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润物,教育泽声

 

——访著名曲艺作家、评论家、国家一级编剧孙立生先生...

文艺润物,教育泽声 
——访著名曲艺作家、评论家、国家一级编剧孙立生先生


 图为:孙立生先生在师大研修中心阅读会议材料
(记者 王倩倩)2016年3月28日,马季艺术研究会终于在天津师范大学揭牌成立。


图为:孙立生先生接受师大校友新闻采编学生实践基地记者采访
在研究会进行揭牌仪式之前,很多著名的艺术家,曲艺家提前来到师范大学研修中心,我们记者有幸采访到了著名曲艺作家、评论家,国家一级编剧孙立生先生。孙立生先生现为中华曲艺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研究中国的曲艺文化已经很多年。最近出版新作《追梦斋呓语》(两卷)由曲艺名家姜昆先生作序。他对于我国的民间文艺的发展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见到孙先生,记者便被其浓浓的书卷气感染。作为山东人的他,虽然深受儒家文化传统思想影响,但是对于西方文化也有自己的的观点。“我们应该包容西方文化,但是对于其糟粕的地方必须剔除。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也不可能说忘记,因为传统文化是活着的经典,现代文化的发展必然立足于过去,成立马季艺术研究会目的也是在此,曲艺文化也是薪火相传。”确实如此,我们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一份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驱动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尽管现在年轻人对于民间文艺的接触较之过去变少,相声、快板、评书等很多传统的曲艺方式被边缘化,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的生活里缺少不了这些文艺形式,我们仍然会被相声逗乐,会为评书里的传奇人物动容。而马季先生的作品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为相声这种曲艺文化形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孙先生认为:马季是当之无愧、名至实归的新时代新相声的旗手。他的艺术具备大学乃至所有热爱艺术之人的探索、发现、研究的价值。多数人都将马季说成“歌颂型”相声的先驱,但从他相声所显现的审美理念来看,在当年那个“不容讽刺”的特殊年代,“歌颂”其实是他在尴尬、无奈中的另辟蹊径。大家若回忆、梳理一下他的相声创作便可发现:无论在何时何地,马季的作品都能较好地避开“假大空”或说教、脸谱化的影响,且无一不具备文学、艺术的特质和相声艺术独有的个性,甚至很多都称得上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融合的精品力作。总之,他的“歌颂”绝非一味的为权利“歌功颂德”,而是为新时代丰富多彩的“小人物”树碑立传。这些“高贵”品质在他的《友谊颂》、《高原彩虹》、《海燕》等他在那个年代家喻户晓的代表作中有着极其鲜明、突出的体现。倘若我们仅仅用“歌颂型”笼统地一带而过,极容易让我们对马季及其相声艺术的研究走向平面化、浅薄化。

“文艺的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实最好的教育是不见痕迹的。”孙先生这样评价文艺教育,并且多次提到文艺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成立马季艺术研究会就是要发挥文艺的作用,因为马季先生的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不仅从刻画文物入手,而且寓教于乐,有很多现实意义。好的文艺作品就应如此“既打内,又打外,给人回味思考的空间”。而大学生正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主力军。据孙先生说,马季生前曾一直呼吁相声与大学结缘,其理由绝非仅仅是“大学开设相声课程”,而是他在几十载对相声艺术的实践、探索中,愈来愈意识到,幽默源自文化的过剩,即如同钱钟书对幽默的理解那样,幽默如水,是随意式的自然流淌……他呼唤的“学历问题”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提醒相声行界:唯有具备永不停歇的学习力,才有永不褪色的相声与曲艺。

在记者问及周立波对于北方民间文艺的讽刺时,一直保持谦虚的孙先生表现出了对于自己立足之地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艺是老祖宗数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是我们当今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应保持这份文化自信。”

最后,孙先生热情地和记者握手,结束了访问。(摄影  鲍凤云)


图为:孙立生主席、张伯苓主席、张梅君主任合影
天津师范大学校友会办公室

校友新闻采编学生实践基地

2016年5月5日


    关注 TJNU校友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