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屈原的一种神奇批判 短史记

 

兼论“屈原是否真的存在”。祝大家端午节安康。...



问:屈原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吗?

一、屈原是否真有其人的学术争议

《短史记》以前的文章,曾就“屈原是否真实存在”这个问题的学术争议,做过介绍。质疑者的主要论据,扼要来说包括如下三点:

(1)现存先秦诸子百家著作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典籍中,完全找不到“屈原”这个名字。今天所见有关屈原的史料,几乎全部出自《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而司马迁似乎也并未掌握多少有关屈原的确凿史料。比如,作为一篇传记,按常理有必要介绍一下传主的籍贯与家世,司马迁却只能以一句笼统的“楚之同姓”权做交待,可见他对屈原的家世几乎没有了解。汉文帝时代的贾谊写过《吊屈原赋》,经历了文帝、景帝和武帝时代的淮南王刘安写过《离骚传》(已失传),这些司马迁参考过的材料,同样不能就屈原的籍贯与家世提供确切的说法。

(2)今天所见《屈贾列传》已非司马迁的原始版本。列传中记载了贾谊之孙贾嘉“至孝昭时,列为九卿”。司马迁没有活到贾嘉官至九卿的年份,也无法未卜先知汉昭帝的谥号是“孝昭”。显然,在司马迁之后,有人对《屈贾列传》进行了补写或增删。

(3)《列传》中有些情节似存矛盾。比如先说楚怀王“怒而疏屈平”,继而又说“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齐国是大国,对齐关系是楚国需要重点经营的政治事务。这种事,似不宜交给一个已被疏远的边缘人去负责。齐国不会开心与一个楚国政坛的边缘人接洽,会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楚王也不会放心让一个失宠之人居于外交要津,天知道他会不会乘机挟怨报复,至少也会担心他会不会尽职尽责。在并无其他史料可以佐证存在“屈原使齐”之事的情况下,传记中这种似存矛盾的记载,就显出了它的可疑。
图:《三才图会》里的屈原像


晚清学者廖平,是近代最早对“屈原的真实存在”提出质疑的学者。按他的考证,《离骚》是方士们为秦始皇所写的“仙真人诗”,目的是满足始皇长寿、成仙的想象。廖平之后,胡适从思想史方面入手,指出屈原即使真有其人,也不会生在秦汉以前,理由是屈原这种忠臣“在汉以前是不会发生的”,战国时代不会存在屈原那种“奇怪的君臣观念”,是“汉朝的老学究”们塑造了屈原这样“一个理想的忠臣”。

徐复观的研究则认为,司马迁为屈原做传,所依据的核心材料之一,是淮南王刘安的《离骚传》;而《离骚传》又是刘安写给汉武帝看的。刘安写《离骚传》的目的,“是借屈原之冤,以明自己之志”,具体来说就是婉转地向汉武帝传达信息,说自己忠心耿耿犹如屈原,绝无谋反之意,以求改善被朝廷疑忌、监视、打压的艰难处境。若朝廷不能体察这种忠诚,那自己就只好学屈原去自沉了。正所谓“不仅是表白屈原,亦实际上是表明他自己”。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有学者推测认为《离骚》的原作者其实就是淮南王刘安。也有人推测认为,屈原其实是贾谊伪造的历史人物——贾谊忠于汉文帝,为其擘画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削弱诸侯王的妙策(也就是后来汉武帝搞的“推恩令”),结果却因为与文帝的宠臣邓通不和,“数廷讥之”,多次在公开场合讽刺邓通,招致文帝的不满,“由是疏远,迁为长沙太傅”,被从长安中央下放至偏远的长沙国去做太傅。贾谊的这些人生经历,与屈原故事中的情节——忠于楚怀王、有政治能力(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被怀王寄予重任、遭怀王身边宠臣进谗言而被疏远、下放至偏远地区为官——可以说是高度吻合。

附带一提:写过《吊屈原赋》的贾谊,后来又做了梁王的太傅。梁王坠马而死后,贾谊自责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哭泣岁余,亦死”。这位从马上掉下来摔死的梁王,谥号正是“梁怀王”。长沙王+梁怀王,似可与屈原故事里的“楚怀王”构成呼应;贾谊的哭泣而死,亦可与屈原故事里的怀石沉江构成呼应。考虑到上述种种,司马迁将屈原与贾谊并入同一列传当中,这种处理显然有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用心。

总而言之,“屈原”究竟是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目前仍是一桩未解的学术疑案。疑案的源头,在于先秦典籍中找不到屈原的相关记载,以及《史记》中的屈原传记存在许多可疑之处。也就是说,自一开始,关于屈原的事迹,就缺乏一个拥有可信度的传世文本。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2017年投入使用的最新版初中历史教课书七年级(上册)已不再收录屈原的相关内容——使用至2015年的旧人教版教材第八了《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中,曾用了较大的篇幅来介绍屈原(如下图)。与之一同从教材中消失的历史人物,还有真实性同样存疑的扁鹊。当然,最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仍保留着与屈原相关的内容。
图:旧教材关于屈原的描述


二、古人对屈原的所谓“批评”

与近现代学者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屈原这个人”不同,古人围绕屈原的主要争议,是这个人的作为究竟值不值得效仿。

贾谊要借屈原自伤身世,刘安要借屈原向汉武帝表忠心,自然都对屈原持肯定立场,刘安甚至说他“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有借屈原讽刺汉武帝的用意,所以行文中也始终对屈原怀抱着同情、赞赏与惋惜。

西汉末年的大文豪扬雄,首开批评屈原的先河。他虽然喜欢《离骚》,也赞赏屈原的人格,却不能同意他的自杀。他写了一篇《反离骚》批评屈原,说他非要在楚国这一棵树上吊死,实在是不值得。楚国既然不肯重用你,不肯听你的逆耳忠言,你就该学学孔夫子,像他那样离开乌七八糟的鲁国,去更广阔的天地里发展,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嘛,何必固执地呆在楚国呢?何必将自己的性命交给湘水的浪涛呢?

