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至3岁-宝宝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儿童在连续相接的短暂时间里,有某种强烈的自然行为,并且在特定的敏感期中,只对一种特定的知识或技能感兴趣,度过这个时期后,这种敏感就会消失。孩子的敏感期,是需要家长仔细观察的。...



一、 什么是敏感期?

1、 敏感期是指儿童在连续相接的短暂时间里,有某种强烈的自然行为,并且在特定的敏感期中,只对一种特定的知识或技能感兴趣,度过这个时期后,这种敏感就会消失。孩子的敏感期,是需要家长仔细观察的。

2、 2-3岁的孩子特别喜欢说不,或者有的特别需要妈妈,这些其实都是2-3岁孩子的特征。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孩子2-3岁时,是他们儿童时期的敏感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会有很多表现和反应是我们成年人很难理解的。





二、 敏感期的四种类型



1、秩序敏感



1)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喜欢说“不”?去年我们曾经分析过2-3岁儿童的状态,但那时只是讲了一个大的提纲,今天我们就来细分一下,到底2-3岁,我们家长要学习什么?怎么来陪伴小孩?比如说第一个,2-3岁的孩子,是一个秩序敏感期,什么是秩序敏感期?举个例子,孩子如果看到妈妈用爸爸的杯子喝水,一般的孩子就会说,不要喝,这是爸爸的杯子。这其实也是一种“不”的表现形式。还有一种情况,有时妈妈着急去上班,为了避免孩子着凉,会先给孩子穿上衣,然后穿裤子,再穿袜子,但是有的孩子他会喜欢光着身子先穿袜子,再穿裤子,最后穿上衣。这也是一种“不”的表现。

2) 孩子在2-3岁,甚至有的会在1岁半,(按现在孩子的心智发育,1岁半也属于正常情况),就开始有说“不”的表现了,这其实是孩子在建立一个适应社会秩序感的过程,如果在这个时候家长强加阻止,就会破坏孩子在这个时期的秩序敏感性,会导致孩子没有办法按照自己内心的秩序感来面对社会生活。

3)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当孩子在8个月时,开始有自我意识形成,当他有自我意识形成时,他就会开始区分自己与外界的差异,这时,他就会发展一套自己认为合理的秩序,比如,在孩子眼中,先穿袜子,再穿裤子,最后穿上衣这套秩序是合理的,那么他就会坚持自己的秩序,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哭1、2个小时坚持一定要做到自己想做的为止,他其实是不懂得不穿衣服先穿袜子是会着凉的。

4) 例如,我的孩子,刚刚2岁,有一天外面下很大的雨,她就要穿在衣服在外面淋雨,头发都淋湿了,当时估计看到这一幕的我们小区的其他人会心想:这个妈妈怎么不管自己的孩子,放任孩子淋雨着凉,但其实我告诉大家,作为一个妈妈,我肯定是会担心,万一着凉生病了,还要去医院打针,这对孩子也不好,但是我没有阻止孩子,而是跟她一起淋雨,并和她说:“宝贝,这里是不是很好玩呀”我问她是不是好玩,是因为我对我的孩子比较了解,因为我陪伴得比较多,她经常看一部动画片,叫《佩佩猪》,在《佩佩猪》里的一家四口就经常在泥里跳来跳去,而且经常淋雨,当然猪淋雨是没有问题的,但孩子在这个敏感期的时候会认为自己看到的都是真的,所以她想尝试一下,那么她尝试淋雨就是模仿动画片中看到的情节。所以当我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我了解孩子,就会理解她的行为,于是我就跟她说:“宝贝,我们还没穿雨鞋呦,佩佩猪是穿雨鞋来跳雨,我们上去穿上雨鞋好吗”这样就很容易把孩子抱回家了,然后冲凉、准备时,孩子就很容易忘记刚才发生的事。

5) 当面对孩子有“不”,有拒绝的行为的时候,不要按成人的思维,来考虑这个问题,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在这个时期,需要的是什么?他需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去体验规则感和秩序感: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这样做?所以,我们经常讲的4岁要建立规则,其实在建立规则之前,要给孩子一个自我体验和消化的机会。

6) 当然,我刚才的例子也会有妈妈看到这个情况后,会强行抱回去死揍一顿,但这样也许会导致一个结果:孩子再也不会体验自学,他会认为,反正都是爸爸妈妈说的算,我也没必要按照我的意思。孩子的自我就会很难跟父母分离出来,父母怎么觉得,孩子就怎么做。

