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管闲事”是优点还是缺点?家长如何引导是关键!

 

你会因为孩子爱“管闲事”伤脑筋吗?...

邻居家孩子虎子是个7岁的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遇到老师同学、街坊邻居都会热情、主动地打招呼。大家都夸虎子是个好孩子,可虎子妈妈却不这么认为,原因很奇葩——虎子妈看不惯儿子在外面“爱管闲事”。

比如,虎子看到老奶奶摔倒了会主动去扶、上课铃都响了看到同学的学具掉了会去帮人捡、课间看到有同学疯跑会第一时间报告老师。这种种行为在虎子妈眼里就是“爱管闲事”,她担心虎子过多关注别人的事而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

其实,生活中像虎子这样的孩子很多见,尤其是处在6—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的父母会和虎子妈一样,认为自己孩子“爱管闲事”是不好的事,甚至会严厉斥责孩子、阻止孩子“管别人的事”。
父母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孩子“爱管闲事”行为背后有哪些心理需求。
01
 孩子为什么“爱管闲事”?


我儿子班里有个小男生叫小杰,人缘特别好,儿子和一帮男生都跟他称兄道弟,喊他“杰哥”。因为班上的男生只要遇到有人欺负自己,不是第一时间告诉老师而是找小杰,他就会“大义凛然”、“挺身而出”。

多数时候,小杰会“打败”对手,“凯旋”归来,但有时也会因为打不过个头比自己高的孩子而“脸上挂彩”。这时,小杰就会一个人偷偷哭一阵,然后回家找妈妈“告状”。
其实,像小杰这样的孩子之所以“爱管闲事”,无外乎以下几种心理:
01
用“管闲事”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儿童期的孩子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建立身份认同感,也就是要试图找到一个重要的答案——“我是谁?而自我感觉主要是在关系体验中建立起来的,最开始是与父母的关系,后来发展为与同伴的关系。

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而言,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尤为重要,因为他人尤其是同伴的接受与认可能够帮助一个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感。孩子通过“帮助”他人的方式去主动关心和积极参与自己周围的世界,以此来证明“我是谁”。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周围那些“爱管闲事”的孩子大多数都是性格偏外向型的孩子,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助人为乐”的虎子,后面提到的“行侠仗义”的小杰,他们都是个性格阳光的小男生,这类孩子,内心其实非常有正义感,真心实意希望能够帮助他人。
02


获取大人的关注

有些孩子在学校里表现特别活跃,不管在课堂上还是课下,只要发现其他同学有讲小话、疯跑打闹等不守纪律的行为就会主动制止或给老师“打小报告”——“老师,XX在偷偷讲话”、“XXX,老师说了课间不允许在走廊上疯跑打闹,这样很危险”。

这样的孩子有一部分是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陪伴,在家庭环境中所受重视和关注度不够,想通过自己的行为得到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进而获得老师更多的关注。

这种“爱管闲事”的孩子只是通过把目光聚集在别人身上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博得一次被老师看见、重视并且给与回应的机会。
03


孩子自身交往的需求


生活中,还有一类孩子,他们“爱管闲事”并不是因为想帮助他人,只是想寻找机会来满足自己支配他人的欲望。也有的孩子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方式方法与人打交道,所以就到处晃,到处管闲事,他们想借“管闲事”的机会与其他小伙伴交往。

孩子的天性都是活泼、好动的,如果没有同伴与他交流、玩耍,他的内心就会和大人一样有孤独感,所以他会想办法寻找机会与他人建立连接,而“管闲事”的方式往往会帮助他们找到连接的对象。
02
“爱管闲事”一定是缺点吗?


有很多家长跟虎子妈妈一样,为自家孩子“爱管闲事”的毛病深感焦虑,甚至觉得这是孩子身上的缺点,上文中提到的男孩小杰的妈妈就是如此,她为孩子的“侠义之举”同样伤透了脑筋。
其实,孩子身上的行为表现很多时候不仅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家长们要学会多角度、辩证的看问题。

“爱管闲事”的孩子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
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爱管闲事的孩子多半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他们在生活中最乐于做的事就是帮助他人,看到他人遇到困难会主动伸出援手,见到有人“以大欺小、以强欺弱”,他们也往往会表现得“正义凛然”,揣着那颗火热的心“挺身相助”。这类孩子,在生活和学习方面往往也会更积极主动、善于自我管理。
思维活跃、性格外向

爱管闲事的孩子一般性格活泼开朗,爱说爱动,这样的孩子想要获得人的关注,通常有强烈的表现欲,能在众人面前把一件事讲清楚,当然也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他们比一般孩子的反应更迅速、更灵敏,也会更善于与人沟通。


勤动脑筋、善于观察

爱管闲事的孩子通常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大脑中常常有各种奇思妙想,挂在嘴边的话经常是“为什么?”“怎么办?”。这类孩子对新奇的事物非常感兴趣,见到不同的状况,会忍不住去“管闲事”。所以,这类孩子往往更善于察言观色,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正是由于孩子“爱管闲事”的行为背后心理需求不同,所以我们在处理孩子“爱管闲事”这件事上也不能“一刀切”。对于孩子“爱管闲事”的利与弊,我们要做到理性分析,才能正确引导。
03
孩子“爱管闲事”,应该如何引导




 少批评、多倾听

有很多家长面对自家孩子“管闲事”,第一反应不是帮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批评孩子“管得宽”,更有家长对孩子“帮人出头打架”这样的行为严厉训斥、实施体罚。
这样的父母往往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不管孩子是出于哪种原因“管闲事”,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解决问题。父母这样做只能破坏亲子关系,渐渐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导致孩子以后遇到问题不主动告诉大人,寻求大人的支持与帮助。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带着好奇心多去倾听孩子,听听孩子如何描述事情的经过,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孩子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同时,对于一些“乐于助人”、“伸张正义”的表现,我们要恰当地给与孩子鼓励与安慰,对孩子表达共情,这样才能让正义之树在孩子心里扎根发芽。



 给与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有一部分孩子“爱管闲事”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就是一种偏差的行为表现。这类孩子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得不到父母的积极关注,所以就喜欢在学校“管闲事”,以此来吸引老师的目光。
我们对于这样的孩子,一定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给与孩子情感上的关注与支持,否则,孩子的偏差行为不仅得不到改善,反而会越来越多。



 认真分析、正确引导

“爱管闲事”的孩子心理动机不一样,管的事也不一样。有的孩子喜欢“助人为乐”、有的孩子好“打抱不平”、还有的孩子喜欢找老师“告状”,面对孩子不同的行为表现,不同的心理原因,我们应该采取“认真分析、区别对待”的原则去正确引导孩子,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管闲事”没有错,但是不能自作主张去管能力之外的事,遇到问题应该第一时间告诉家长和老师。

孩子“爱管闲事”不是坏事,因为孩子的内心是纯净的,动机是单纯的,他们不是有意去伤害他人。但是,孩子们又往往“好心帮倒忙”,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只要能静下心来帮助孩子认真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正确引导孩子,孩子一定会汲取经验教训。
更多热文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孙杨屡遭对手拒绝合影:
输不起的孩子,也活不漂亮!
▲成绩优异却是“职场巨婴”,
如何让孩子正视竞争压力?
热门微课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3375761794(QQ)

文章转载: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文章投稿: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关注 超级育儿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