下来一字一句地写一封信呢?


明月和小娟在各自读笔友的来信
然而,内心总是无比向往那种“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日子。渴望收到一封信,惊喜地拆开,看到熟悉的字迹,带着寄信人的全部心思,情感。手写的信是一种尊重,表示白纸黑字,永不抵赖。有时候信没有了,句子仍在脑子里,证明着曾经的爱意。

写得一手好字的人总是让我产生深切的好感,看这样的信,是一种享受,还有种小小的虚荣与得意。字如其人,字写得好,内涵也差不了哪里去,至少是个性情中人。古人对字更尊重,决不在如厕时阅读,因为他们认为造字的神仓颉会发怒。

《查令十字街84号》的译者陈建铭说:我一直相信: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
老伍和阿生在阅读明月的来信


《寄给与我相同的灵魂》也是一对笔友的故事,笔友是个温暖的称呼,给远方素不相识的人写信,互通有无,生活中突然多了一个同声共息的人,与你同悲同喜,与你分享成败,如若是异性,说不定就生出几分情愫来。

他们的通信时间,长达20年,从香港到马亚西亚,辗转万里,一封信一等就是一个月之久。这样的情感,是需要耐心的,不是如今急吼吼的异地恋所能比拟。一封亲笔书写的字斟句酌的信,郑重地放进信封里,贴上邮票,扔进邮筒里,然后在双方的盼望和期待中从一个城市飞到遥远的另一个城市,另一个人,那种感觉要比任何电邮,即时通迅来得温暖得多,喜悦得多。



“秘密结婚前明月写给老伍的信,叠成爱心形状,这是他们专属的爱的折痕”

这本书取材于真实的故事,六十岁的老者把珍藏多年的通信,悉数拿出,如数家珍地回忆那段年少时的流金岁月。有文化烙印,也有旧日情怀,有终成眷属的喜悦,也有字里行间的回味。一点点,唤回过去的所有美好,让我们向那永远逝去的纯真年代,深深致敬。
相关图书推荐


《寄给与我相同的灵魂》
伍丹农 著丨2016.04
京东、当当、亚马逊均已到货,在赞赏网站独家众筹作者签名版图书
购买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End-
编辑:杨梦迪   2016.05.10



    关注 中信出版集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