秩序敏感期的陪伴方式:

家长可以和孩子练习以下游戏:

a) 如何让玩具物归原处;

b) 给小娃娃配衣服;

c) 把物品分成两半,然后让孩子配对。

d) 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秩序感和规则,这比我们强行建立规则要好很多。有的妈妈在孩子没有建立规则的时候非常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办,要么是打骂,要么是妥协,其实这些方式对孩子都不好。应该让孩子体验过消化过,他获益了之后,自然知道这样是可以的,家长再稍做引导就可以了。

e) 建立规则,人孩子自己去体验去消化。



2、审美敏感期

1) 其实孩子在审美敏感期如果完善好了,很难发展成我们成年人的强迫症或者追求完美的性格。

2) 2-3岁是孩子的审美敏感期,这时期的孩子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这种美可能我们很难理解,比如:有些衣服我觉得很不搭,但孩子却觉得穿着很好看;他很难服从大人说今天就穿这双鞋子。家长可以自评一下,是否您的孩子每天出门时,鞋子衣服都是由你搭配好帮他穿好。如果他没有拒绝过你,这样会使孩子的内心停滞在这个时期,就会成为一个不懂拒绝的孩子,他怕会被别人厌恶,因为家长曾经给过他这样的感觉:只要我拒绝,只要我说出我的想法都是家长不喜欢,这时家长给予孩子的形象和感觉,就是未来面对社会时,“别人”给他的感觉。但是,如果这个时期孩子没有过渡好,就有可能追求完美,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

3) 审美敏感期孩子的反应:他们可能会喜欢古怪的东西;他们可能会认为一些大人并不认为漂亮的东西很好看;他们可能会要买一些大人认为可能不适合他们的东西等等。这时就需要家长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肯定,比如告诉他:我觉得你这种搭配很OK哟;这个我也很喜欢哟等等。而不是认为2岁的孩子听不懂。

审美敏感期的陪伴方式:

a) 家长可以和孩子做以下游戏:

b) 让孩子闻一闻、摸一摸、嗅一嗅,然后问孩子是什么样的体验。

c) 这种方式很容易让孩子平稳的渡过审美敏感期。

d) 让孩子自己去琢磨什么是美?什么叫符合社会需求?



3、空间敏感期

1) 孩子在空间敏感期一般会有以下表现:

1、喜欢丢东西,然后看看都会有什么反应;

2、把东西堆很高,然后就推下去。

2) 2-3岁的孩子开始有了空间意识,比如有的孩子拒绝来儿童乐园,有分离焦虑,这就是他空间敏感的一种表现。但如果孩子有分离焦虑的问题时,就如我们上节课提到的,像孩子断奶一样痛苦,家长一定要想到断奶这么痛苦的事情孩子都能做到(断奶对于当时的孩子意味着没有吃的和没有人疼爱),还有什么事情是孩子做不到的呢?再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玩“躲猫猫”(一般2岁的孩子“躲猫猫”时会告诉你他在哪里)。又或者把东西堆很高,然后推倒。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专注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所以这些被有的大人定义为“恶劣”的行为其实都是一种不错的训练专注力的方法,家长可以尝试和孩子互动一下。

3) 我的孩子常会在家玩一种游戏:把家里的牛奶都用吸管插上,然后抽动吸管,以此来获得体验,当我看到时,会支持她的这种体验,让她去感受。如果您的孩子也有这种行为,而您又觉得这种行为比较浪费的话,其实不妨换一种方式,让孩子去按自动圆珠笔的头,孩子也能体验到相似的空间感和支配感。也可以让孩子转动唇膏管来体验。

关于度过空间敏感期小游戏:

a) 将家里不用的纸箱拿来让孩子钻一钻,体验空间感。

b)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用纸箱做成接龙,让孩子体验。可以帮助孩子顺利渡过这一敏感期。

c) 孩子有可能会有破坏行为,但这些行为是为了更好的体验空间距离感。



4、模仿敏感期

1) 这一时期的孩子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会对周围人的互动十分敏感(印刻效应)。比如,母亲在孩子面前,被父亲打了一耳光,那么这一耳光对于孩子而言就意味着焦虑和暴力,他会把这种行为印刻在自己的脑海里,当他有了伴侣关系或者两性关系时,就会产生焦虑,而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一个女孩,她会顺从本能反应,认为这种父母相处的方式,是世上最好的相处方式,那么将来她会想尽办法让丈夫打到自己的脸上。

