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巴尔茨:拒斥唯美主义,探索朴实无华甚至极简的风格 造景

 

刘易斯·巴尔茨证明了当代报道摄影中并不需要人的出现!...

选自《帕克城》


或许大众对刘易斯·巴尔茨(Lewis Baltz)并不熟悉,但是他在摄影圈声誉极高。他前几年刚于巴黎逝世。1975年,他参与罗切斯特市乔治·伊斯曼博物馆(George Eastman House)主办的巡回摄影展,该展览当时不对外公开,题目为《新地志:人为改变的景观的照片》(New Topographics: Photographs of a Man-Altered Landscape)。

除巴尔茨,还有七名美国青年摄影家参展,他们是罗伯特·亚当斯(Robert Adams)、乔·迪尔(Joe Deal)、弗兰克·戈尔克(Frank Gohlke)、尼古拉斯·尼克松(Nicholas Nixon)、约翰·肖特(John Schott)、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亨利·维塞尔(Henry Wessel Jr.),以及德国摄影伉俪贝恩德和希拉·贝歇夫妇。

他们围绕着全新的风景观念进行拍摄。不同于气势磅礴的全景,也不同于对自然之美的反复歌颂,他们选择仔细观察荒地、生产场所、厂房区域这些留下了人类印记的地方。
摄影师:刘易斯·巴尔茨


刘易斯·巴尔茨的摄影是展览中具有吸引力的作品之一,他用眼力雕琢出的精准度功不可没。通过黑白摄影,他发展出一种极度朴实无华,甚至是极简主义的风格,明显拒绝了一切唯美主义纪实性的构图、中立的态度,根本上是对艺术家社会角色的提问。

刘易斯·巴尔茨一心想把摄影带出孤立地带,使它与其他艺术平起平坐。他不断探索新的艺术性空间,成为反思生态的领头人之一,之后他也走出其他职业道路,例如视频和实验电影。

不过大部分摄影仍然与早期作品衔接,如:《范本》(Prototype Works)、《联排房屋》(Tract House)、《圣昆汀角》(San Quentin Point)、《烛台角》(Candlestick Point)以及《帕克城》(Park City)。
《帕克城》展览海报
选自《帕克城》
选自《帕克城》
选自《帕克城》
选自《帕克城》
选自《帕克城》
选自《帕克城》
选自《帕克城》
选自《帕克城》


刘易斯·巴尔茨是一位充满智慧的摄影家,他的作品都经过深思熟虑。于他而言,图像不是一项娱乐,见过他的作品的人很少能立马被激发出情绪。他花了很多年时间,深入到预制可移动房屋、工地区、遍布废墟的工业用地……

这么多籍籍无名的空间,他并不试图通过常用的艺术效果使它们美起来,比如找一个奇怪的拍摄角度,等着好光线出现,或寻求高反差、具有戏剧效果的冲洗。相反,巴尔茨把过度曝光做到极限,这种白色的表现手法令人惊叹。选择这种美学方法意味着将一切情感迸发、一切感觉拒之门外,从而形成堪比临床手术的准确性为图像增添一种带有比喻意义的冷感

巴尔茨的影集《帕克城》是由多达102张图片乏味地接连在一起,将我们带到一座建造中的滑雪场,这种无名的状态令人心情焦灼。它也是幻想的宇宙、错综复杂的视觉迷宫。刘易斯·巴尔茨证明了当代报道摄影中并不需要人的出现!
选自《帕克城》
选自《帕克城》
选自《帕克城》
选自《帕克城》
选自《帕克城》
选自《帕克城》
选自《帕克城》
选自《帕克城》
选自《帕克城》
选自《帕克城》
选自《帕克城》
选自《帕克城》
选自《帕克城》
选自《帕克城》


    关注 影艺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