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让孩子自己睡?不仅是因为独立或者性别界限,而是因为……

 

“妈妈,我长大要娶你当老婆”...

前几天跟邻居聊天,得知她的孩子8岁了还没跟妈妈分房睡,当我问起为什么这么大了还没分房时,妈妈的意思是两个原因。

一是妈妈觉得冬天一起睡暖和一些,夏天一起睡可以少开一个空调,节省点电费,而春秋天时间比较短,索性也不分了;二是爸爸时常加班,妈妈每天要起早喊孩子起床上学,睡一个房间更方便些,于是家里大多数时间爸爸单独睡一个房间,妈妈和孩子睡一个房间。

然而最近邻居比较苦恼,原因是孩子总说将来要娶妈妈当老婆,非但如此,还很不愿意看到爸爸妈妈在一起有一些亲密的行为,她问我孩子这样是不是心理有问题,还是说等长大以后这种现象就会有所改善。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孩子要在适当的年龄分房睡,大多数人能想到的是孩子分房睡之后一是有利于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二是让孩子对性别有更深刻的认识,明白跟异性父母之间要有界限,其实除了以上两点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长期跟父母一方睡容易造成孩子的角色错位
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家庭地位,防止角色偏离


“角色”一词原指戏剧、电影中的人物。演员在剧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其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必须符合所担当的角色形象。

把这一词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充当不同角色时,其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点受所任角色制约,自然而然地产生与角色相符的心理表现。这种因不同角色产生不同心理表现的心理现象,称为“角色效应”。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身边有对龙凤双胞胎,姐姐比弟弟早半个小时出生,两人长得十分相似,可是性格却相差甚远,姐姐性格开朗,好交际,责任感强,处理问题果断,较早地具备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而弟弟则遇事缺乏主见,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依赖性强。为什么姐弟两个会有这么大的性格差异呢?
原来,姐姐从小就被家人教育要照顾弟弟、做弟弟的榜样,所以事事谦让弟弟,经常对弟弟的行为负责;而弟弟则更加依赖姐姐,遇到事情跟姐姐商量,这样的角色暗示下,姐姐就变得持重、有责任感、更有担当,而弟弟则处于支配和被保护的地位之下,失去更多独立锻炼的机会。长此以往,两个人的性格差异就变得十分明显了。

看,这就是不同的角色效应给姐弟两人的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暗示,让他们在各自的角色扮演下,产生适合自己角色的心理、做出适合自己这个角色的事。
那为什么我会说长期跟父母一方睡的孩子,容易产生角色错位呢?我开头说的那个邻居,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孩子长期跟母亲一起睡,孩子就觉得母亲是属于他一个人的,类似于情侣之间那种“嫉妒”心理,当爸爸跟妈妈亲近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认为爸爸在跟自己抢夺“爱人”。

我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朋友,曾经跟我讲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多跟妈妈过于亲近的男孩,久而久之就会觉得妈妈是自己的,爸爸在自己面前跟妈妈过于亲昵,就像是别的男人对“我的女人”动手动脚,内心会十分忿忿不平。当然,大多数父母和孩子可能没意识到是这样一个问题,只会简单地把这件归结为“孩子跟妈妈亲,太黏妈妈”。
那么此时实际上已经造成了孩子的“角色错位”,孩子不再是孩子,更像是变成了妈妈的“情人”,而老公也不像是老公,仅仅像是婚姻创始人。于是,这样的角色错位会导致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些表达不出来的期许无法得到满足,久而久之亲子关系就会出现问题。


长期角色错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身边有个朋友最近在跟老公闹离婚,问其原因时才知道,她跟老公感情并非不好,也不是有什么原则上的矛盾,只是因为结婚两年了,她在这个家里自己一直没有女主人的感觉。仅仅凭着这个就谈离婚,听起来未免觉得有点儿戏,可是细问下来才知道,原来正是因为丈夫和婆婆长期的家庭角色错位,导致现在婆媳关系十分紧张。

原来,她的丈夫在十几岁是父亲去世,母亲为了抚养他长大没有再嫁人,一直到她们结婚之前,都是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为母则刚的妈妈心疼孩子早早没了父亲,一肩承担起所有生活的重担,对孩子百般疼爱,虽然日子过得清苦,可是也尽自己最大能力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长期对母亲的依赖,使得丈夫有什么事情都喜欢征求母亲的意见,就连结婚时要买什么样的床都是第一时间问他母亲而不是妻子,一开始妻子还觉得他是个孝顺的孩子,可是久而久之才发现,这种态度已经超越了母子间的那种尊重和孝道,而是变成了一种隐性的习惯。

丈夫觉得家里的事情不让母亲参与进来,就会对母亲产生莫名的愧疚感,所以这个家庭从组建以来就是三个人的家庭,而不是两个人的小家庭,大到买房搬家这样的人生大事,小到每顿饭吃什么,都得由母亲参与进来,母子俩都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唯独没有考虑到媳妇是什么心理。

其实,长久的寡居生活已经让母亲和儿子都形成了严重的角色错位,当儿子谈朋友或者结婚的时候,母亲就会有强烈的失落感,她认为从此以后有个人来跟自己平分这个本应属于自己的男人的爱。
所以媳妇还未过门,母亲就从心理上对媳妇产生了抗拒和敌意,媳妇进门之后,母亲在大事小情上的参与,已经不仅仅是想要帮助自己的儿子更好地组织家庭,而是为了彰显自己在家庭中的“女主人地位”。正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当两个女主人同时争夺家庭地位时,婆媳间的矛盾便一触即发了。

