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文艺片凭什么跪着走?

 

一次伪文艺的刻奇。...

《百鸟朝凤》昨日一跪,今日单日票房斩获逾七百万。为保吴天明导演遗作在院线的最后一线生机,方励直播下跪的行为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称其为“道德绑架”的声音不在少数「包括我」而这部电影又实实在在的因为这个行为而活了过来。国产文艺片靠“下跪”博得排片量这样的事,我想不会,也不能再发生了。然而这个行为也不足以界定国产文艺片的发展程度,《百鸟朝凤》跪求排片不管是发乎情还是出于舆论,都只能代表一部片、一个团队的选择,不能说明文艺片就非得“跪着走”。

“别让欣赏电影变成慈善事业。”

先说我的观点,我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本能是反感的。反感的不是宣传团队与排片方在交流中采用了“下跪”这个方式,而是这个行为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引入了第三方。把“我给你下跪希望你给我排片”的请求变成了“你看人都给你下跪了你还不给人多排片”这样的第三方道德胁迫「是的我认为无论如何都造成了道德胁迫」。我感慨中国的部分网民太容易圣母也太容易共情了。在宣传团队“下跪”的背景下,他们去看这部电影的原因可能不是因为方励想与大家分享好电影的热切或者对电影的欣赏,而是秉承着一种“做慈善事业,拯救国产文艺片”的圣母的心。允许我狭隘地揣测,假如今天是一部烂片,带点所谓的情怀,再一个下跪营销,依旧会有许多人趋之若鹜地奔赴这项“慈善事业”。至于电影的质量,who cares?所以也许我们还该庆幸《百鸟朝凤》是一部风评还不错的片子,至少看一看也没有太大损失。

“这个世界不缺文艺的人,更不缺伪文艺的人。”

这件事情说到底也只是“我想让好电影「先默认它是」能让更多想看的人看到,而院线方出于商业考虑满足不了”这样的矛盾而已。

首先,我不觉得商业的尺度能很好地判定文艺片。院线单方面默认我们不喜欢文艺片,所以减少排片或者把片子排在很尴尬的时间段。这样的排片无形中就是商业对文艺的独裁,就算有人想看也许也会因为时间矛盾最终放弃。所以文艺片不得不就陷入“排片少→票房惨淡→排片越来越少”这样的死循环。

再者,也许我们大胆地做个设想。把文艺片排在黄金时段,我想观影量一定不会低。

“今天晚上我们去看电影吧”
“看什么电影”
“随便”




以上不是我们很常见的对话吗?

看一场电影对很多人只是在特定的时间里选择的一种娱乐方式。如果在他们想看的时候只有这一场可供选择,难道他们会因为这是晦涩的文艺片而选择不看吗?拜托,他们只是想找个地方待一块儿消磨时间而已。

再说,虽说文艺片的受众市场并不大。但我泱泱天朝人口基数这么大,我们把看文艺电影的人的概率夸张到一千个人里只有一个,还有一百多万的受众。「毕竟连wuli韬韬都真的有不少粉丝叻」。假如院线平台能给我们提供充足合适的排片,消费量也许没有想象的那么悲观。

文艺也分真文艺和假文艺。真文艺的人不少,而这个世界更不缺伪文艺的人。为什么我们的院线连一个让伪文艺看一步文艺电影自我高潮的机会都不给他们呢?先不说商业和文艺,希望你们院线至少也关怀一下人性,给他们一个装逼的机会好吗,说不定能造就一个真文艺青年呢^ _ ^

“文艺电影真没你想象的那么糟。”

中国电影的市场状况实际是非常好的,创作状况也不坏。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通过一个非常繁杂混乱的市场过程,才能走上一个有序的状况。创作考虑太多也许什么都做不了,艺术需要最基本的冲动。大众自然会让艺术去进入市场,只是中间或边缘的区别。

——来自娄烨访谈《永不妥协的娄烨》

文艺电影本就不是为了迎合市场,更多的是创作者自身的情感表达。文艺与商业的结合终究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课题。但我们应该知道的是,无论电影的发展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过程。很多人把文艺片的推广和审美水平相关联,可我觉得不一定对。毕竟永远有一小部分的人的审美凌驾于大众之上,这一小部分人的取向很难与大众同步。但是无可厚非的是,社会总体的审美水平在对不同类型电影的欣赏和包容中必定会是不断上升的。

中国电影行业2012年总票房为170.73亿,14年的产值平均一天一亿,到201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440亿居全球第二,而2015年全球数字音乐行业总产值只为150亿。

中国电影的发展是超乎我们想象的,文艺电影也必将在如此迅猛的发展中分到一杯羹。何必担心那么多呢?与其担忧文艺电影跪着走路,还是希望大家关注一下音乐版权和音乐产业吧。你看看人家的产值,多可怜。

总而言之,《百鸟朝凤》这件事经过沉淀最大的意义在于引出了电影产业的一些问题,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未来国产文艺片一定会越来越好。也期待未来艺术院线的落成~

没有逻辑。

数据、和言论都不保证正确,错了欢迎指正,但是不许你骂我。


    关注 看见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