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shop专访“老文青”方励:我是《百鸟朝凤》的保安队长

 

5月29日晚,Workshop系列活动艺术论坛邀请到了《百鸟朝凤》的主创团队与观众进行演后谈。电影人方励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接受了《北大青年》的采访,回顾了他“半路出家”的电影人之路,讲述了他对当下电影与电影市场的观点和思考。...





‍‍‍‍‍‍‍‍‍‍‍‍‍‍‍5月29日晚,Workshop系列活动艺术论坛邀请到了《百鸟朝凤》的主创团队与观众进‍行演后谈。在电影放映之前,电影人方励‍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接受了‍《北大青年》(以下简称“北青”)的采访,回顾了他“半路出家”的电影人之路,讲述了他对当下电影与电影市场的观点和思考‍。‍‍‍‍‍‍‍‍‍‍‍‍‍‍‍‍‍‍

‍‍‍‍‍‍‍

北青:我们注意到您早年的经历与电影并‍‍‍不大相关,是什么契机让您突然踏上了现在的电影道路?

方励:也不是突然的。怎么说呢,因为我首先是个人,我会关心人的故事。我小时候非常喜欢文学喜欢摄影,从小是‍在电影里泡大的。后来不是我主动地要去做电影,而是对电影有好奇心,阴差阳错‍撞进‍来的。我是去帮人家忙,上了贼船没下来。

北青:“半路出家”的经历是否给您带来一些特殊的体验?

方励:我觉得“半路出家”是最自由的。没有包袱、没有框框、没有模式,只认道理和规律,因为没学过,所以都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所以讲的都是实话,没有经过修饰以后的理论术语。


像我从小讲中文,但让我讲语法我讲不了,因为从小没有人教我语法,语言逻辑是从实践中来的。所以真正做电影的人,不需要理论,需要的是对世界的理解和感
受。所以我觉得所有理论都是对别人实践的总结、分类和点评,做电影是不是科班出身是没有关系的,要看你对电影有多大热情、耐心和真诚。电影是要和千百万人
做情感交流的,需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敏感度。

北青:您除了做电影之外,还是一个成功的商人。现在大家又称您为“老文青”,您觉得这两个身份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方励:我不是商人,我是企业家。我从来不做买卖。


者没有任何矛盾,把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做成一个商业模式,这是最高境界的企业家。我们把我们的兴趣和爱好变成了职业,我们赚取的首先是实现我们心愿的快乐,
同时还赚到了钱。能够发展我们的平台,让我们的舞台越来越大,让我们的规模越来越大,能够造福更多的人,为他们提供不管是解决方案、还是前沿科技、还是内
心的感动。我觉得在我心目中,商业不是简单的买卖。买和卖是流通渠道最后的环节,不是本质。

北青:在《百鸟朝凤》之前,您就投资、制作和发行了很多的文艺片,如《观音山》《后会无期》《二次曝光》《万物生长》《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等,为什么您偏爱这种类型的电影?

方励:因为我觉得电影的根本是文化。然后再兼有娱乐性,没问题。我做电影不是为钱来的,我是有选择的。我选择做有文化气质和艺术追求的电影,我不做纯为赚钱的商业电影,不是说我反对,是我选择不做。因为我的时间太有限了,纯为赚钱我根本不来做电影。

我为什么会特别喜欢文艺片。任何国家如果没有文艺片,就没有电影了。关于人的(东西),是创作者根本的初衷,是电影的灵魂。一个好的商业电影,它也一定是有文艺情怀的,在描述和塑造人,在讲人的命运,在讲情感的生动。


有你看到的大规模场景,非常炫的、豪华的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外加的,都属于商业元素,只不过商业元素堆积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把它叫商业片了。其实商业片还
分为两种,一种是来就是指着赚钱的,只是为赚钱来的;也有我们本来就有一种原创冲动的。有很多的经典大片也是非常有文艺情怀的,但是它是个商业类型片,这
样的电影也不少。但是我们现在就非常粗暴地把小众艺术电影和大众文艺电影混为一谈。以至于影城经理们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只要沾文艺两个字就往一边扔。

北青:那您是如何定义大众与小众这二者的?

方励:这个是需要探讨的。但是我(如果)要用一个语言来描述《百鸟朝凤》,最土的叫法,我可以把它叫文艺大片,或者叫主流文艺片、大众文艺片。


有一种是小众艺术片。比如说我就是一个导演,我根本不管观众看得懂看不懂,我把机器往那儿一支,十分钟长镜头,让你去嚼、让你去感受。我没有强的剧情,我
玩儿的就是手法。让它给你产生一种感觉,让你自己去感受。既具有非常强烈的作者观点和作者诉求,又有非常强烈地所谓的“实验性”,这种属于纯艺术片,这就
是小众。所以艺术片和文艺片不要混为一谈。

北青:那您觉得文艺片应该怎样向市场去探索?

