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清淤!南川楼,400年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

 

大运河清淤工作正在进行淤泥将变为沃土 用于建设景观带近日,在市区大运河解放桥南侧,很多工人正在用高压水枪冲洗...



大运河清淤工作正在进行

淤泥将变为沃土 用于建设景观带


近日,在市区大运河解放桥南侧,很多工人正在用高压水枪冲洗河道。记者从沧州市大运河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了解到,这是对大运河河道进行清淤,清理出的淤泥晾晒后将用于建设大运河景观带。清淤的同时,我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还在现场“寻宝”,以便及时发现有历史价值的物品。
近日,在解放桥南侧的运河里,工作人员拿着高压水枪对着河道进行冲洗,现场溅起阵阵水花。沧州市大运河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使用高压水枪冲洗,可以将河底的淤泥冲碎,然后再用排污泵将淤泥抽走。

“抽走的淤泥被排到这个沉淀池里,淤泥沉淀后,清水上浮。我们再把清水抽走,循环利用以冲洗河道。”这名工作人员指着远处的一个沉淀池说。

不仅如此,记者还了解到,清理出的河道淤泥经过晾晒,将用于建设大运河景观带。“淤泥中含有很多有机物,可以充当肥料,用来建设景观带,真是取之于运河,还之于运河。”附近居民王先生不住地赞叹。

据了解,河道清淤的同时,我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还在现场搜寻一些有历史价值的物品,以便对这些物品进行保护和研究。

记者 何晓玲
南川楼,终于知道你的“秘密”了


400多年前,运河两岸杨柳依依,沧州城外江岔子码头上熙熙攘攘,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打把式的卖艺人敲起了锣鼓,说书先生凭着一张嘴评说天下大事。

运河之上,舳舻千里,帆樯林立。来往船只首尾相接,或船夫摇橹,或纤夫拉纤,满载着货物靠岸停泊。

码头之南,一座高楼平地而起,酒旗随风飘展,不时传来吟诵声、谈笑声,推杯换盏,好不热闹。往来的商贾行人在此登高、饮酒、作诗、览胜……

这座小楼就是南川楼,它不单单是沧州城外、运河岸边一处繁华胜地。因其直接隶属长芦盐运使司,所以也关系着国家财政、税收、经济命脉。
揭开南川楼的神秘面纱

楼高10丈,隶属长芦盐运使司


南川楼这个名字对于老沧州人来说并不陌生,明清时,南川楼地处沧州市南,临运河而建,是沧州有名的登高览胜好去处。

南川楼作为一个地名保留至今,足以可见它对沧州数百年的影响力。可是我们对于它的一些详细情况却了解不多。它是谁建的,为何而建,楼高几层?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

沿市区解放桥南运河大堤西行,经过原市无线电二厂,再往南走几百米,就见标注沧州景观石上刻着:明代南川楼遗址。南川楼建于明嘉靖初期,为长芦盐运司公产。楼西河心涌有暗泉,甘冽清甜,是酿造本地佳酿沧酒的上选之水。



沧州现存最早的方志——明朝万历版《沧州志》曾给我们留下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

运司、分司、验盐引所、盐厂、公馆、福星巷、南川楼(并碑记图像)、朗吟楼、来善堂,运司有志,俱不叙。

——卷二《创修志·官厅公馆》

所谓“运司有志,俱不叙”,就是说以上相关设施在“运司志”中都有详细的记载,这里就省略不写了。

这一句“俱不叙”不知让多少想了解南川楼的学者们扼腕叹息,就好像听书刚到精彩之处,一句“且听下回分解”让人百爪挠心。听书还能等下次,可是“运司志”这本书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

明朝万历版《沧州志》里所提到的“运司志”就是长芦盐区现存最早志书——隆庆版《长芦盐法志》。

几经查询,就在上个月,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孙建、沧州市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吴树强终于确认,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有这本书的残本。

吴树强多方联系,终于找到天一阁博物馆的李开升博士,并在他的帮助下,找到了明代隆庆版的《长芦盐法志》,南川楼也因此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据隆庆《长芦盐法志》记载,南川楼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一年冬,并于嘉靖十二年七月建成。面阔三间,左右两厢,共六间,楼高十丈,隶属于长芦盐运使司,用于运司官员及盐商闲暇登高远眺之用。楼上匾额写着“南川胜览”四个字。

《长芦盐法志》详细记录了《南川楼碑记》。从碑记的内容可以看出,南川楼是沧州长芦批验所的配套设施之一,曾毁于正德刘六刘七起义。嘉靖十一年重建,一共有四部分,包括国计堂三间(批验所办公的地方),南川楼三层(盐商及批验工作人员闲暇登高远眺的地方),厢房六间(办公人员的宿舍),义勇祠一间(就是关帝庙,盐商供奉的财神)。设施都被围墙围了起来,院子里还种植了各种花木。

有关南川楼的这些珍贵材料,让孙建如获至宝。吴树强也说:“能够找到南川楼这些资料,我们都很激动。倘若有朝一日能够复建南川楼,这些都是最可靠的依据。”
长芦盐区长期设在沧州