而在这个过程中,丈夫往往会站在婆婆这一方,他不会认为自己的母亲是越位了,抢夺了原本属于自己妻子的职责和义务,因为在长久的与母亲相处的过程中,他也早已偏离了身为儿子的角色定位,在与母亲相处的过程中充当了“丈夫”的角色。
父母的角色偏离方式都有哪些?
01
保姆型的父母角色


我曾在《教书育人》一书中看到一个调查数据:中科院心理教授曾对1800名家长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发现保姆型的父母角色占所有家长类型的1/3。这类家长在情感上难以跟孩子进行割离,无法正视孩子已经长大的事实,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自由发展的天性,培养出依赖性强、难以独立生存的孩子。
这类家长自身无法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转换好在孩子生命中扮演的角色,给孩子造成“自己在父母身边永远是个孩子”这样理所当然的错误概念,使得孩子在成家以后也无法正确定位自己、妻子、母亲之间的关系,造成严重的家庭矛盾。
02
主宰型的父母角色


这类父母对孩子抱着极高的期望值,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充当着设计者和路标的角色,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给孩子设计着自以为正确的道路,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要么变得极为叛逆,要么变得逆来顺受,严重限制了孩子的发散型思维,使孩子变成了父母的“傀儡”,没有了自己的创造力,长大以后也是重复着父母走过的道路周而复始。
03
淡漠型的父母角色


这类父母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自我娱乐上,对孩子的教育和人生规划极少,不限制孩子的人生也不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认为孩子饿不着冻不着就行了,对孩子的行为没有明确的要求。
这类父母看似给孩子宽松的生活,实际上却对孩子不负责任,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得生活习惯散漫,活动目标随意,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实现目标的规划,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

以上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三种父母角色,当然,也不否认也有很多优秀的父母培养出非常优秀的孩子,但大多孩子之所以变得优秀,正是因为父母能够明确自己在孩子生命中的角色定位,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停地转换自己的角色。
父母如何防止自己跟子女相处的角色偏离?


现实中的很多父母,其实并不是刻意偏离自己的家庭角色,更多的时候是不明白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在什么时候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那么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如何防止自己跟孩子相处过程中的角色偏离呢?
01


家庭成员之间要懂得说“不”

我女儿从6岁开始每天晚上洗澡我就会要求她自己洗自己的内衣,一开始的时候她又哭又闹,说自己洗不干净,老公听到女儿哭就埋怨我懒,说孩子这么小内衣就让她自己洗,而我在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教给女儿怎么洗之后,还是坚持这样做,因为我认为这么大的孩子,有能力做好这件事。

说实话一开始的时候我确实也不放心她自己洗,但我会在她洗完之后悄悄地把洗过的再洗一遍。当我拒绝她的时候,在洗衣服这件事上我已经从最初的“保姆角色”转变成了“导师角色”,我认为合理的拒绝是对两代人的尊重,这会让她明白自己在什么年龄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既培养了她的自理能力,又适时地划清了和她之间的行为界限。
02
保持个体的独立性

前段时间我叫闺蜜一起看电影,闺蜜说“我家孩子最近两天不在家,等他回来我带他一起去看”,她觉得孩子不在,自己一个人跑去看电影,似乎是背着孩子单独出去享受,从心理上对不起孩子。
我可以理解她对孩子的那份爱,但理解不了她这种爱的方式。在她的概念里,自从有了孩子之后,生活里的一切都是围着孩子而转,自己生活的目标也是随着孩子成长的变化而改变,以此失去了自我而不自知。

我们身为家长,在孩子未成年之前有陪伴和引导孩子成长和学习的义务,但这并不意味着自此失去自我,摒弃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一切围绕着孩子转。要知道,孩子在小的时候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是以家长为准则,自身都无法保持独立性的家长,怎么渴望能养育出思想和行为独立的孩子呢?
03
认清自然结果,不擅自跨越角色

能够认清自然结果就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把握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不使自己的角色偏离。

什么是自然结果呢?它是随着孩子的行为自然而然产生的,比如,孩子写作业慢那自然会睡的晚、天冷穿的少自然会受冻或冻感冒、早上晚起上学可能就要迟到等等。
我们尽量让孩子自己承担这个结果,这些结果反过来会促进孩子的改变,让TA下一次或以后表现的更好。注意,千万不要在结果出现的时候一边抱怨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不听你劝告之类的话,另一边又想办法主动替TA承担——这么做的话孩子很难变得“长记性”或“负责任”。

很多时候我们太执着于自己身为父母的角色,这会让我们卡在表面的层次,虽然我们的文化为父母的角色背书,但执着于这些角色,将会限制我们在心灵层次与孩子完全连结的能力。

如果我们能接纳更广阔的视野,以灵性个体的平等身份与孩子建立心灵连结,将会知道我们把孩子培养长大,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这样就会有更加清晰的个人角色定位,自己和孩子的人生都将更加轻松。
更多热文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小欢喜》热播背后:
1000万中国家庭正在经历“失衡”之痛!
▲为了阻止女儿穿超短裤上学,
这位爸爸的做法亮了……
热门微课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3375761794(QQ)

文章转载: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文章投稿: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关注 超级育儿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