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营魄抱一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知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知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二为一,能做到永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做到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观与外界的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吗?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生万物、养万物而占为已有,助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作最高深的德行。

[为人之道]

“坐怀不乱”作为一则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在诱惑面前毫不动心的表现,尤其指在男女关系方面没有非分之想。这则成语源自于历史上的一个典故,而“坐怀不乱”所说的人物就是柳下惠。

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为鲁孝公的后裔,姓展,名获,字禽。之所以称作“柳下惠”,是因为他的食邑(即封地)为柳下,而他死后得谥号为“惠”。柳下惠曾在鲁国担任士师,这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卑微职位。当时鲁国公室衰败,朝政把持到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因而屡屡得罪权贵,先后多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但是柳下惠对这些不公待遇从无怨言,而且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只要是身居其职,就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地将工作做好;一旦遭受罢免,也不会有什么不满的表示。 柳下惠虽然在鲁国的官场上很受排挤,但是他的声望非常之高,其他诸侯国争相遣人来邀请他,并许之以高官厚禄,然而柳下惠都一 一拒绝他。有人对此表示不解,柳下惠解释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意思是,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立身正直。如果坚持这种为人做官的准则,到哪里能免于遭受罢黜的结果呢?如果放弃了这样的原则,在官场上曲意逢迎,那么在鲁国也同样可以得到高官厚禄,又何必离开生养我的父母之邦呢?可见,柳下惠对自己的为人与仕途的得失之间的关系看得非常清晰,他并非不通世故,不晓得升官之术,但是他宁可不做官,也要保持自己为人的原则,正因为如此,他才将自己的屡遭罢免看作很正常的事情,于是也就不会怨天尤人。

还有一件事,也有力地体现出柳下惠的正直品行。齐国与鲁国相邻,但是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齐国屡屡对鲁国表现出欺凌之意。一次,齐国又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当时的鲁国国君是庄公,他当然舍不得将此宝物白白地送与齐国,可是如若不送,又得罪不起齐国。正在为难之际,有人提议,何妨铸一假鼎献予齐国?鲁庄公有意采纳此项建议,不料,齐国方面提出,为提防鲁国用假鼎欺骗齐国,只有令以真诚正直而闻名天下的柳下惠来做担保,齐国才肯相信鼎是真的。于是,鲁庄公便派人去请柳下惠。可柳下惠说:“信誉是我一生唯一的珍宝,如果我说了假话,就等于自毁珍宝,让我毁掉自己的珍宝而保留鲁君的珍宝,这样做是不是太不公平啦?”无奈之下,鲁庄公只得将真正的岑鼎送给了齐国。

柳下惠正直的行迹数不胜数,而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坐怀不乱”这个典故。柳下惠一次外出的时候寄居在城门之外,当天夜里非常寒冷,忽然有一个找不到地方住的女子前来投宿,这个女子衣着十分单薄,已经冻得不成样子,柳下惠好心地收留了她。但是由于天气过于寒冷,而这个女子穿得又太少,她在屋里还是感到很冷。可柳下惠临时外出,身边也没有多余的衣物,于是,他便解天衣襟,让女子坐在自己怀里,从而让她温暖一些。就这样,女子在她怀里坐了一夜,直到天亮之时女子离开,柳下惠没有发生任何越轨的行为。这一事迹传扬开来,此后人们就常常心“坐怀不乱”来形容某人在色诱面前毫不动心的正直善良的表现。

西汉学者毛亨在注释《诗经·小雅·巷伯》时还提到了这样一件事:在鲁国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单身的青年男子,他的邻院住着一个年轻的寡妇。一天夜里突然刮起了大风,寡妇住的茅屋被大风掀倒了。如此一来,寡妇无处安身,就去敲邻家男子的门,请求借宿一晚。这个男青年隔着门对站在门外的寡妇说:“如果你我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住在一个屋里也无所谓,可是你很年轻,我也很年轻,孤男寡女同处一室,实在是不方便啊,所以我不能让你进来。”这个寡妇急着说:“难道你就不能学学柳下惠吗?”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接纳你这样的女子,但是我不能;我这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向柳下惠学习啊。”寡妇没有办法,只得再找远一些的地方去投宿。

柳下惠的人品,就如同老子所说的“婴儿”一样,他并非不知男女之事,但是对于坐在自己怀里的女子却毫无非分之想,心地纯净得仿佛初生的婴孩。至于那个青年男子,虽然他的人品也是很端正的,但在心念中还与柳下惠有着很大的差距。柳下惠可以“坐怀不乱”,但是那个男子却不敢保证在诱惑面前毫不动心,所以与其让自己去做那各没有把握的事情,莫不如干脆就让自己避开那种诱惑好了。他拒绝寡妇进屋,也是为了避免非礼行为的发生,因此他说自己是以另一种方式在学柳下惠。但是柳下惠之所以能够“坐怀不乱”,是因为他的心地毫无杂念;而那个男子让自己远离诱惑,则是出于礼法的要求,所以他对柳下惠只学得其表,却未学得其实。

曾子(公元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济宁市嘉祥县)人,与父亲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同为孔子的弟子,也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的老师,而孟子又受传于子思的门人。因此,曾子是孔孟之间承前启后的一位儒学大师,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在后世被尊誉为五大圣人。