南川楼由长芦盐运使郭五常建造




据明代隆庆《长芦盐法志》记载,南川楼的建造者是长芦盐运使郭五常。郭五常从三品官员,掌管整个长芦地区的盐运政务。

那么,我们就来唠唠长芦盐是咋回事。

长芦是我国重要的产盐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华北、西北广大地区用盐的主要供应地,也是历代王朝主要财税收入的来源。

在古代,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如果说金银是天然的货币,那么盐就是天然的商品。盐是封建社会仅次于粮食的重要物资。在古代,盐是不能私自买卖的,盐的生产销售一直控制在政府手中。

早在春秋时期,盐就开始转为国家专卖,著名政治家管仲利用齐国的海盐资源优势,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开创了食盐官营制度,即民产、官收、官运、官卖。

长芦盐区位于渤海湾沿海地带,绵延千余里,这一片区域都产盐,历代相沿称为“长芦盐”。元朝长芦盐区设盐场22处,明隆庆三年为20处,清雍正十年裁为10处,至民国十四年,只剩下丰财、芦台两处盐场。丰财、芦台盐场就是塘沽盐场和汉沽盐场的前身。

明代,朝廷在北京设立了长芦巡盐御史。洪武元年,在长芦镇(今沧州市区运河东岸)设立北平长芦都转运盐使司,永乐元年改名为长芦都转运盐使司,管理南起河北海兴北至山海关的长芦盐区。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告诉大家,盐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古代盐业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都有密切的关系。长芦盐运使司作为掌管长芦盐区的最高行政单位,曾经长期设在沧州。
南川楼与沧州酒的不解之缘

酿酒的水取自南川楼下泉水


南川楼闻名天下还与沧州酒有着密切的关系。民国《沧县志》载:“南川楼,在城南昊天观,今废。南川地通暗泉,泉甘而水深,昔郡人岁取用以造酒,酒佳甚,所称沧酒,即此水所造也。”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沧州酒久负盛名、工艺独特。在明代,沧州酒是全国名酒,“过沧州,沽沧酒”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道风景线。沧州人为了防止官府无休止地征酒,就相约不卖正宗的沧州酒给官府的人。知府知州想索求沧州酒,却一滴也得不到。由此可见沧州酒的珍奇,还有沧州人的与众不同。

正宗的沧州酒不是一般人家能酿造的,只有戴刘吕王等世代相传的酿酒世家才能把握酿酒的火候。酿酒的水来自运河,但不是哪里的运河水都行,必须是来自南川楼下的泉水。取水的人把瓶子沉到河底,灌满涌出的清泉水。用这样的水酿出的沧州酒,味道甘醇,回味无穷。

真正的南川楼下泉水所酿的酒,就是喝得酩酊大醉,也不会觉得恶心。如果是宿醉,第二天不但没有任何不适,反而觉得浑身舒畅。但是如果用运河其他河段的水酿酒,就不会这样了。

还有更加奇妙的事情,凡是正宗的沧州酒,十年的酒温上十次也不会变味道,但是温十一次味道就变了。两年的酒可以温两次,三年的酒可以温三次……这样神奇的事情,没有人能说得出原因来。
麻姑城上南川楼,锁断风烟数百秋

南川楼扬名,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麻姑城上南川楼,锁断风烟数百秋。乘鹤仙人今去远,骑鲸客子昔来游。瀛州未解三生恨,沧酒难消万斛愁。长啸一声自归去,白云终古两悠悠。”这是清朝李调元写下的《登沧州南川楼》。

明清两代,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登上南川楼一览南川美景,留下传世佳作。这些诗词见证了沧州南川楼昔日的辉煌,也让我们更真实地感知这座小楼那些过往的故事。

南川楼能够名扬天下,除了这些诗词,还因为它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势——

第一,南川楼水源优质。南川楼下这一处暗泉如今已经找不到了,但是南川楼的水好可是有多方佐证的。首先,沧酒当时天下闻名,酿酒的水必定是选最好的;其次,日军侵华时期,为供应军需,曾经在南川楼附近建了水厂,这一定也是看中了这里的水源优质。曾经居住在南川楼附近的居民说,原来这附近有不少果园、菜园,水果、蔬菜也比别处的更加鲜美。

第二,南川楼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南川楼位于沧州城外的运河岸边,往北就是沧州的码头。运河自古以来就承担着交通航运的重任,南来北往的商船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南川楼建在这里,与此处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三,南川楼作为长芦盐运使司的公产,职责特殊。当时的长芦盐销往畿辅及河南东北部等地,作为处理盐务的衙门口,每天自然少不了来自各地盐商登门拜访。这些达官显贵聚集于南川楼之上,使得这里成为了一处著名的接待场所。

几百年前,繁荣的漕运、国之命脉的盐业,还有著名的沧酒,这些历史记忆、文化内涵、精神密码,如今依然保存在每一个沧州人的血液里。

这座明代的古楼,一端连着历史,一端接着现在。它犹如一个时间使者,带着所有热爱沧州文化的沧州人,感受这片土地的文明进程、文化发展。

记者 马艳


来源:沧州晚报

特别提醒:

1  沧州市区199个小区的孩子应该就近上哪个初中?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划片”,查看2019年招生划片

2《沧州众多“车舵主”用户被坑!如何维权?》扫描下方二维码回复“车舵主”看详情
沧州人,沧州派
阅读沧州,从这里开始


敬请扫码关注


    关注 掌握沧州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