方励:所有电影都是有商业性的,我们看电影都要买票嘛。只不过我们在细分的时候分为大众的、小众的,还有不同的类型,从受众面来划分。

但是现在中国只有大众院线,没有小众院线,所以才会整天在讨论商业片与文艺片的冲突。其实二者是不冲突的,如果我们可以把小众院线与大众院线都建设起来,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存在,让大家都各取所需。


成功的大众电影其实是很难的,既要有艺术追求,又要实现商业性,可以打动别人、不被人骂,做这样的电影是需要智慧的。我觉得这样有艺术情怀的商业电影是中
国市场最需要的,既有良性的商业循环,又有浓烈的艺术追求。商业片与文艺片是不冲突的。作为电影人来讲,最好的商业营销模式是保质保量、为客人着想,不要
老想掏人家兜里的东西。

北青:像您说的,现在也有很多人提出要建设艺术院线,对此您怎么看?艺术院线在国内的建设情况是怎样的呢?

方励:艺术院线肯定是未来,而且现在的趋势已经很强烈了。

为什么没有人去投资,因为活不了,没有供应链、没有片源。全世界每年几千部电影,中国的观众能看到吗?问题在哪里,我们所有的进口的管制是垄断的,好莱坞拿走中国票房的一半,我们从来没想过让非好莱坞的电影进来,丰富我们的电影市场。

刚才也提到北京电影节,很多年轻人去买票,就是因为这么小一个window大家去抢。中国的观众太可怜了,根本看不到电影。批片的量太小了,而且都掌握在几个垄断手里。大家有机会拿到这个配额,也不会去进这种有不同品味和意境的非好莱坞电影。


持一个艺术院线,肯定是每一个月至少有几十部电影在循环,你才能正常经营。所以小众电影院规模没有那么大,但像北京这种城市,来个五六家,有什么问题?你
在上海,来个三五家,任何问题都没有。你到武汉成都去个三家,一点问题都不会有的。全国至少有几百万文青的,几百万影迷啊,这部分观众需求被忽略了。所以
我觉得这个现象是慢慢地有可能得到改善,现在大家看到这个需求,政府是有职责、有义务来做宏观调控的。

北青:您觉得像百讲这样的高校院线是否有作为艺术院线的建设前景?

方励:我觉得北大百年讲堂任何时候要保持自己的“贞洁”,烂商业片在这里做首映是很丢脸的。北大应该给自己设立标准,不能为了商业利益放电影,一部电影能不能进百年讲堂需要认真斟酌。要努力把百年讲堂打造为一个品牌。

所有电影人的心愿是让更多人看到电影,这才是对电影人真正的尊重。我觉得百年讲堂可以组织审片委员会,追求影片放映的高端化,要耐得住寂寞。争取做成“文化地标”,同时也可以多策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把它打造成既能和学生们作交流、又能招徕电影人选择它做影片首映的地方。

北青:您觉得文艺电影在像北大这样的高校传播有什么必要性呢?

方励:第一,高校的群体是年轻人,是主力观众的群体。第二,文化氛围、学术氛围要浓厚一些。因为你在社会上,主要也是年轻观众,但他的教育背景相对比较分散一些,高校比较密集。尤其是综合性的大学,它有文科、有艺术类的这些科系,学生群体本身的文化氛围要比社会浓厚一些。

北青:那您作为一个电影人,对北大学生提高电影艺术鉴赏能力有什么建议吗?

方励:我觉得还是要经常地让学生有机会看到优秀的电影,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好电影可以拿出来放,是一种氛围的熏陶。也可以做学术研讨,逐渐培养同学们的鉴赏能力。放映的周期要有多样性,邀请主创们来与同学做交流,组织影评大赛。

中国电影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

《北大青年》记者:欧阳妤璐 郑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电影商学院项目
中国电影以令世界震惊的速度迅猛增长,资本和互联网以不同形式涌入,为中国电影带来源源不断资金的同时,也不断变革和颠覆电影运作模式。既精通影视专业知识,又通晓国际资本市场运作高端复合性人才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稀缺资源。

为了培养优秀专业的影视产业高级管理人才,进而共同改善中国影视产业管理运作情况,更好地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即将推出电影商学院项目,诚邀学界权威学者、业界资深人士以及文化产业政策的决定者,打造影视金融跨界培养计划,培养中国影视行业新一代领军人物。

北大光华电影商学院项目将于近期正式招生,秋季九月正式入学,敬请期待!
北大光华艺术与管理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秉承北京大学百年人文精神和美育传统,将“文化+”的力量注入到学院的教学研究与校友活动中。自成立起,北大光华艺术与管理研究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传承弘扬中华艺术为目标,以人文情怀重释商学院文化属性。

2015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艺术与管理研究中心与众多顶尖艺术机构展开了深入的战略合作,面向公众的ArtInsight大师课与面向北大光华师生的Workshop艺术工作坊,成为广受文化艺术界关注,颇受校友好评的品牌活动。

作为国内首先推出文化产业方向MBA项目的商学院,北大光华艺术与管理研究中心联合北大光华MBA项目共同构建学术科研、教学实践的行业平台,为培养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不懈努力。


    关注 北大光华保利艺术与管理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