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相声 浅尝辄止

 

我说过,我自小喜欢涂鸦,直到成为军队专职美术干部,加入省级美术家协会,转入警界后才改行搞新闻。...



我说过,我自小喜欢涂鸦,直到成为军队专职美术干部,加入省级美术家协会,转入警界后才改行搞新闻。除此之外,小时我还喜欢相声,一直延续至今。也曾尝试过相声的编写,发表过五六个相声小段,但浅尝辄止,没继续在这方面动脑筋,收获极少。
小时候在故乡潮州后陇村,因条件限制,极少有机会听到相声,偶尔才听到有线广播里播放几段,很过瘾。一次,一个曲艺团下乡演出,我听到《关公战秦琼》的相声,觉得很逗乐。后来才听说,这段相声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天津曲艺家小蘑菇说的,至于谁是原创,已不可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相声大师侯宝林对这段相声加以改编,与郭全宝搭档表演,成为热门的传统相声。
我的QQ昵称是鸟食麦,别以为这昵称是我注册时想出来的,错!我小时候说话像小鸟啄麦子那样叽喳乱叫,没个准头,很烦人。有一位叫苏希佛的老前辈,系我祖父的卖菜朋友,他便给我起这个鸟食麦的绰号。
嘴巴会说,即便巧舌如簧,也不等于有说相声的才能。在后陇西和文化室,我试说过单口相声{主要是找不到搭档},反应像潜水艇——水平低。主要是缺乏说学逗唱方面的才能,设包袱和抖包袱的组织、铺垫能力比较差,很难通过“三番四抖”,达到爆笑连连的效果。相声讲究用诙谐的说话,尖酸、讥讽的嘲弄,使人捧腹大笑,在大笑娱人之后,达到启发教育人的目的。我这个人,从形象气质到做派都不够清新,自知不是学相声的坯子。
后来看了一些谈相声的论著,专家认为,要说好相声,口才要好,还要俏皮、饱满。节奏感要把握得好,嗓子要好,松紧、高低也要合适。演讲学教授邵守义说得好,“是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必定是人才。”由此可见,不是任何人都能吃相声这碗饭的!
在西部W市搞公安宣传时,有一段时间流行搞“为民服务日”,利用节假日,在街头摆个板报和几张桌椅板凳,做一些咨询或宣传鼓动。服务日,我也说过单口相声{单人也可模拟两个人搭档},类似现在周立波的壹周立波秀,内容是说些法律知识、防火防盗或交通安全方面。而且,我说的事例都是采访得来的,再进行加工。即我的相声是原创的。
事后,我把相声原稿稍为整理,寄给报刊,先后被采用的相声小段有五六个。如《“大眼仔”说法》、《乔迁之日》、《花烛之夜》、《烈火“水缸”》、《演员》等。此外,《一个烟头》及《那殷红的血》等几个小段系根据自己已发表的小小说改编的,故只说过,没再拿去投稿。那时网络还不普及,基本仍是“手写年代”,相声小段没有电子稿。作品虽达到所谓的“发表水平”,但我心里明白,这几个小段子很不成熟,故没心思把它打印出来。



作者采访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并与他合影。

扫一扫 添加潮州一游公众号


    关注 潮州一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