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妈妈,请不要再逼孩子打招呼了!

 

你是不是经常逼孩子打招呼呢?有的比较不怕生的孩子,可能还顺着大人,缅腼的轻声说一声「叔叔、阿姨好」但是个性较...



你是不是经常逼孩子打招呼呢?有的比较不怕生的孩子,可能还顺着大人,缅腼的轻声说一声「叔叔、阿姨好」但是个性较为内向、敏感的孩子就抿着嘴、一边往后缩,不说就是不说。

这些情况往往使站在一旁的大人也觉得十分尴尬,会觉得自己没把孩子教好,于是忍不住开始以责备的口吻说着:「小孩子可不能这么没有礼貌啊……」

小孩子也有自尊心

每一次听见大人这样说家里的孩子,总是觉得好不忍心。因为,我也曾经是小孩,现在的工作又是天天与孩子在一起,深深了解被大人说「没礼貌」的感觉,是一种羞愧的感觉,也是一种很大的挫败。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败的是自己做不好,让家里大人失望。而这些感觉,都得同时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被无情的揪出来。

其实,我常常想,没有任何一个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广众下被羞辱,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应该承受呢?为什么我们会毫不犹疑的、高高在上的,在众目睽睽下,责备那身高只及腿或腰的幼儿呢?

或许这其中的重要关键就是,我们大人不觉得幼儿有自尊心。所以,我们的话不会让孩子受伤,就算受伤,也是一点点。此外,成人的话是一种教导,因为「孩子就是要教!」

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教孩子」的责任是尽到了,因为绝对不会落人口舌。但是在所有的「目光」下直接的贴孩子的标签,「警惕孩子」的目地达成了,好像离「好孩子」的目标也愈来愈近。但是羞辱有用吗?以羞辱为手段的幼儿教养,会有什么问题呢?这样做对孩子的内心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语言暴力



伤害孩子的尊严,最大的影响就是孩子觉得不应该正视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感觉。伤害孩子的尊严,所带来的长远影响是,他们日后也不会正视他人的想法、情绪和感觉。这样的轮回,所带来的默视情绪,甚至情绪伤害,永无止境。

假如我们的社会体系认为让一个人羞愧,会很快的收到教养功效,那直接面对面的运用「没有礼貌、你将来完蛋了、你这样没人会喜欢你、你真麻烦、真倒霉生到你……」等等的语言,也就理所当然!这类的语言,直接攻击个人的自尊,让人觉得渺小、一无是处,所达成的效果就是羞愧。孩子生活在这类的语言下,所成就的是大人的愿望,所牺牲的,是孩子自身的尊严。

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需求



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这是很正常的,只是需要家人去好的引导,你一定记得,你的婴儿在五个月大前,任谁抱都可以。但在六个月大前后,突然间,除了妈妈(主要照顾者)外,好像看谁都不顺眼,谁抱他,他就扭头大哭。我们通常都以「陌生人焦虑」,来形容这个现象。

「陌生人焦虑」让孩子只接近对他成长有利的人,让自己与那个人产生情感上的连结和依附,并从那个依附里发展安全感。而在幼儿阶段养成的警戒,又何尝不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透过那样的能力,逐渐学会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虽然这个焦虑,会在一岁半后,逐渐淡化,但随着年纪渐长,在面对陌生人的那一刹那,他们会有一些直觉的警觉。他们会静静的看着陌生人,好像是在以自己的感觉,去感受、去观察「这个人安不安全?」、「他对我好不好?」。

建立自身罪恶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他们会碰到一个又一个的成长上的难题:罪恶感。它与幼儿「好奇、主动探索」的热情,紧密相连。

当自己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究这锅里有什么?去试探我这样做,他是不是就会这样反应?这种种试探的结果,却也可能打破某样东西,或惹毛了哪个人,与成人的意愿和秩序相左。于是孩子会愧疚自己让大人生气,把「自己不好」这样的罪恶感加诸在自己身上。

当幼儿因为需要时间去观察陌生人,却得不到认可,又听见成人一再说自己无礼时,他会产生罪恶感。一则可能孩子觉得愤怒,反而不去做;二则也可能孩子觉得自己太差劲,就不得已顺从了。不管是绝不依从或暂时顺服,两者都忽略了孩子个人的想法和情感,也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反抗不依,自己不好;依样顺从,也因为自己的感觉有错,还是不好。

从尊重中学会礼貌

那要如何做,才能让幼儿学会和人打招呼?最重要的关键,仍是尊重。最有效的办法是示范和引导。以我在书店看到的场景为例:

有个妈妈手里牵着四岁大的孩子,在书店里遇到好友。两个大人几句寒暄后:

妈妈对着孩子说:「小涵,这是王阿姨,她是妈妈的好朋友。」

王阿姨在离孩子有一点点距离的地方,蹲下来,对小涵笑一笑说:「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

王阿姨等了一下下,接着说:「你的娃娃好可爱。」

王阿姨又断断续续的与妈妈和小涵对话,然后在她离开前,她说:「小涵好可爱,小涵再见。」

妈妈说:「跟王阿姨说再见。要不要抱王阿姨一下?」

小涵有点害羞的说再见,然后走到王阿姨跟前,抱了她一下。

在这个例子里,我看到了王阿姨的尊重:她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观察她;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动关心孩子喜欢的东西;不强迫孩子马上响应,耐心等待孩子的响应。

同样的,我也看到了妈妈的尊重:她不强迫孩子要马上打招呼;她先介绍大人给孩子认识,亲身示范如何与人问候;她等到孩子安心后,再引导她如何做;并询问孩子的意愿。



如果您对本文感兴趣,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客服热线:400-8806-203

企业微信号:浙江省亚全能干细胞库

微信二维码:


    关注 浙江省亚全能干细胞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