扬雄的这种意见,与西汉中晚期知识界反对忠于一家一姓的思想潮流,有直接关系。汉宣帝时代,名儒盖宽饶曾站出来给皇帝上书,公然指责“圣道陵迟”,警告汉宣帝要行仁政,否则“天命”是要转到别家去的。汉成帝时,又有名儒谷永站出来,公开对皇帝说天意从来不会只眷顾一家一姓,警告汉成帝要早点改弦更张,放弃恶政。王莽后来毫无舆论阻力、以禅让的形式取代西汉建立新朝,正是这种思想潮流发展到极致的结果。扬雄本人也实践了他对屈原的批评——他欢迎新莽,对刘汉王朝没有“忠君”层面的留恋。

进入东汉后,又有《汉书》的作者班固站出来,写了一篇《离骚序》,公开批评屈原。班固说,刘安对屈原的赞美,讲什么屈原可以与日月争光,可谓“似过其真”,实在是名不副实。那屈原,实际上是这样一个人:

“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清絜狂狷景行之士。”

意思是:那屈原为了显露自己的才华、炫耀自己的名声,常年与那些危害国家的小人相争,打口水官司,自然是要遭遇谗言的。他还经常责备楚怀王,成天怨恨怀王身边的佞臣,最后闹了一个沉江自杀的结局,实在算不上是一个清洁之人、狂狷之人、景行之人(清洁指的是品行好;狂指做事激进,狷指做事保守;景行,光明正大之意)。
图:《晩笑堂竹荘画传》班固像


班固如此批评屈原,实出于一种“时代需要”。他早年与东平王刘苍(曾以骠骑将军身份在朝辅政)交往,论及屈原时,说的是“屈子之篇,万世归善”,且希望刘苍能够折节下问,多听谏言,让天底下再无“汨罗之恨”。那时候,班固年约二十,正畅想着能被人赏识,进而在政坛上有一番作为。写文章批评屈原时,班固已入中年,已是皇帝的亲近之人,史称他入宫给皇帝读书,常常“连日续夜”;皇帝有巡狩之事,让班固“献上赋颂”已是常规操作;朝中有大事要讨论,也常被皇帝指定站出来与公卿们辩论。

更要紧的是,汉明帝、汉章帝父子,一点都不喜欢屈原、贾谊与司马迁这类人。汉明帝曾亲口对班固说,他很不满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却因为受刑的缘故,在《史记》里说汉武帝的坏话;也很不满司马迁在《史记》里借贾谊之口将秦王朝的灭亡归因为“仁义不施”,而非君权神授合该轮到刘家人做皇帝。总之,司马迁这类人“非谊士也”,不是好人。汉明帝心目中理想的忠臣,是司马相如。他对班固说,这个人虽然也不太得志,但从不对皇帝发怨言,临终的时候还在文章里“颂述功德,言封禅事”,还在歌颂汉武帝的丰功伟绩,实在是“忠臣效也”——是忠臣的典范,“贤迁远矣”——比司马迁那家伙强多了。

明、章两帝的时代,是一个“法宪颇峻”、人人战战兢兢的时代。北海敬王刘睦,本是个性情谦恭、爱好学问、喜欢与知识分子交朋友的人。因为害怕“敬贤乐士”的名声被皇帝知道,他只好将大门关起来谢绝宾客,将精力全部投入到狗马音乐之中。深知皇帝厌恶读书人博取名声的班固,也非常自觉地选择将“不以才高人”(不在人前人后突出自己的才能)作为自己的处世之道。他批评屈原不该露才扬己,不该责备楚怀王,是因为皇帝不喜欢屈原露才扬己,不喜欢屈原责备楚怀王。
图:清殿本屈原画像


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这种班固式的批评,成了许多读书人信奉的一种生存之道。南北朝时代的官员颜之推,写了一本《颜氏家训》,其中明确告诫子孙们不要学习屈原,因为这个人“露才扬己,显暴君过”,通过批评君王的错误来彰显自己,来给自己博取名声,这样要不得。一体两面,这种班固式的批评,也成了许多皇帝检验臣僚忠诚与否的基本标准。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下诏同意已命在旦夕的刘基离开南京,返回青田老家。诏书里说,之前有人告发你刘基给自己找了块有王气的墓地,我很生气,将无所事事的你软禁在南京两年多。若是“愚蠢之徒”,一定会忍不住找朕辩解,说自己没干过那种事,是朕听信了谣言搞错了。惟有“卿善为忠者,所以不辨而趋朝”,你很懂得如何做忠臣,主动跑来南京让朕软禁,也不做任何辩解来凸显朕错了。所以呢,你既然是一个“不洁其名”的标准忠臣,我如今也就放你回去,让你安心地死在老家。

为屈原做传的司马迁,应该料想不到事情会有这样神奇的展开。

参考资料

①启风,《端午节纪念屈原,但屈原这个人真的存在吗?》。

②2015年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部编本《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2017年统编本《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③李诚,《楚辞论稿》,华龄出版社,2013年。

④徐复观,《两汉思想史 2》,九州出版社,2014年。

推荐阅读

没人知道《西游记》的作者是谁

「美洲农作物引发清代人口大爆炸」之说是错的

对不起,《冰鉴》这本烂书根本不是曾国藩写的


    关注 短史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