在儒家思想中,“孝”是一个核心观念,而曾参就是孝道著称,在中国旧时非常流行的“二十四孝” 故事中就有一则有关曾参啮指痛心的佳话。曾参年少时家贫,常上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当时只有曾参的母亲一人在家,一时焦急,她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而在山中打柴的曾参觉得心中不安,就匆匆返回了家中,问母亲何事。母亲就把刚才的事情告诉了曾参。于是曾参接待了客人。“啮指痛心”的故事表明,曾参在心中时时牵挂着母亲,即使相隔遥远,也能与母亲心心相系,很灵敏地感受到母亲的悲事优乐,从而能够尽快地为母亲分解忧愁,而这正是一种至孝的表现。

同“孝”一样,“信”也是儒家思想中极为看重的一点。关于诚信,曾参也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小儿子哭着闹着非要一起去,可带着小孩子去赶集很不方便了,于是她安慰孩子说:“你好好在家呆着,等娘回来了,给你宰羊吃。”曾参一见到妻子从集市上回来,立即就去宰羊。妻子赶忙阻止了他,说:“不过是哄哄小孩子的,你怎么就当真了呢?”曾参很严肃地对妻子说:“小孩子是不能随便跟他开玩笑的,他自己还没有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做事情都是向父母学习的,全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就等于教他做骗人的事情。当母亲的欺骗儿子,儿子以后还会相信母亲吗?”说完,就将羊给宰了,然后煮好了肉给儿子吃。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一点儿不假,所谓言传身教,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在这方面,曾参给普天人父母者做了一个最好的榜样。

在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孝经》中还记载了一则“曾子避席”的故事。有一次,曾参陪坐在老师孔子的身边,孔子问他:“古时的圣贤之王有着至高无上的德行和精微奥妙的道理,用之来教导天下人,人们都能和睦地相处,君臣之间也没有嫌隙,你知道这些德行和道理是什么吗?”曾参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受到老师提问的时候避席而立,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后来人们都向曾参学习。现在,学生在受到老师提问时也还要起立回答,可以说是对曾参之范举的传承。

在《论语》中有一句极其著名的话,叫作“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的提出都就是曾参。曾参还举出了自我反省的三项具体内容“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说,替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老师的传授有没有及时复习?其实,自省的内容完全可以不必拘于此三点,以上所言只是举例,实际反省的内容应当包括日常生活中自我的一切行为,这与老子的讲的“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是相通的,人就要经常这样反省自己,深入自己的内心,问一问自己在哪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发现错误,及时更正,这样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

[商海之道]

福特汽车公司在美国的新泽西州有一家装配工厂。为了提高汽车装配的质量,该工厂在大型的汽车装配流水生产线上,给每位工人都安装了能使整条流水生产线暂停的按钮,以便及时排除质量缺陷。

这是一项风险相当大的管理改革。如果工人随意按动暂停按钮,工厂的生产率就会明显下降,后果会很严重。但事实上,该工厂的生产率根本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工人们每天总共按动暂停按钮二三十次,每次平均只有10秒钟左右。每次暂停10秒钟,二三十次加起来也只有三五分钟而已。而他们却能充分利用这10秒钟时间,紧紧松动了的螺母、螺栓,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保证生产的质量。

因此,这项管理改革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在头几个月里,从装配流水线上下来的汽车,缺陷从平均每辆17.1个下降到0.8个,减少了95.3%;成品汽车中需要返工的数量,比以前减少了97%。

这是一个实行自主管理,赢得出色成果的成功典型。这个案例中自主管理的对象,不是中层或基层管理人员,而是广大工人。它把自主管理的面扩大了,向下延伸到企业最低层次。

可以说,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包括广大工人在内,都是值得信赖的。当上司信赖他们,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力的时候,当他们在工作、劳动的实践中感到可以多多少少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工作效率、工作成果就会大大提高,企业就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进而得到丰厚的回报。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不止一次地说:“虽然人类有作为王者的力量,但唯有在适合自然的法理时,才能发挥力量而君临天下。如果违背自然的法理去做,王者就会变成暴君,而不能发挥威力。所以为了行王者之道,就必须服从自然的法理。”

“倘使人类以其微小的聪明才智去思考问题,依照自己所想的肤浅方法去处理事务,违背了天地自然的道理,其失败与挫折乃是意料中的事。因此,人类虽然应该运用智慧去行事,但仍然需要遵照超越人类智慧的伟大的天地自然法则与道德去经营,这才是获得成功的保证。”
正是松下幸之助先生对“无为”的执着,才有了松下企业精神中的“顺应同化精神”。“顺应同化精神”的内涵是:公司发展壮大,必须顺应自然规律,想人为改变社会发展趋势是不会成功的。事实上,“顺应同化”也就是顺应客观规律。

把顺应规律提升为企业精神,可见松下幸之助对“无为”的重视!也正因如此,当人们问及松下幸之助他一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答道:“在于顺应自然法则。”
与松下幸之助不同的是,中国的很多管理者爱讲“狠抓”。其实,狠抓,往往使员工无所适从,反而抓不好。听其自然,反而会好些。

“听其自然”,就是“自然无为”,是顺应规律办事。而“狠抓”,往往是“妄为”,是违背规律办事。凡顺应规律的,不用“狠抓”,就会“顺其自然”而有所进展,取得预想的结果。凡违背规律的事,因其不可能“顺其自然”,就非得人为地“狠抓” 不可。然而,由于它是违背规律的,即使”狠抓“,也难收实效。

所以,现实的情况往往是,“狠抓”了,但“为”而无“功”。而且,由于“狠抓”往往是违背规律的,因此想“抓”也“抓”不下去,不得不虎头蛇尾地半途而废。这种事过去有,今天在中国企业管理领域也比比皆是。因此,老子的“无为”思想,在今天的管理舞台上,同样是匡正时弊、大有可为的。


    关注 郑州松科咏春国术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