2) 在这里,我要提醒各位家长,孩子在模仿敏感期时,会把他所看到的一切进行模仿,因为他要重现父母相爱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这些片段,所以,如果我们在家庭中有这些过激行为的,一定要在孩子2-3岁的时候避开冲突,无论当时多大的情绪多么难受,一定要考虑,这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

3) 这一时期的孩子还会模仿他看到的其他事物,很多东西都会好奇的尝试一下,比如说我的女儿模仿佩佩猪,有的孩子还会穿得很夸张,或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打扮,还有再大一点的孩子有的会去穿cosplay的衣服等等,这些事,有的家长会很难接受,认为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爱美。其实这都是孩子的一种体验,并非代表他一辈子都会这样,所以我们要先放下焦虑,让孩子去体验,让孩子知道这件事可能不是我想要的,如果他真的将来有很强烈的需求,也许正说明他有艺术家的发展潜质,为什么要阻止他呢?

关于如何度过模仿敏感期:

a) 角色扮演,可以和孩子模仿一个动画片里的角色,或是家庭中的一个角色。比如当孩子放学回家,可以让孩子模仿一下在乐园里是怎么互动的;或者模仿一下在外面是如何与其它小朋友互动的。

b) 有些家长会说了,怎么对待一些事情,我的孩子就不行,我自己就很好呀,其实这些事家长没有做给孩子看过,孩子当然模仿不到啦!所以,家长千万不要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如果你在孩子2-3岁的时候,你做得很到位,你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家长,那么你的孩子也一定是个真挚无私的善良孩子。

c) 这一时期,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你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将会成为孩子未来生活的一个侧影。

第二部分:问与答

问:我的孩子常常会主动安慰其他的孩子,这样好吗?

答:这些都和妈妈的陪伴方式有关,因为我发现,孩子非常有同情心,非常愿意照顾别人,无论哪个小朋友有了失落感,或者感觉非常受伤的时候,她都会主动跑过去安慰,让人家不要怕,这种孩子的品质,绝非来自天然,一是可能妈妈本身就有这种潜质,二是可能是环境所迫,即家里有两个孩子时,大一点的孩子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代母(代替母亲)。她过分的同情心会让她看到任何人受伤时都会扑上去安慰。

问:我的孩子20个月了还不怎么会说话?

答:其实他不会说话,只是不会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并不代表他不会思考没有思维。所以,大人无论跟他讲什么,他都是可以理解的。

问:为什么孩子在乐园表现很好,回家后觉表现不好?

答:

1. 其实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塑造非常重要,孩子如果回家什么都要妈妈做,就说明孩子极度需要妈妈。

2. 当第二个孩子出生时,第一个孩子会焦虑,认为自己可能会失去关爱,所以他会想尽办法去争取对他的关注。这就需要妈妈给他安全感,让孩子内心平静下来,否则孩子如果在情感上一直和妈妈绑在一起的话,那么他一辈子都很难做自己,他一辈子都有一个心愿没有完成:妈妈是不爱我的,如果她爱我,为什么还要生第二个小孩呢?

3. 还有的孩子是因为妈妈的陪伴不够,有可能是妈妈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很焦虑:我现在时间很赶;我总是忙这忙那;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还想着其他的事情。这些都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心中没有安定感。

4. 孩子更换照顾的频率比较高。如果孩子更换照顾的频率比较高,那么孩子会变得容易焦虑而且非常不安定,这需要让孩子感受到一个安定的环境,是稳定不会变的,这样做就可以了。

如果父母因此而怀着内疚感去陪伴孩子,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问题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怨恨父母,并且在成长过程中非常痛苦和纠结,现在的父母和孩子都是彼此唯一的存在,这会使得孩子将来会没有办法和伴侣生活,也没有办法爱上伴侣,因为一个最爱他的人曾经伤害过他。


李慧心



• 从心开始特约心理咨询师

•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 注册执业医师

• 注册执业护理师

• 国家心理咨询师认证导师

• 注册心理咨询师

• 积极心理学导师

• 员工心理援助( EAP)咨询师

• 香港协进会顾问

• 擅长领域:婚姻亲子心理咨询
欢迎亲爱的家长朋友预约参观
15361450379(李子老师)
15220183910(瑶瑶老师)
喜欢,请关注我们哦~
分享,让更多人知道~


    关注 爱长大儿童陪伴教育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