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题答不上来,不是我们的错 短史记

 

遭遇到了伪知识。...



每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曾在语文课上学习过“成语”。

每个学习成语的人,都曾被“下列哪个词语不属于成语”这类问题深深困扰。比如:

下列词语不属于成语的是( )

A.日薄西山

B.茕茕孑立

C.至微至陋

D.形影相吊①
图:初、高中语文考试中一度非常流行的辨别成语类选择题

太多人在这类题目上栽了跟头。所以,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是不是成语”之类的关键词,3900多万条结果当中,第一条就是“怎么判断是不是成语”

但这些题答不上来,并不是我们的错。

图:搜索关键词“是不是成语”得到的结果
教科书中,不是没有给“成语”下定义,也不是没有给“成语”出具判断标准。只是很可惜,它的定义与判断,标准是这样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②

按照这个定义,显然是做不出前面,列举的那几道题目的——比如,日薄西山、茕茕孑立、至微至陋、形影相吊,都能在晋人李密的《陈情表》里找到,有些还见于更早的文献,它们都是现成的话,都出自书面,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都在表达上生动简洁……无论标准答案指谁不,属于成语,都会显得极其牵强。更何况上述关于“成语”的定义里,还有“很大一部份”、“略有区别”、“大都出自”这种含混的前缀。

这类考题的创造者,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追求给成语与非成语,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且是一件不必完成的任务;学生也毫无必要知道“日薄西山、茕茕孑立、至微至陋、形影相吊”这四个词中,哪个不是成语。
图:李密《陈情表》


回溯一下“成语”的历史由来。

“成语”这个词古已有之。清代学者使用这个词,有时候指的是“固定的文字组合”,比如《马氏文通》里说“「恶乎」两字连用,成语也”,意思是“恶乎”两个字连用是,一种固定组合。有时候与“不”字搭配,指的是“不通顺、无涵义,不成为一句话”,比如《方言疏證》里说“后人多妄删原文遂不成语”,意思是胡乱删改导致文句,不通含意难解。

《满汉六部成语》大概是中国的第一部“成语词典”。这本书出版于乾隆时期,它的编纂目的,是给满汉官员提供,一种工具,方便他们查询朝廷六部公文常用,的固定词句,究竟是什么意思。
图:《满汉六部成语》词条目录(据《清代六部成语词典》)


进入民国后,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了主要的语言文字工具。但说白话文并不等于抛弃,掉文言文中的固定文字组合不用。于是,一种试图沟通二者的,工具书——“成语辞典”就产生了。1917年出版了《国文成语词典》,1924年出版了《实用成语大辞典》,1926年出版了《国语成语大辞典》,1937年出版了《实用国文成语词典》(注:词辞混用是当时,的常见现象)……

这些成语辞典,对“成语”的定义非常简单明了,就是“古已有之的固定词语组合”

对当时之人而言,这一定义即“成语”二字的字面意思,近于常识很容易明了。所以,1917年出版的《国文成语词典》并没有给“成语”下直接的定义,仅在“凡例”中提到几条收录原则:1.不收单字;2.不收科学名词及地名人名;3.每条“成语”皆有其出处。这本辞典中,不但收录四字词,也收录两字词、三字词、五字词、六字词……有些词出自史书,所以有历史典故,有些词出自经书未必有,历史典故。所以,在“一部”中,不但一场春梦、一团和气、一劳永逸可以是成语,一夕、一切、一世、一旦、一字师、一家言、一饭恩,也可以是成语。③
图:1917年出版的《国文成语辞典》扉页及内文


与之相似,1924年出版的《实用成语大辞典》中,收录有造诣、优游、怀刺、不速客等词;1937年出版的《实用国文成语词典》,也将三省、汗颜、弄璋、垂青、问津、逐鹿这些古已有之,的固定词组,视为成语收录。

1936年-1948年八次印刷版的《中华成语词典》,同样没有给“成语”下直接的定义。编纂者在序言里,说得很明白,他编这本书的目的,是替那些没有时间去翻,古籍的人们“代一代劳”,使他们在写作时“减少一些麻烦”,少出一些错误,也就是为白话文写作者搭建一座与文言文固定词组沟通的桥梁。编纂者还说,“成语的范围本极含混”,谁也没法穷尽所有,的文言文固定词组,他能做的只是将“应用的熟语”、“常用的复词”与“最常见常用已经,成语化的名字”尽可能地收入到词典中。④

所以,在这部词典中,十有八九、十室九空是成语,刁滑、力行、刀笔吏、千金躯、上下牀之别、千金买骏骨也都是成语。
图:《中华成语词典》封面


以上是“成语辞典”产生的历史逻辑——扼要来说就是方便白话文时代之人正确使用古已有之的固定词组。至于哪些词属于成语,哪些词不属于,对辞典的编纂者而言是很,次要的事情——有些编纂者会把尺度放,得比较宽,有些编纂者则收得比较窄。更不会有人要学生去分辨哪个,词是成语、哪个词不是。

事实上,从第一本中文成语,辞典诞生至今,“成语”的判断标准就没有统一过。

1962年出版的《成语简论》承认,“成语一词是大家所熟悉的,但认真给成语下,个定义却又不太容易。目前,在这方面大家的,看法还不一致”⑤。1985年出版的《成语》一书认为,只要是被经常使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都可以算作成语⑥。按这种宽泛的定义,自然不会产生“日薄西山、茕茕孑立、至微至陋、形影相吊这四个词,哪个不算成语”这样的考题。

但90年代与00年代的成语,学术圈,不满足于这种宽泛的定义,非要在成语与非成语,之间找出一条明确的界限——尽管这条界限,根本就不存在(也正因为不存在,所以迄今仍无统一的判断,成语的标准)于是,有人写论文说成语的,判断标准在于“表意的双层性”,要有一层“隐而不露的意义”,这样子才算成语,刻舟求剑、牛头不对马嘴、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是成语,从善如流、等量齐观、身体力行、微不足道、党同伐异、蠢蠢欲动则不是。也有人写论文说,判断成语的标准是“经典性”,要出自权威典籍、要古朴典雅才行,一年半载、一头雾水这些都不能算。还有人主张成语必须,在结构上符合“二二相承”(比较复杂就不具体展开了)……⑦

这些研究,早已远离了“成语辞典”诞生的初衷。

在不会有答案的“伪问题”上奋力追寻的结果,是带来了一堆莫名其妙的“伪知识”。正是在这一时期,“下列哪个词语不属于成语”这种考题,开始频繁出现。比如:

下列不属于成语的是( )

A.放之四海而皆准

B.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天下之事必作于细

这些愚蠢的考题,能带给人的,只有折磨。

注释

①图中选择题分别来自:《中学课堂新学案·高二语文 上》,书海出版社,2002年,第152页;《初中语文题解 三年级》,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8年,第245-247页。《海淀考王 语文 七年级上》,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4页。

②《学科教学详解:初中语文》,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80页。

③庄适,《国文成语辞典》,中国图书公司和记,1917年。

④吴廉铭,《中华成语词典》,中华书局,1948年第八版“赘言”与“编例”。

⑤马国凡,《成语简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页。

⑥刘洁修,《成语》,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3页。

⑦刘中富,《成语的界定与成语,的层次性》,收录于《汉语语汇学研究 4》,商务印书馆,2017年。

推荐阅读

义仓:一桩兜兜转转六百年的悲剧

伟大的「盲法实验」,打败了风靡巴黎的伪医学

董煟,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南宋知县


    关注 短史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