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剥削我自己

 

绩效社会,坚持就是胜利!...



在现代社会,我们无不被名为“自由”的枷锁束缚得越来越紧。随着各式各样的,刺激越来越强、越来越频繁,我们也必然会感到,疲倦与反感。在一波又一波“个体解放”浪潮的涤荡之下,我们都被鼓励寻求自己的“小目标”,无法感知他人的喜怒哀乐,更无法为了改变些什么,而共同行动。

“双十一”的快递还没拆完,

“双十二”的浪潮又汹涌而至了。

每到这个时候,不少人的剁手冲动都会,尤为激烈,办公室里“又买了一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的抱怨声此起彼伏,“断舍离”的生活方式也被高频提起。
然而,一个很讽刺的事实是,在“断舍离”的老家日本,“断舍离”已经俨然成为一门成熟,的产业,包含了专门的书籍、系列的课程和专业的,辅导师。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断舍离”,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东西照单全收。

在中国,“断舍离”的浪潮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也有不少人恪守“买一件新东西,就要扔掉一件旧东西”的信条,和健身、升迁一样,成为每日汲汲于此的“KPI”,其带来的焦虑和消除的,焦虑相比相差无几,令人疲惫不堪。





想要逃离商品,第一步却是吞下更多商品;

想要逃离焦虑,却不得不承担更多焦虑;

想要实现“财务自由”,却要因此而接受更,长的工作时间和更大的工作量……

在现代社会,我们无不被名为“自由”的枷锁束缚得越来越紧。
01
“财务自由”

是如何让人不自由的


海量的商品大潮和地毯式的营销轰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典型的景观之一。

在这一景观之下,每个人的欲望都如同,交响乐团中的乐器,随着商品的指挥棒精确,地此起彼伏、此涨彼落。在这种高强度的刺激之下,每个人都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潜能,去消费,去生产,然后再去消费。

然而,随着这样的刺激越来越强、越来越频繁,我们也必然会感到,疲倦与反感。
对于一个健康的心智而言,这样的疲倦与,反感应当指向的,是对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调节。

比如,声讨不合理不合法的“996”,辞去手头这份令人心力交瘁,的工作,或至少是采取一种”佛系“的生活态度,主动减少自己在生活必须之外,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的例子表明,这个过程正在受到扭曲,当我们感受到心智上的疲倦,与反感时,所想到的不再是,调整自己和外界的关系,而是对自身的欲求不满。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面对牢狱一般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我们都可能想到反抗,或者逃离。为此,我们很自然地会,去呼吁更好的制度建设、更强的执法力度,以及对权利的重申。但是当“财务自由”的概念横空出世,这个过程就变了味道。

“财务自由”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一个人穷忙乃至过劳死的真实原因不,在于外在环境,而是其自身在某些方面“不达标”,例如理财方式不优化、人脉经营不用心、工作能力提升缓慢,等等。

而这一逻辑所指向的实践,也自然不再是呼吁更加,公正的外在环境与条件,而是一整套“自我提升”的方案。就在此时,早已伺机而动的,商品大潮扑面而来,让我们不得不消费,掉更多的网课、畅销书和自媒体文章。
02
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们从“同情弱者”

变成“你弱你活该”?
更令人无奈的是,诸如:
“穷是因为不努力”
“累是因为效率低”
“被裁员是因为知识结构,过时”
这样的逻辑,通常并不出自外在的规训,更出于我们内在的认同。

在教育阶段,几乎没有哪个家长会鼓励孩子质疑课业,压力和考试标准,相反,
“别人为什么就能写得完”
“你看别人怎么做得出来”


这样的质问倒是时常耳闻。
而在走上社会之后,我们所面对的那个让,我们痛苦、反感、被剥夺的结构,变得更加强大,它可能是一套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可能是一套压迫,性的职场文化,也可能是弥漫在全,社会的针对某一群体的偏见。这些东西是如此强大,以至于要想改变它们,必须通过集体的、有组织的公共,行动方才可能。

很不幸,因为种种原因,这样的行动恰恰是我们当下所,必然缺失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在一波又一波“个体解放”浪潮的涤荡之下,我们都被鼓励寻求自己的“小目标”,无法感知他人的喜怒哀乐,更无法和陌生人一道,为了改变些,什么而共同行动。
数年前曾有新闻报道,某地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因故关停,学生被疏散至市区内,某所公立学校,但活动区域却需要,和其他学生们隔开。

面对这道冰冷高耸的“长城”,还没等农民工发表意见,墙那边中产父母,居然率先反对,理由是,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孩子,要想入读这所名校,就必须和自己一样购买,天价的“学区房”,否则便是“不劳而获”。

这个想法再明显不过地体现了当代城市,中产的思维方式。当这种思维成为主流,整个社会的所有人必将,越来越深地陷入名为“个体”的漩涡,在“提升自己能力”、“消费更多商品”和“改善自己境遇”之间的这条西西弗斯,之路上永不停歇地前行。
03
绩效社会里,

束缚人的不再是“你不许”,

而是“你能够”
2015年,韩国哲学家韩炳哲出版了一,本名为《倦怠社会》的小册子。这名冶金学本科出身,后来转向海德格尔研究的帅大叔在书中,定义了名为“绩效社会”或曰“功绩社会”的当代社会面貌。

在韩炳哲看来,福柯所定义的那种由“你不能!”的否定性规训所组成的“全景监狱”,已经被个体自由的浪潮,所打碎,不再适用于描述当代社会。

与之相反,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中,充斥的,是“我能够!”这样的积极指令。具体而言,这些指令包括“种种项目计划、自发行动和内在动机”,将这些指令综合起来,便是那句广为人知,的当代社会宣言“一切皆有可能”
在这样的社会中,原本应当经由集体,行动而实现的、由全社会共享,的结构性变革,被视为个体应当,为自己争取的“绩效”。不管是来自外界,的公正对待,还是基本权利的保障,或是全面发展的自由,每个人都能够、且只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攫取。

这样的个体被韩炳哲称为“功绩主体”。他们不再像福柯笔下的人那种战战兢兢、时刻处在各种教条的,奴役之下,而是充满干劲、自我驱动,高喊着“坚持就是胜利!奥力给!”,并义无反顾地冲向一个,丛林般的社会。
“功绩主体不受外在,的统治机构控制,没有外力强迫他,工作或剥削他。他是自身的主人和统治者。因此他无须屈从于任何人,或者说只屈从于自身。这正是他有别于规训主体,之处。但尽管摆脱了统治机构,却没有导向自由。自由和约束几乎,在同一时刻降临。功绩主体投身于一种(于一种),强制的自由,或者说自由的强制之中,以达到最终目的——功绩的最大化。”
对于个体而言,要想脱离这样的漩涡,其困难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我们依然能够通过一些,方式,为自己找到一个与之相处,的体面方式。

例如,

当资本宣称,某种价值需要通过消费,某种商品才能实现时,我们是否可以去思考其他,的实现方式?

当社会规定,某些福祉属于“稀缺物资”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质疑它,背后暗含着某种剥夺?

当市场宣布,只有特定的生活方式才,值得追求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将自己,的屁股转向它们?

更加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去理解那些和自己相同的、不同的人们在面对,这个世界时的感受?
部分图片来自GIPHY.COM

撰文 / 高低杠

编辑 / Thea
NOWNESS
继续观影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与不凡

CONTACT US

合作/投稿请联系

wangsili@modernmedia.com.cn


本文由 NOWNESS 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影片


    关注 NOWNESS中文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